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湖南印記!

2020-12-04 紅網

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標誌著我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

作為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是我國核電創新發展的重大標誌性成果。這一國之重器的背後,也有湖南印記。

「華龍一號」主泵軸承在湘潭研發成功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是中國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機制創新的成果。主泵軸承是「華龍一號」的關鍵核心零部件,作用相當於人的心臟。一直以來,其生產工藝被西方國家所壟斷把控並嚴格保密。

2018年,由湖南崇德科技公司承擔的國家級重點項目「華龍一號」主泵關鍵零部件——雙向大推力滑動軸承,通過相關試驗,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設計技術要求,這標誌著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用於第三代核電技術的主泵軸承研發成功,該項工藝和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中聯重科為華龍一號執行「成人禮」

穹頂是核電站安全的重要屏障,吊裝是核電工程建設的重要節點。穹頂吊裝被稱為「華龍一號」的「成人禮」,而執行「成人禮」重任的就是中聯重科。

2017年5月,中聯重科設備成功助力國內第一臺「華龍一號」5號機組穹頂吊裝,2018年3月,助力第二臺「華龍一號」完成穹頂吊裝。

福清核電5號機組的穹頂主體為一個直徑46.8米的半球體,總重量340噸,由中聯重科超大噸位履帶起重機ZCC3200NP負責將其吊裝到5號機組反應堆上面。

據了解,超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ZCC3200NP最大起重量3200噸,最大起重力矩82000噸·米,主臂最長120米,副臂最長48米,50米幅度最大吊載能力近1600噸,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

