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售賣場所到文化空間,從單一跨界到細分多元 帶你讀懂蘭州書店的...

2021-01-13 每日甘肅

從售賣場所到文化空間,從單一跨界到細分多元

帶你讀懂蘭州書店的「新定義」

或許,和多年前相比,今天的書店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店員們仍然每天早上準時開門迎客,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好的書店,仍然是普通讀者心中的聖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然而,這些年來,書店似乎不再是人們心目中以前的那個書店。網紅書店、二手書店、連鎖書店、微書店……一個個書店新概念接二連三地出現,書店開始從傳統意義上的做空間純賣書,升級為重體驗的多元發展。

在蘭州,或許你不再是單純地去書店尋找一本書籍,或者是去聽一場講座、或者是去參加一場文化沙龍、甚至只想單純地去喝一杯咖啡發發呆……

書店正在以全新的姿態給人們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有人更願意去找尋最傳統書店的那份簡單。那麼,你呢?先別急著選擇,跟著記者的採訪去看看這些不同的書店,然後想想你心靈深處喜歡的書店選擇。

品牌與堅守

「書店在我們中國是一件大事。自古以來文化傳承靠什麼?就是靠書。中國是世界上出版業形成最早的國家。」蘭州市新華書店總經理張徵說到。

「早在先秦時期,我們已經有了書肆,進行當時生產的竹簡、書寫書等出版物的交換,官方和民間都獲得了不少先秦諸子的著作,因此有了私家藏書。經過秦始皇焚書後,西漢仍能從民間徵集這些書加以整理出版。這個史實就證明,先秦竹書流行很廣,為傳播先秦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此之後書肆、書攤、書坊、書店就一直呈發展之勢。清朝政府1906年廢止報禁、解除文字律後,現代出版業興起。到了民國時期,西學東漸之勢日盛,大力提倡新學、科學,創辦了大批的圖書、報刊出版社,圖書、報刊發行和現代書店就發展起來了。很多的事實說明,我們中國人是靠書一代一代傳承文化的。」張徵說。

據了解,新華書店是1937年4月成立的,毛主席兩次題寫店名。如今新華書店已遍布全球。張徵說:「雖然圖書市場發行行業正在面臨大的變革,但新華書店的紅色品牌和對市民的精神文化助力是堅定不移的,這是一種堅守。」

記者通過走訪蘭州市傳統的各大書店,依然有很多年紀較大的讀者保持著對紙質書本的鐘愛。家住大教梁的秦老先生是一名退休教師,他說:「我沒事就來了,現在哪個區域是什麼書,我估計比店員還熟悉。我特別愛書,讀書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種學習。凡是感興趣的書都想翻一番讀一讀,泡上一下午選一本最喜歡的書買回去收藏是我最喜歡的休閒方式。」

據了解,當前出版業已經進入印刷出版、電子出版、數字出版、網際網路出版、大數據出版五種業態立體交叉、相互融合、優勢互補、創新發展的新階段。傳統出版發行市場面臨挑戰,讀者轉場閱讀,閱讀方式在發生變化。但是在內容方面,數讀類出版物相比較不嚴謹。目前,已有了相關政策扶持穩定實體書店。

張徵說:「我認為面對傳媒新技術、市場新情況,出版、發行、流通、書店可以在這五個方面找自己的發展潛力,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新華書店是紅色的文化殿堂和必須堅守的文化陣地,我們什麼時候都要堅守,但更要改革創新,適應今天讀者的需求,趕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在新閱讀、新空間、新業態上下功夫,實現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老店」裝「新酒」

如今,電子閱讀時代已經到來,但依舊有很多習慣於傳統閱讀方式的市民選擇在新華書店看書買書。蘭州市新華書店店員張強告訴記者:每逢寒暑假還是有一部分家長帶著孩子專門來看書買書,書店也會推出一些配套的活動來增加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新華書店幾乎是每個市民接觸閱讀開始的地方,歷史悠久,愛好閱讀的老市民們對它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據了解,目前新華書店在全國具有2萬多家門店、100多家書城。蘭州市新華書店相關負責人說:「與22萬個各類實體書店、網店比較,新華書店數量不佔優勢,但卻擔當了發行市場主渠道和主力軍的重任,服務於國民教育和全民閱讀,受到了大家的信任。」

