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天氣變冷,易得感冒。這時大家都會選擇吃藥,且習慣服用頭孢克羅、阿莫西林、羅紅黴素等抗生素。這種做法真的是正確的嗎?大家真的了解自己感冒的成因嗎?
什麼是感冒?
大家常說的感冒是指「普通感冒」,又稱「傷風」。是一種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經統計,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由病毒引起,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稱為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另有20%~3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細菌引起的。
感冒根據病因和病變範圍的不同,臨床表現不同:
1. 普通感冒:多為鼻病毒引起,早期症狀有咽部幹癢灼熱感、打噴嚏、鼻塞、流涕,開始為清水樣鼻涕,2~3天後變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沒有發熱及全身症狀,或僅有低熱、頭痛等表現。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即疾病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
2.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傳染性強,如甲型H1N1流感。通常起病急,全身症狀較重,高熱、頭痛、全身酸痛症狀明顯,體溫可達39℃~40℃,一般持續2~3天後減退。部分患者會伴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3. 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急性皰疹性咽峽炎、急性咽結膜炎、細菌性咽/扁桃體炎。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急性皰疹性咽峽炎、急性咽結膜炎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而細菌性咽/扁桃體炎多由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綜上所述,感冒可分為兩大類,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需要用抗病毒藥來治療,只有細菌性感冒需要使用抗生素。我們常說的「感冒發燒」其實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細菌性咽/扁桃體炎引起的發熱(體溫達到39℃以上),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發熱或者體溫也就37℃多一點,很多人誤以為感冒就要吃藥,而且動不動就要吃頭孢/阿莫西林等,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炎症是細菌入侵體內,引起免疫系統對抗並影響身體正常運作的反應,比如扁桃體有細菌入侵導致扁桃體發炎,那麼你就會感覺扁桃體腫大並且非常難受,這其實就是免疫系統在和細菌「作戰」,發熱是炎症導致的,細菌感染就必定會導致炎症,但是有炎症不一定代表是細菌感染。所以醫生總是會讓感冒患者做血常規檢查,確定你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還是細菌引起的,判斷你的感冒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什麼是抗生素?大家對抗生素了解多少呢?
抗生素用於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我們常用的頭孢類、阿莫西林、羅紅黴素(大環內酯類),都是抗生素。抗生素是抗菌藥物的一種,它只有抗細菌的作用,沒有抗病毒的作用,所以它只能用來治療細菌性感冒而不能治療病毒性感冒。
濫用抗生素有什麼後果?
抗生素在殺滅病原菌的同時也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大家不知病因而亂用抗生素會引發各種不良反應,濫用抗生素甚至會引起菌群失調和細菌耐藥等不良後果。在我們人體腸道內存在著相當多的細菌,有益的菌群對人體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當我們濫用抗生素時,人體的正常菌群是會被部分殺死或抑制,甚至導致細菌的耐藥性,即細菌產生對抗菌藥物不敏感的現象。如果一感冒就用抗生素,在抗生素的「攻擊」下,機體就很容易產生耐藥性,所以說單純的感冒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那什麼時候可以使用抗生素呢?
如果在感冒基礎上出現高熱、寒戰,甚至嗓子疼、咳黃痰,感冒症狀持續超過7~10天,那就要警惕感冒可能合併細菌感染了。可以去醫院做個血常規檢查,如果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多,特別是中性粒細胞增多,那麼就可以考慮是感冒合併有細菌感染,或者胸片提示有明顯炎症,那麼需要警惕支氣管炎或肺炎,這時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切記抗生素是處方藥,需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合理使用,以減少抗生素的副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經過以上分析,大家對感冒的分類和抗生素有了詳細的了解,如果自己的感冒需要吃藥治療,建議去醫院做個常規檢查,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用藥,切勿亂用抗生素。
(作者簡介:張雷明,博士,煙臺大學藥學院副教授,現任「分子藥理與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專職副主任。主要從事中藥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特點及其分子機制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