大寫湖北人 | 柳林濤:七年突圍西方技術封鎖,自主研發大國重器「海空重力儀」驚豔世界!

2021-02-23 幫女郎

(→戳這裡了解第二季《大寫湖北人》新聞發布會詳情)

17世紀60年代的一天

牛頓正坐在自家莊園的蘋果樹下沉思

突然

一個蘋果落在牛頓頭上

牛頓靈光一閃

隨即發現了「新大陸」

數百年來

牛頓被蘋果「砸」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

一直是科學界膾炙人口的佳話

然而,有史料記載

「蘋果砸中牛頓」並不屬實

這不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事實上,那個被後人頻頻稱奇的蘋果

根本沒有砸中牛頓

它只是像往常一樣不經意地掉在地上

牛頓卻敏銳地發現

「為何蘋果總是垂直落向地面?」

「它為什麼不會斜著落下或飛向天空?」

……

由此,牛頓對重力有了嶄新的認識

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股「神秘」的力量無處不在。受地球引力影響,地面上的物體下落時具有近乎相同的重力加速度,但在地球緯度、地層中礦藏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重力加速度會有極其細微的變化,有時甚至不超過平均值的百萬分之一。而這些重要數值直接關乎現代國防,石油、天然氣、礦產、地下水等資源勘探,空間科學、海洋科學、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等研究,是關係國計民生的軍民兩用前沿技術。

它看似遠在天邊

實則近在咫尺

那麼,問題來了

科學家要用什麼儀器

精確測量重力加速度呢?

過去,我們依賴進口

如今,我們自主研發

就在今年的7月23日

繼「東方利劍」高精度絕對重力儀

問世僅一年之後

又一個大國重器「海空重力儀」閃亮誕生

它揚眉吐氣 耀眼奪目的背後

蘊藏了湖北科學匠人們

七年磨一劍的嘔心瀝血

更是書寫了一部湖北人尖端科學的傳奇

本期《大寫湖北人》嘉賓 柳林濤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

海空重力儀研發團隊帶頭人

2012年4月,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海洋航空重力儀」項目啟動會,在武漢召開。自此,中國新一代海洋重力儀的研發拉開序幕。

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的技術封鎖,中科院測地所一群科研人員,在博士生導師,研究員柳林濤的帶領下,邁出了打造中國人自己的海空重力儀的徵途。七年艱苦卓絕的研究,終於向祖國交上了滿意的答卷!2018年7月23日,消息傳來,由柳林濤主持研發的新一代海空重力儀終於通過驗收,這標誌著,由我國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的海洋航空重力儀研製獲得成功!而且,重點來了!它的精準程度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不輸歐美!

說道這裡,你心裡是否還有些疑惑

如此高精尖的海空重力儀究竟是個什麼神奇寶貝?

點擊下方視頻,跟著柳教授一起

劃重點!長知識吧!

科技是國家強盛的基礎,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只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就能讓國家向著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2012年,當柳林濤義無反顧地擔起研發中國人自己的海洋航空重力儀之時,他首先面對的就是組建團隊的難題。人才的吸引和挖掘,不僅需要共同的夢想與信念,更需要項目主持人強大的個人魅力。柳林濤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戰友呢?

精彩內容,搶先看!

↓↓↓

他們是一群堅守崗位默默無聞的科技工匠

不論春夏秋冬 一如既往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

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大國重器

七年艱苦卓絕 埋頭苦幹

他們清貧、寂寞

但雙手卻託舉著明天的太陽

從海空重力儀1.0跨越進2.0時代

從全進口到全國產

兩代科學家苦幹40載

不忘初心 恪守傳承科學研究

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

它有時候甚至是一根接力棒

需要一代一代人薪火相傳

不論山有多高 不論路有多險

只要懷揣著科技興國的夢想

我們偉大民族的復興之日

就指日可待

敬請關註明晚(11月1日)21點30分

湖北電視綜合頻道《大寫湖北人》

《亮劍海空重力儀 柳林濤》

來源:湖北綜合

編輯:袁泉

湖北綜合 真的在點!