市民李女士是一名十歲孩子的家長,此次前來購買鋼琴曲譜。他說道:「雖然電子閱讀已經成為很多人青睞的方式,但是還是有很多專業書籍必須從書店購買。比如我們孩子的鋼琴曲譜,從基礎的小湯姆森到現在的巴赫,每一本都是在這裡買的,還可以選擇不同版本,非常方便。」

張徵是蘭州市新華書店總經理,已經從事相關領域工作26年,他說:「新華書店經過多年的發展變遷,雖然形式在改變創新,但助力全市市民精神文化建設打造全民閱讀氛圍的目的始終沒有變過,從2005年農家書屋試點後推廣到2006年開展全民閱讀助力建設書香中國。2007年六大出版惠民工程全面啟動,農家書屋進入了建設的高潮,幾年間建了62萬多家標準化的農家書屋,把11億冊圖書送到了農民的家門口。」

時下,隨著線上發行、線上書業、線上閱讀開始興起,給傳統書店帶來了新的發展前景。張徵說道:「首先,我們會進行數位化的改造,打造網絡發行新平臺。使用二維碼技術,擴大營銷信息量,方便讀者檢索,比如說當當網等網絡圖書發行平臺。其次,我們會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完善流通體系,把書儘快送到國內外讀者手裡。其實,眼下數位化時代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一個機遇。我們可以藉助網絡營銷技術,線上線下、網店合作,打造新的圖書業態市場。

張徵說:「除了這些手段,我們還打算根據當代讀者閱讀的特點,開闢多功能閱讀空間。比如說深圳在這方便做了很好的探索。改善閱讀環境和閱讀服務,創造實體書店閱讀的新優勢,推進融合發展,以網際網路思維創新發行業,重構數字知識服務新模式。這些改革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書店發展格局。」

「二手」的「情懷」

儘管在當今時代,我們讀書的方式變得多樣化,手機、平板逐步成為讀書的工具,但是紙質書在很多讀書愛好者的心中仍是無法取代的位置,紙質圖書不僅記錄歷史、傳播信息和知識,也是一個時代情感和精神的記憶。

對於讀者來說,它的靜謐感和翻閱紙張的滿足感是通過讀書獲取知識的儀式感。而舊書作為歷史文化符號的一種載體,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也佔據著一定的市場。

在蘭州,說到二手書市場,佔地300多平方米、藏書達30萬冊的五泉淘書齋無疑是最讓蘭州市民影響深刻的精神家園。它從剛開始10平方米的小店發展到如今成為蘭州最大的舊書集散地,中間少不了蘭州市民對於知識的渴望以及對文化的傳承。

「舊書市場在前幾年,發展還是很不錯的,市場是比較寬闊的。但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實體書店愈顯頹勢,二手書市場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毀滅性的打擊。」五泉淘書齋的負責人王林很無奈地告訴記者,「像在我們店,走進來讀書的人一般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偶爾也會看到有20歲以下的學生。對於二手書市場來說,20歲到45歲之間是一個斷檔期。」

而記者在採訪中,也看到很多老年人佝僂著腰,顫顫巍巍地走進書店,捧起一本書,在沒有座位的情況下,依舊專注地讀了起來。剛拿了一本書準備讀的李先生,今年已經74歲,他是一名退休老教師,平日裡喜歡讀書,也是這家店的老顧客。他告訴記者,對他來說,來這裡讀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情懷。

讀者越來越少,面對這一現狀,王林笑著表示,他也開始藉助網際網路運行了。通過「海陸空」立體化模式運營,針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讀者,可以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在全國專業的二手書網站銷售,這便是「海上」銷售模式,這種模式佔總額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目前也撐起了整個二手書市場;針對本市讀者,以實體店為平臺,這是「陸上」銷售模式,佔總額的百分之二十;剩餘的便是「隔空」銷售了,在他的微信好友中讀書人更是不少,自己在朋友圈發發圖書信息,讀者通過「隔空」取物實現「隔空」銷售。

