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火星救援》。故事講述的是載人航天宇宙飛船阿瑞斯3號成功抵達火星,誰知一場破壞力極其巨大的風暴向太空人們襲來,阿瑞斯3號被迫中斷任務,緊急返航。撤離途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被飛船上吹落的零件擊中,由於生還希望渺茫,隊友們只得匆匆返航,並向世人宣告他已犧牲的事實。出乎意料的是,馬克以極低的概率活了下來。他躲進駐火星的航天基地療傷。下一次火星任務要等到四年後,而基地內的補給僅夠他維持31天。短暫的絕望後,馬克決定利用有限的食物,在這顆空無一人的星球上種植作物,尋找一線生機。
與此同時,地球方面也很快發現馬克生還的事實,他們想盡辦法部署營救計劃。孤軍奮戰的馬克,能否等到救援隊伍的到來?《火星救援》最最出色的地方在於:質感!質感!質感!無論是火星的場景,還是各種太空設備的造型、功用、操作方式,都極其寫實、逼真。不像很多科幻電影,為了視覺效果隨意做不知所以的誇張設定,追求「智笑愚駭」效果。影片所呈現出來的技術美感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首先是人物的塑造。Hermes上那麼多的太空人,每個都是蜻蜓點水,有些模板化。Jessica的表演得給個差評,念臺詞的時候一點情緒都沒有。演堅強的女隊長也不能這麼演啊,不是說四平八穩就等於有底氣。NASA的人也不例外。為了有衝突而衝突,這也是在理解之中。畢竟是「救援」,不僅僅是男主想辦法生存那麼簡單。他要是聯繫不到地球,種多少土豆都沒用。但是人物線索一多,導演就有點力不從心了。為了快速讓觀眾知道在哪裡,每個人物心裡想什麼臉上就有什麼。
我要盛讚作為主演的馬特達蒙,將冷靜堅毅、開朗樂觀的植物學家、太空人的形象演繹得絲絲入扣,他的表演令人物既可親又可敬,在面臨困境甚至瀕臨絕境的時候,在希望降臨和終究獲救的剎那,他的痛苦、狂喜和感動都來得內斂卻深富感染力。電影特效很震撼,外太空的生活很傳奇,同伴間的情誼也很溫暖。 然而在讚美聲中,也有不和諧聲音傳來。美國多家亞裔協會都向影片表達了強烈抗議,原因是原著小說中的幾名亞裔人物在電影中被改編成了白人或是黑人角色,這在對種族問題極其敏感的美國,很容易被理解成種族歧視。
不過我想本片的編導未必是有意為之,片中亞裔角色的戲份其實並不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再一次成功搶鏡。在美國宇航局的營救行動遭到重大失敗時,中國航天局慷慨相助,施以援手。這是一部敘事舒緩,追求科學性的作品,電影基調是娓娓道來,講述了男主角的成長與團隊夥伴的自我救贖,因為電影的敘事風格,使影片展現出的氣象更為恢弘,且接近了紀律片式的呈現也增強了電影內容的真實感,電影在節奏和情緒上的拿捏使電影本身也變得平淡,這或許是硬幣難以取捨的兩面,卻絲毫不減電影的觀賞性。一部懸念感很強,讓人大呼過癮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