相關焦點

  • 中國突破技術封鎖,自主研發成功,西方國家:無法阻擋。
    西方的封鎖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剛開始發現的時候,各方面技術都非常落後,而且某些技術還被西方國家給卡脖子,這令我們的發展變得更困難了。雖然說我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各個領域中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成就,但是在一些技術中仍然被西方國家卡脖子,例如,製造晶片的高端光刻機便是如此。
  • 超快雷射加工技術助力大國重器上天下海
    看到我國近幾年在科技領域的發展成績單,自豪感便溢滿心間:中國天眼——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 ;中國高鐵總裡程達3.5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國產大飛機C919起飛,發動機完全自主研發、自主生產;中國自主研發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下潛深度達到了10909米……而深入去了解這些大國重器背後的製造工藝,會發現一點
  • 中國量子領域再突破,頂著國外技術封鎖,打造國有智慧財產權安全
    國外的技術壟斷事件早已屢見不鮮,而重力儀所涉及的技術封鎖雖十分罕見,但畢竟與國家戰略安全息息相關,諸如地震監測、資源勘探等需要精密測量的領域,可以想像,一旦假手於人,我們或許能夠獲得他國提供的信息參數,試問又有誰敢信?誰敢用呢?
  •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晶片晶圓切割保護 發表於 2021-01-08 10:31:56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 我國研製出「國之重器」,世界各國爭相對中國拋橄欖枝
    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由於早期的經驗不足以及技術方面不支持,所以在許多領域方面發展很難趕上西方國家,為了能夠在這一方面有更好的能力提升,因此我們在日以夜繼不斷努力著,希望拉近與西方各國的差距。不過,直到現在,我國仍然在機械製造上,比較難以超越。
  • 海洋「大國重器」集中亮相!與水下機器人彰顯中國實力
    海洋「大國重器」集中亮相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正在深圳舉行,一大批海洋「大國重器」及高新技術研發成果亮相。「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藍鯨1號」鑽井平臺、「海洋二號」衛星等海洋大國重器的集中亮相備受關注。由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是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我國首次成功試採可燃冰,「藍鯨1號」立下了汗馬功勞。
  • 技術封鎖下突圍有道,先進位程,不是國產半導體設備唯一的出路
    技術封鎖下突圍有道,先進位程,不是國產半導體設備唯一的出路很多人可能接受了一個比較極端的想法,那就是有錢萬事都可以,從一些方面來說,有錢確實可以解決很多事,但是針對技術上的東西,錢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就拿美國對於我國的技術封鎖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我們有很多的錢,美國為了限制我們的發展,他們也不可能把核心技術售賣給我們,所以在技術封鎖下我們就需要突圍而突圍並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而需要有道,說到在技術封鎖下的突圍有道,先進位程不是國產半導體設備唯一出路。
  • 打破國外壟斷,華中科大研發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長江網 圖  新華社武漢1月3日消息,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3日宣布,團隊歷經15年潛心研究,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近期成功研製並交付有關行業部門首臺高精度絕對重力儀。經過多個點位的雙盲測量評估,以及多家單位的專家綜合評定,該儀器精度達到微伽水平,受到用戶好評,已順利通過驗收。
  • 兩彈一星、神舟飛船、復興號高鐵……大國重器的血液是他們60...
    在誠信之星中,有一家企業,他們自主研發的產品正在被廣泛地運用於工業製造、航天航空、軍工領域,成為大國重器不可或缺的血液。如今,為國防軍工、航天工程提供潤滑油品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新一代人的手上。 中國石化潤滑油有限公司空間潤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辛虎是個80後,他們團隊的首要任務是為航天工程中的升空探測器陀螺儀研製潤滑油。 陀螺儀是太空飛行器導航系統中的重要部件,必須負載液態潤滑油高速運轉。
  • 走進大國重器FAST,聆聽來自宇宙的「心跳」
    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學習跟蹤到自主創新的過程,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佔據重要地位。伴隨著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 活動的開幕,「重器鑄夢」探秘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將帶領青少年們走進中國科學院五大科學重器,揭開大國重器的神秘面紗。
  • 華中科技大學研製並交付使用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量子重力儀研發團隊負責人 胡忠坤  我們從2005年開始布局,花了5年時間,掌握了這樣一套技術,把原理性突破。從2010年開始,我們再花了5年時間做了一點有些別人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標誌性成果是2013年我們測量儀的解析度做到國際最好水平,把國際的最高水平提高到兩倍。
  • 華中大成功研製量子重力儀 中國地震局用上了國產高端量子裝備
    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琳、通訊員王瀟瀟、高翔)2021年1月3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於近日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王德寬:成就大國重器「中樞神經」
    隨後,在左岸發電廠實地調研的時候,他語重心長地叮囑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會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敲鑼打鼓那麼輕而易舉就實現的。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循循善誘,殷殷期盼,猶如指明燈照亮了無數水利水電工作者前行的方向。
  • 盤點丨「奮鬥者」號在全球海洋最深處成功坐底,還有這些「大國重器...
    今天,跟隨大眾網·海報新聞小編一起來盤點一下「大國重器」,看它們是如何令世界驚豔的吧。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2020年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過程中航天領域完成收官的首個國家重大工程。
  • 華中科大交付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來源標題:華中科大交付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新華社武漢1月3日電(記者李偉)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3日宣布,團隊歷經15年潛心研究,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近期成功研製並交付有關行業部門首臺高精度絕對重力儀。
  • 大國重器到底有多重?
    在古代,像這樣的「大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如今,人們對這個詞的理解早已發生了改變——中國天眼、國產航母、「復興號」列車以及C919大飛機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當今的大國重器。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特徵:科技含量高,研製難度大,對相關行業乃至國家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三款大國重器亮相海博會,引發熱議,國際網友:中國總帶來驚喜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已經成為了現實,近年來,「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成為了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近日,我國的大國重器>深海和宇宙一樣,一直是人類想要探索的領域,裡面充滿了太多的未知,時至今日,陸地上的最高峰已經被人類徵服,然而,深海卻一直沒有被人類徹底徵服,目前,人口的數量與日俱增,陸地上的自然資源非常有限,自然資源是一個社會以及民族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物質前提和基本條件,所以,開發海洋資源勢在必行,因此,我國自主研發了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在漢研製成功交付使用
    長江網1月3日訊1月3日,長江網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研製出的實用化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於近日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作為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其成功交付,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
  • 國之重器,湖南印記!
    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標誌著我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