說到二手書市場發展方向,王林笑著告訴記者:「轉型對於新書市場來說,是必走之路,但它並不適合二手書市場。對於我們舊書而言,我追求復古為主要發展方向。舊書它是一個時代發展的文化符號,它承載了很多時代的記憶。像這裡的很多小人書,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見過,但它卻是很多中老年人內心深處最難忘的的記憶。因此我在努力地還原以前書店的模樣,讓現在的人了解那個年代書店是什麼樣子的,了解老一輩人讀書的不易。同時,讓老一輩的人走進這裡,從這裡尋找曾經的記憶。」

「網紅」的魅力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讀書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變成了奢求,而相比較過去,大街上的傳統實體書店也在逐漸變少。這幾年,在蘭州悄然出現了目言、理想國度、西西弗等一批「網紅書店」,獨具匠心的裝修風格,別出心裁的圖書陳列,盡顯人文關懷的舒適服務吸引了一大批粉絲,年輕人開始願意走進書店,喝杯咖啡、翻閱一本書、參與一場沙龍、聽一節課程、購買文創產品,或者單純打個卡。

在網際網路時代,書店也不再是單純的「賣書」,而是融入咖啡、文創、餐飲等元素,多元化的經營模式、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更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

在位於蘭州中心的西西弗書店,復古歐式裝修風格、暖色燈光、綠植點綴,整齊有序排列的圖書,讓店內顯得浪漫溫馨,書店包含了圖書區、咖啡區、文創產品展示區、兒童閱讀區。伴隨著咖啡的香氣,有人在讀者區流連在書頁間,有人來回挑選心儀書籍,「自從書店開了後,我經常帶孩子來,它除了書籍本身之外,這會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演講會、籤售會、讀書會等文化沙龍。」市民李琴告訴記者,這種更多元的形式更加豐富了自己和孩子的閱讀體驗。

位於張掖路東段的目言書店以其獨特清新的裝修、文藝感強烈的新鮮感覺給了很多人不一樣的感受。這家蘭州市內的首家大型集合書店,以「集合」為概念,涵蓋閱讀、寫作、花藝陶藝等多種文藝生活元素,同時兼具影視、音樂、文學等創作內容和定期更新的閱讀節目,讓蘭州的市民看到了書店原來可以有這樣的一種模式。「今年4月,我在這個書店參加了一個特別有趣的全民尋書活動,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兌換了幾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大學生李波說,原先去書店就是單純買書,現在來書店不一定是買書,多元化集合經營帶給了讀者一種全新感受。

「我賣的不一定是紙,賣的不一定是書,賣的可以是閱讀,可以是閱讀的體驗,也可以是閱讀的服務。」西西弗書店馬經理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分析,網紅書店的創辦理念逐漸從「美感」轉向「品牌」。「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價值,要為消費者提供他真正願意花錢購買,而且只能從你這裡買到的某種「價值」,同時,他認為,消費者也不再是產品或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體驗性」顯得尤為重要。

「來,你拿一本書,我給你拍個照。」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很多年輕讀者非常喜歡在網紅書店打卡拍照、發朋友圈,在七裡河上班的小劉坦言,中午下班喜歡來這家名為麥克途步的書店點一杯咖啡坐一會,不是為看書,只為了休息,如果真正需要購買書籍的話,還是會去網絡上購買,畢竟便宜。

網紅書店究竟有多少人是奔著看書或者購書去的呢?記者了解到,其實像小劉這樣的人很多,還有一部分讀者認為,「網紅書店」的走紅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書店和書籍的存在,是紙質閱讀回歸的一個好的現象,然而,多元化經營書店的格局發生了變化,很多人來到這裡的主要目的不再是閱讀,而是拍照。書店裡少了正常的寧靜閱讀,一片喧囂之下,丟失了書香。但是卻多了其他更多的體驗和感受。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顏娜 王瀟旋 周棟楠 程珊珊 文/圖