相關焦點

  • 民族脊梁「國之重器」
    今天來聊聊我們國家哪些大學盛產為國貢獻的科學家,他們負責的項目都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離不開他們的奉獻和努力,以前總是有人說清華北大是美國人的,我還不信,今天終於信了。這些「國之重器」的負責人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也是祖國和民族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就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腰杆才硬,說話有底氣,他們有的來自全國頂尖名校,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有的來自「雙非」大學,如重慶交通大學、南華大學等,基本都是從這些學校王牌專業畢業的。
  • (原創)<<華北克拉通破壞>>是「國之重器」?
    <<華北克拉通破壞>>哪裡是什麼「國之重器」,朱日祥院士進行「快樂科研」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獲獎。
  • 又一「國之重器」建成!給你的生活帶來這些改變→
    中國科學院將該裝置比喻成「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國之重器」。△「國之重器」將免費對外開放此前,中科院就已建立了一整套公平、公正的科學研究設備開放制度,由專家學者組成一個用戶申請委員會,去決定向哪些用戶開放,實驗時間有多長。
  • 鄭麗香:用心守護數據,成就「國之重器」
    《鄭麗香:用心守護數據 成就國之重器》視頻 她是海量數據的「採集員」「管理員」,她是同事眼裡的「空中飛人」,她是業界的「行業標杆」,她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數據中心數據工程部部長鄭麗香。鄭麗香還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全壽命周期元器件管理平臺」軟體,發布了「賽寶數據」網際網路平臺及APP工具,形成線上線下多種服務模式,成果在航天、航空、電子、船舶等領域得到成功應用,用數據支撐起「國之重器」建設。鄭麗香(右一)和團隊在海量數據採集、智能化信息處理等核心技術上不斷突破,在元器件信息技術領域穩居國內領先地位。
  • 航空工業氣動院:赤子丹心 為「國之重器」保駕護航
    5月24日,隨著最後一次流場噪聲測量試驗結束,由航空工業氣動院自主研發的「國之重器」——FL-62風洞順利完成了首次型號試驗。試驗數據顯示,風洞的流場品質和標模測力試驗數據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指標。FL-62風洞作為國際上最先進的大型連續式跨聲速風洞之一,實現了我國大尺寸跨聲速風洞從暫衝式向連續式的跨越。
  • 「世界泵王」助力科學界「國之重器」——世界最大地震模擬設施建設
    「世界泵王」助力科學界「國之重器」——世界最大地震模擬設施建設 2020
  • 我國研製出「國之重器」,世界各國爭相對中國拋橄欖枝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一代代科研人員努力,現在有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出現了,那就是我國現在有了技術上的突破,我國成功研製出「國之重器」,世界各國爭相對中國拋出橄欖枝,實際上「國之重器」就是一個垂向加載重量達上千萬噸的一個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
  • 中國研發出「國之重器」,各國爭相對中國拋出橄欖枝
    新研發出「國之重器」,很多國家也爭相向中國「拋出」橄欖枝。隨著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現在終於再次的有了重大突破,那就是我國新研發出了一款萬噸級的「國之重器」,就是一個垂向加載重量高達上千萬噸的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
  • 服務「國之重器」!「顯微世界超級放大鏡」配套工程今開建
    為保障「國之重器」的運行,今天,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由北京建工六建集團承建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破土動工,正式進入基礎施工階段。提起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用「國之重器」形容絕不為過。
  • 國之重器,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青銅器為國之重器,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由此可見青銅的時代重要性。
  • 國之重器下水,成功讓我國向著海洋強國更進一步
    一直以來我國在海洋探索上並不處於領先的地位,因為我國地大物博,無論是軍事,還是自然研究,都以陸地為主,然而海洋領土也是我國領土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夠勘探清楚我國海洋資源,並且能夠促進我國對整個地球的地理知識的探索,實驗6號的成功讓我國向著海洋強國更進一步,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
  • 他靠賣空氣,成為了國之重器
    不過標哥沒實現的人生理想,卻被我們大A股的一家公司實現了,不僅憑著賣空氣大賺特賺,還被咱兔子國的高層欽定為「國之重器」。1鋼鐵是工業的糧食,使用場景無處不在,規模巨大。於是在今年3月1日21:15,大型紀錄片《大國重器》第二季第4集,「造血通脈」在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節目是這麼介紹的:重器:工業氣體心臟——10萬立方米特大型空分設備。身高:56米。重量:1320噸。最牛實力:自主研發創新的國產空分設備每小時能生產10萬立方米氧氣。
  • 被譽為「國之重器」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落戶廣東惠州
    據介紹,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為「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與「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被譽為「國之重器」,是「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預計投資68億元,建成後將成為所在領域國際領先水平的大科學裝置,將吸引約1500名海內外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在能源等領域產生大量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 懷柔區服務保障「國之重器」運行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項目開工
    為服務保障「國之重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的運行,近日,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破土動工,正式進入基礎施工階段。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出席開工儀式並致辭。
  • 服務保障「國之重器」運行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項目開工
    圖為項目開工啟動現場為服務保障「國之重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的運行,12月2日上午,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破土動工,正式進入基礎施工階段。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出席開工儀式並致辭。
  • 兩個風洞模型透露玄機,期待國之重器現身
    畢竟,我們之前並沒有發展此類戰略重器的經驗。但是,兩款轟20隱身戰略轟炸機會同時出現嗎?轟20隱身戰略轟炸機,也已經放出各種消息很久了。公眾們對於這款戰略轟炸機的期待,遠超其它武器。倘若轟20能在珠海航展上現身,想必我們周圍會突然安靜下來。因為轟20就像定海神針一樣,代表著我們的新型威懾力量,即使是美軍最新的B21轟炸機,也不會比轟20的意義更為重大。
  • 中國成功研發萬噸級「國之重器」,擁有3大傑出優勢
    但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現在也有一個非常好的消息,那就是我國現在有了一個技術上的突破,用了十年的時間,最終我們成功研發了一款萬噸級的國之重器。
  • FL-62風洞設備:一個來自瀋陽智造的「國之重器」
    近日,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以下簡稱「氣動院」),自主研發的「國之重器」-FL-62風洞設備,在瀋北新區的測試場地完成主壓縮機最大轉速的測試,這是我國第一座大型連續式跨風速風洞,實現了我國大尺寸風洞從暫衝式向連續式的跨越。
  • 廣東惠州打造「國之重器」兩大科學裝置助力大灣區建設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辦公室主任、東江實驗室綜合辦公室主任王玥介紹,兩大科學裝置被譽為「國之重器」,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其中,HIAF採用超導離子直線加速器和環形同步加速器相結合的最先進技術,是一臺多學科用途的重離子科學研究裝置,為研究原子核存在極限、核結構新現象和新規律、宇宙中重元素起源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重要支撐和技術保障。
  • 潛心鍛鑄「國之重器」 記巖土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
    新時代呼喚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陳雲敏認為,增強源頭創新需要加大創新投入、匯聚創新要素,而大型科學裝備正是一個重要載體,「國之重器」的分量亦在於此。  陳雲敏同時擔任浙大工學部主任。他說,對於工程學科而言,裝備還是連接「科學」與「技術」的橋梁,人們通過裝備看到應用科學原理解決技術問題的可能性,因此尤有其重要意義,「浙大工程學科的9個院系都非常強調自主研製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