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書店、圖書館是都市人重建精神的巢穴。雖不是人人都有書房,但總會在書的世界裡尋找物質世界沒有的精神安慰。
自14世紀起,英國領地的大部分封建主都已讀書識字。到了16世紀,很多封建主也都有了一些藏書,數量從十幾本到上百本不等。等到了18世紀,才流行專為藏書闢出一室。(愛斯特爾·埃利斯《坐擁書城》)
而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書房不在於布置是否精緻、華麗,而在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趣。對於筆耕不輟的作家們而言,書房不僅是居家功能的分區,更是他們執筆揮毫、構築天地的戰場。
前不久,我們整理、展示了中國作家的書房。書房對於很多作家來講,是安身立命之所,書房文化,也一直是一種人文遺產和歷史傳統的積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顯現出的書房文化也必然存在著差異,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外國作家的書房。
村上春樹2017年,村上春樹在自己的Q&A網站「村上之家」上回答讀者提問時,向讀者展示了他的書房。
村上春樹的書房看上去十分簡潔,配色溫暖柔和,書房裡沒有什麼華麗的裝修和擺設,卻是極其舒適的狀態,能回歸到最原始的寫作閱讀狀態。書桌使用了全長兩米半的厚木板,已經用十幾年 。村上說於他而言,是重要的桌子。
在大部分冷色系物品中,紅色的馬克杯顯得鮮豔亮眼。「因為紅色夠搶眼,所以非常方便。否則要是沒有注意,手一碰到便會打翻,咖啡濺瀉便慘了。」
▍村上的唱片和一直喜歡的鉛筆
太宰治景仰他的文學青年們,比如河北新報社的村上達雄以及來自東京的作家田中英光,據說到訪太宰治的這間書房後,還進行了一場文學討論。
江戶川亂步
亂步在1926年(昭和元年)搬到了東京,一開始租住在牛込區築土八藩町,輾轉於早稻田大學和戶塚町一帶,並且還同時經營出租房生意,之後搬到了芝區車町的土藏洋館,最後的落腳處是池袋三丁目一六二六號的租屋。池袋住宅內的書齋兼書庫,是亂步非常中意的一個地方,但在戰爭中,為了節約用電,亂步決定不再使用暖氣設備,所以此房間也不再作為書齋使用。
▍「亂步的庫房」的內部
夏目漱石夏目漱石一輩子都在租房:在松山住過兩家,在熊本住過七家,在倫敦住過五家,歸國後寄宿過三家……正如他自己所說:「我這一生的目標並不是要建造自己的家。」也許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位於早稻田南町住所的書齋「漱石山房」
在《讀賣新聞》的探訪報導「夏目漱石氏的書齋」中,當記者在問到關於書齋的裝飾時, 漱石應道:「裝飾什麼的,我作為一個無業游民完全沒有想過。」
川端康成在榮格看來,每一個藝術家作為探索人類靈魂的人,只有當他成為一個集體的人,才能真正地窺見人類最深刻的內在律動。川端康成忠實地維護和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也繼承了日本人審美意識的主體和底流——物哀。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他寫到,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吐露著一種哀傷的美。而川端康成的書房也是這樣。
他的書房似乎能讓人心情平靜,正像是感傷與孤獨是他文學的底色。
坂口安吾坂口安吾叛逆浪漫,被學校開除離開之前,在課桌刻下「餘將成為偉大的落伍者,有朝一日重現於歷史上」。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看看他的書房,果然,書房裡也藏著作家性格的秘密。
松本清張名人故居、紀念館,曾沐浴盛烈的豔陽和歲月的風雨,在昔日的舊址上重新站立起來,與現代的我們穿越時空相遇。松本清張書房的樣貌得以透過紀念館管窺一二。
松本清張紀念館位於北九州市的小倉山附近,是一幢三層樓的房子,紀念館有三層,一樓、二樓與地下一層。佔地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據介紹,紀念館是以松本清張故居擴建而成,保存了松本清張原來的工作室、藏書閣、客廳,還新設了有關松本清張信息的圖書室、讀者閱覽室、影視廳、茶館及紀念品銷售處。
在紀念館內,不僅陳列了松本清張的多種手稿,以及他用過的鋼筆、筆記本、眼鏡、放大鏡與菸具,還有他獲獎的各種證書,以及《松本清張作品全集》。他以寫純文學闖入文壇,後來成為通俗文學的大師。他不僅開創了社會派推理小說,還發表了不少歷史小說、科幻小說與各種純文學作品,成為日本推理小說的三大家,又與柯南道爾、阿加莎·克裡斯蒂並稱「世界偵探三大家」。
謝默斯·希尼這位愛爾蘭詩人二十多歲即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聞名詩壇,後於199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詩被評價為「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蹟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華」。
就像他的書房,書桌是由兩個文具櫃和一塊桌板搭成的,卻意外地絲毫無違和感。甚至,從小小的天窗漏下的陽光也令人嚮往。
簡·奧斯汀簡·奧斯汀把她的寫作稱為,用一支精緻的羽毛筆在不超過兩英尺寬的牙白紙上完成的創作。她的小說並不袖珍,但她確實是在不超過兩英尺的紙張上寫作的。這張古老的十二邊胡桃木三角桌,大概是作家們用過的最小的書桌。(from:英國衛報)
夏洛特·勃朗特
當夏洛特的朋友,小說家伊莉莎白·加斯克爾1852年第一次踏入這間書房時,被房間的精緻整潔嚇了一跳。和外面的約克郡荒原比起來,「這間屋子擁有完美的溫暖、舒適與愜意,深紅色的家具讓人印象深刻。」(from:英國衛報)
維吉尼亞·伍爾夫在這裡,伍爾夫寫過她所有重要作品的篇章:從《達洛維夫人》到《幕間》,以及大量的散文、評論和信件。她曾如是憧憬「一個人自己的房間」,「對於婦女而言,看著空蕩蕩的書架,我想,這些困難勢必更加難以克服。……即使僅有一間陋室,亦可庇護她們免受家人橫加幹擾之苦。」(from :英國衛報)
瑪格麗特·福斯特「當我走進這間屋子時,我發誓我變成了另一個人;妻子、母親、外婆、煮飯婆、清理工,都消失了,至少在此後的兩到三小時內,剩下的只是一個作家。」(from:英國衛報)
海倫·辛普森「開始寫作時,我把稿紙按頁碼一字排開,這樣我就對自己寫了什麼一目了然。每張A4紙我會手寫250個字,這裡有八張,它們使得屋子看上去有點狹窄,桌子被佔用,碗櫥沒法打開,但你知道這對我多麼有效。」(from:英國衛報)
亞歷山大·馬斯特斯「我的寫作毫無定式可言,除去這是我每天必做的第一件事以外。我每天4到10點之間起來,這取決於前一天的夢境。對我來說,早飯並不健康,它讓我睏倦和愚蠢。清早五點是最好的時間:裹一床毯子,拿著我的煤氣工人寫字板,端一杯熱咖啡,聽小鹿穿過我腳下的濃霧,慢跑而來。」(from:英國衛報)
本文來自 | 孔夫子舊書網
原標題:《國外作家們的書房長什麼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