相關焦點

  • 新華書店蟲洞空間 / 杭州植田建築室內設計工作室
    但作為紙質書的售賣場所——書店。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空間。本項目受中國著名書店品牌新華書店的委託。在杭州的良渚設計的一個手作及書店的集合空間。場地位於杭州市良渚文化區,餘杭的良渚現在剛剛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場地位於文化創意園區內,在這個1樓的空間裡面。包含著一些手作創意工作室。書店位於這些工作室的中間。同時也是他們的休息中庭。紙質書籍不同於電子書籍的一個重要的特徵。
  • 贏盛中國研究:特色實體書店在購物中心生存法則
    北京時尚廊書店 是一家後現代氣息濃鬱,以「Lounge」(閒逛)為理念的新概念書店,時尚廊充滿了現代感和人文氣息,它將書吧、咖啡吧、餐廳、小型活動廣場有機結合,充分詮釋了混搭、跨界、多元風格的獨特與協調,除了是一家書店,也是一個集畫作展覽、講座、誦詩會、產品發布、小劇場、裝置藝術
  • 以聲為錨,發現書店裡的「大世界」——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書店...
    作為城市文化名片,實體書店已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三空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不再是「是否還需要書店」,而是「我們需要怎樣的書店」。以「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和「書店漫遊之旅」為代表的系列品牌活動,充分反映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的堅持高質量發展、精細化服務和個性化整合的創新思路和務實作風,從產業扶持到內容扶持,再到精品扶持,結合新技術、新傳播和新零售等發展趨勢,夯實實體書店的品牌形象,激發書店多樣態發展,創新實體書店宣傳的獨特模式,切實促進實體書店高質量建設,助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提振首都實體經濟發展
  •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5日上線 48位名家帶你雲遊書店
    第18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創新北京特色實體書店體驗,進行跨界合作,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雲圖有聲,將在9月5日推出「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該項目遴選48家北京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聯動不同領域,如導演、演員、作家、學者、主持人等跨界名人,講述漫步書店故事。
  • 民營書店老總2021年該怎麼做?這是個問題?!
    過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民營書店,終於在人們滿滿的期待中,迎來了新一年的曙光。過去的2020年,民營書店遭遇了巨大衝擊。「創新經營」被擺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理念創新、模式創新、機制創新,可以說,民營書店從內到外,從「軟」到「硬」,經歷了一輪大換血。留下的,皆為精華。
  • 2020民營書店發展動向,23位老總說啥了?
    2020年,Page One書店將著力為讀者提供更加舒適的閱讀空間、多元的文化活動和優質的內容,更好地讓閱讀回到生活,讓知識回到生活,讓藝術回到生活,幫助讀者養成經常讀書和思考的習慣,並且學會享受閱讀的樂趣。 拓新店提升會員服務
  • 天水天一書店:點亮閱讀之燈,打造文化空間
    「 給本地的文化閱讀打造了一個我們自己非常滿意的陣地,再通過多元文化的場合,聚集和引領了我們閱讀的風氣,一直保持良好健康的發展。各種形式的閱讀和圖書發布、交流活動,一個星期舉辦一次,每年參加的人數大概在11,000多人。」天一書店創始人楊建明說。
  • 遇見奈目丨24小時書店聲音漫步
    作為城市文化名片,實體書店已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三空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不再是「是否還需要書店」,而是「我們需要怎樣的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通過作家引領、書店參與和平臺互動,實現了「書店+」的跨界,突破地域、時間和行業,讓人們找到精神共鳴,重新發現書店。 該節目推出後,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同時探索出城市文旅結合的更多可能性。
  • 「有文化的米」什麼味道?上海三聯書店攜手光明,「稻田裡的書店...
