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類原腸胚中實現心臟的發生

2020-12-04 科學網

科學家在類原腸胚中實現心臟的發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1 22:52:57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Matthias P. Lutolf及其研究組在類原腸胚中實現心臟的發生。2020年11月10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胚胎幹細胞(mESC)可以被誘導,進而以體內類似的時空保真度穩健地經歷早期心臟器官發生的基本步驟。這些軸向分化的胚胎類器官(類原腸胚)模擬了胚胎發育並支持心血管祖細胞的生成,包括第一和第二心臟區域。在原腸樣管附近形成跳動的心臟組織之前,心臟祖細胞自組織成一個新月形的前部區域,從而心臟組織被心內膜樣層隔開。

這些發現揭示了mESC通過多種組織的協調發育來執行器官發生的驚人潛力。這個平臺可能是研究心臟發育的絕佳工具,它具有前所未有的細節和通量。

據介紹,類器官是研究組織發育、生理和疾病的強大模型。然而,當前的培養系統破壞了天然器官發生的複雜形態發生過程所需的誘導性組織-組織相互作用。

附:英文原文

Title: Capturing Cardiogenesis in Gastruloids

Author: Giuliana Rossi, Nicolas Broguiere, Matthew Miyamoto, Andrea Boni, Romain Guiet, Mehmet Girgin, Robert G. Kelly, Chulan Kwon, Matthias P. Lutolf

Issue&Volume: 2020-11-10

Abstract: Organoids are powerful models for studying tissue development, physiology, and disease.However, current culture systems disrupt the inductive tissue-tissue interactionsneeded for the complex morphogenetic processes of native organogenesis. Here, we showthat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mESCs) can be coaxed to robustly undergo fundamentalsteps of early heart organogenesis with an in-vivo-like spatiotemporal fidelity. These axially patterned embryonic organoids (gastruloids)mimic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the generation of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s,including first and second heart fields. The cardiac progenitors self-organize intoan anterior domain reminiscent of a cardiac crescent before forming a beating cardiactissue near a putative primitive gut-like tube, from which it is separated by an endocardial-likelayer. These findings unveil the surprising morphogenetic potential of mESCs to executekey aspects of organogenesis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tissues.This platform could be an excellent tool for studying heart development in unprecedented detail and throughput.

DOI: 10.1016/j.stem.2020.10.013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0)30507-5