    8月28日,上海三聯書店與光明地產在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新天地店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主導的「光明·稻田裡的書店」將落地崇明東平光明特色小鎮,打造文化跨界合作平臺,開發戲劇演藝、沉浸式展演、文化民宿、研學旅行、大型文化展會等特色文旅書店業態。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②  從文化認同的角度看,以往在雲南與周邊南傳佛教文化圈內外關係脈絡中,族群認同居於地域性—原生層次,亦是圈內外諸族群(尤其是部分不信仰三大宗教的族群)內部最早生發的、最根本的文化認同因素。而在相對顯性的文化層面上,跨界族群與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文化圈相互交織,所生發的信仰認同便居於區域性—次生層次。
  • 書店+影院:新華系深入挖掘文化消費潛力
    2009年新華文軒與四川太平洋院線採用"租金+保底"方式合作,將成都購書中心打造成綜合性文化書城,集合圖書、文化相關延伸產品、電影等經營內容。  面對傳統書業增長速度放緩的現狀,各地新華發行集團應業態升級創新之需而建設影院。在此背景下,發行集團充分利用書城或文化廣場已有空間,改造並建設影院。2012年8月,由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旗下深圳書城南山城打造的華夏星光國際影城對外開放。
  • 繼知乎、虎撲之後,亞朵與單向空間跨界聯名開店了
    亞朵,可謂國內比較會玩跨界的酒店了,從網易雲音樂、網易嚴選,再到知乎、虎撲……亞朵酒店(需求面積:4000-15000平方米)每次跨界合作,堪稱酒店業神話的IP合作,獲得一大批年輕人青睞之餘,也實現了品牌跨界1+1>2的營銷效果。
  • 全市文化核心領域收入超萬億元 跨界融合重塑消費新動能
    回首過去一年的文化產業,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有的發展腳步,部分細分領域甚至一度出現停滯。隨著後續復工復產的工作持續進行,轉線上、謀跨界、耕內核,成為文化產業提速恢復至先前狀態,並為今後開闢出更大空間的有力武器。在此背景下,12月3日,第十二屆中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論壇正式舉辦,與會專家紛紛對文化產業後期如何重塑新生力量、促進文化消費建言獻策。
  • 張廣瑞:文化旅遊可以跨界合作 增強空間競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創始人張廣瑞在會上表示,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均可以分別與其它產業進行跨界合作,增強文化產業各自和共同發展的空間和競爭力。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幾乎沒有邊界。旅遊活動是一社會現象,是特殊群體的社會影響力總和,文化更是無所不包,無論文化還是旅遊都不是新鮮事物,自從人類出現就有旅行,文化也是一樣。無論文化產業還有旅遊產業都是新產業,從世界來看旅遊產業出現不過一百五六十年的時間。旅遊業是部門和行業集體,構成旅遊業的任何單一行業都不叫旅遊業,而構成旅遊業的單個行業都比旅遊業出現的時間早,都有自己的體系。
  • 一周文化講座│本土賽博朋克:從旺角黑夜到瀋陽街頭
    李開復老師深度為你解析人工智慧時代未來十年大趨勢,讀懂全球人工智慧未來版圖,理解科技對全人類顛覆式影響,面對創造與破壞並存的人工智慧革命。>9月2日下午,《日本鐵道解剖書》譯者史詩、鐵道旅行愛好者馬昊將做客單向空間·愛琴海書店,和大家聊聊日本獨一無二的鐵道文化,分享那些動人的鐵道故事以及日本鐵道之旅的趣味玩法。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首發」樊登書店&衷琴局
    當你看到光,微弱卻又堅定的一束光,那裡是上帝給你打開生命密碼的入口。這家書店就是那束光…人們普遍認為書店花巨資投入後自身較難盈利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運營風險但是 其團隊認為書店作為精神及文化空間的導入它的存在不應該僅僅只著重於盈利而更應使其具備一定的精神和文化屬性從商業角度講其可以為商場空間的新業態植入創造條件也可以為其它業態導流增強商業空間的整體氛圍以及關聯性甚至於文化氣息
  • 「世界最美書店20家」:蒲蒲蘭老書蟲榜上有名
    如果恰好是一個周末的晚上,那麼當你推門而入的時候,一定會感受到一股多元文化的氣息,你會看到在這四壁皆書的溫暖屋子裡,坐滿了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這裡思考、做夢、交流,尋找著自己喜歡的書籍與美食。  「老書蟲」大廳裡有一張著名的白色長條桌子,非常受人們青睞,幾乎每天「客滿」。
  • 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1948 年前後,為了保護進步文化人士,避免黑暗勢力對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領導層和員工的迫害,黨組織指示三家書店的主要骨幹轉移到香港開展業務,爾後又指示三家書店合併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名字就是從上述三家出版單位名稱中各取二字組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