相關焦點

  • 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揭示類原腸胚的體節發生
    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揭示類原腸胚的體節發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1:31:58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Susanne C. van den Brink
  • 我國科學家描繪出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
    Accessibility Dynamics and a Hierarchical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 Structure for Plant Somatic Embryogene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
  • BioRxiv:水稻胚發生觸發器BABY BOOM1通過生長素生物合成基因的上調促進體細胞胚發生
    可以通過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外植體來誘導體細胞胚發生。但是,包括植物學上重要的穀類作物在內的幾種植物種類,除胚芽組織外,對去分化和轉化均保持頑固性。體細胞胚發生也可以通過選擇性胚胎因子的異位表達來誘導,包括在穀物中通過BABY BOOM(BBM
  • 科學家在太空中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保持心臟健康的方法
    這並不是說人們無法在太空中生存。幾十年來,人類已經在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中生活了幾個月。但是在世界各地,太空機構都在努力實現在地球和月球上,最終在火星上建立前哨的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些夢想,人類將需要在微重力下花費更長的時間。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太空對人體的影響,並開發出有助於抵消令人不安的副作用的療法。心臟是已知會受到太空飛行嚴重影響的重要器官。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
    體細胞胚發生是指植物體細胞在特定誘導條件下,再生為胚胎並進而發育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它是現今創製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方式。體細胞胚發生的分子機理是《科學》評選的全世界最前沿125個科學問題之一,對於理解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 內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體質,這是什麼鬼分類?
    內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體質,這是什麼鬼分類?如果你在網上尋求幫助,很多訓練計劃會告訴你,先給你的體型分個類:看你是內胚型,中胚型還是外胚型。然後根據你的體型類型來制定最理想的飲食和訓練計劃,使你的潛力最大化。
  • 科學家發現心臟纖維化中的EMT現象
    心臟纖維化,同時伴隨有微血管系統縮減和心肌結構受損,主要是由於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引起的。這種沉積往往是源自成纖維細胞的簇集,然而這些成纖維細胞的來源並不清楚,特異性的抗成纖維化的療法目前也難以實現。最近,研究人員發現,心臟纖維化的過程中伴隨著內皮細胞向成纖維細胞的轉化,即所謂的EMT現象。
  • 俄科學家首次查明心臟纖維化對心臟功能的影響
    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的科學家全球首次完整研究出心臟纖維化結構特徵對心臟功能的影響。研究作者表示,他們成功明確了破壞與纖維化相關的心臟組織電刺激的規律,這將有助於應對威脅生命的心律不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中。
  • 韓國arielsea愛蕊中胚美塑儀打開皮膚管理新紀元
    有專家稱,眼前的美容行業已經成為了市場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美麗容顏一直是廣大女性所追求和嚮往的,而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皮膚管理」一詞作為新時代的產物正在為女性朋友所認知、接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女人的肌膚年齡很短,從二十五歲開始,膠原蛋白就開始流失,再加上身處霧霾天氣,髒汙飄落在人們裸露的肌膚上,時刻侵害著人們的肌膚健康。
  • 人類在太空中能否懷孕?
    著名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未來可能在地球之外。但要實現那一點,我們還需要:孩子。這不僅僅是養育孩子的問題——我們勇敢的太空人肯定能應對那一挑戰。而是得有人先懷孕才行。雖然聽起來很瘋狂,但研究人員已經在嘗試弄清楚人們能否在太空中造人——但到目前為止,結果並不樂觀。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將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將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而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因此,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對於胚胎發育的正常進行十分重要,並影響胎兒是否能夠順利從母體誕生。
  • 中胚型=骨骼驚奇?那就恭喜了
    然而有很多人擁有非常好運動健身天賦,可能自己並不是十分清楚,其實中胚型人往往介於外胚型和內胚型之間,所以今天主要要針對中胚型的人特點以及訓練建議。之前的有一位叫做Steve Zim的非常資深的健身教練就曾經說過:「假如你是中胚型的人,非常祝賀你,你擁有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體型,只要你稍微減脂一下,哪怕你的肌肉量不是特別高,但是很容易練出非常好看的身材。」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原腸運動在進化上非常保守,其機制受到精細而嚴謹的調控。
  • 沒有心臟也能活555天?網友:現實版的「終極者」
    科學家們已經創造出多種人造器官,例如心臟、腦袋、五官、活體組織、胎胚幹細胞等等,未來人造器官移植將成為常規手術。人沒了心臟還能活嗎?在我們的認知裡心臟,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僅能推動血液流動,還為身體提供氧氣及養分,同時協助身體移除掉代謝廢棄物,由此可知心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了心臟,人絕無生還的可能。目前科技越來越發達,即使沒有心臟還能繼續生活的事情已經成為了正常。
  • 中國發布|科學家在心包液中發現可修復心臟的新細胞 或為心臟受損...
    中國網8月15日訊 據科技部消息,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現了心包液中先前未識別的細胞群。這一發現可能為心臟受損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該研究7月16日在線發表在Immunity雜誌上。Kubes實驗室與Fedak實驗室合作,發現了一個特殊Gata6+心包腔巨噬細胞,在治癒小鼠心臟損傷中起了作用。
  • 最新研究揭示癌症胚系基因組模式與癌症風險及臨床預後的關聯
    但每種變異僅在一小部分群體中具有較小的外顯率,表明單個胚系變異不能作為胚系基因組的唯一信息標誌。因此,儘管單個基因或變異已被證明具有信息性,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胚系基因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得到了確定。
  • 當初移植黑猩猩心臟的女孩,現在怎麼樣了?科學家道出心酸真相
    很多人可能對於科學家的這種想法認為是異想天開,但是就在35年前,就已經有科學家將黑猩猩的心臟移植到了一名小女孩的身體裡。那麼,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初移植黑猩猩心臟的女孩,現在怎麼樣了?科學家道出了心酸真相。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本人也相當意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變化,即所謂的「菌群失調」,可能在包括HF在內的幾種疾病的發展中起關鍵作用。 HF相關的心臟輸血量減少,可導致腸壁水腫和腸缺血,改變腸道結構、峰值和功能。這些變化將有利於細菌移位,至少部分通過激活全身炎症而加劇心衰的發病機制。
  • Nature:揭示心肌纖維形狀影響心臟功能和心力衰竭發生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分析了位於心臟內表面肌纖維複雜網狀結構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揭示了心肌形狀影響心臟功能和心力衰竭發生的分子機制。
  • Circ Res: 科學家們找到治療心臟纖維化的新方法
    2019年9月18日 訊/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找到了治療與纖維化相關的心臟衰竭的潛在靶點。 纖維化是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發生的常見現象。心臟纖維化可導致心臟異常僵硬,最終導致心臟衰竭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