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部關於「瞎子摸象」,最終才發現明眼人其實不存在的寓言故事。對於「單純」想看懸疑推理電影的觀眾,是枝裕和絕對會讓你失望。換個說法,本片像極了《王牌大律師2》的基本人設,對於死刑的看法以及真相的曖昧,雖然這一切全都藏在精心設計的對話中,只是節奏比起過往宛如走路的速度,更像是爬行一般,觀眾必須全神貫注才得以抵達終點。
法律真是不可思議。
一旦抓到的嫌疑犯有前科,人們就會有先入為主的假設將他定罪,放到《第三次殺人》亦是以此概念為主幹。法官、檢察官、律師,甚至是嫌疑人、被害者家屬,這些人所有的信念,全都圍繞在貫策自己的「利益」,隱藏不堪的秘密、全盤託出自身的正義、減少訴訟資源,甚至是拼出對於事情的真相,唯有讓一切繼續前進,就算方向有誤也不願回頭,這就是司法的節能原則。
陪審團制度、媒體與民意的煽動,是枝裕和只用一場戲,便徹底描繪出,即便是必須找出真相的律師,卻依舊憑藉肉眼所見,輕易推斷對方的人格與想法。《第三次殺人》不斷堆迭「人性的盲點」,進而模糊「真相的疑點」,即使殺人的事實已成立,只要動機不同甚至「正當」,便可能左右最終宣判的結果,到頭來,一切都成了傀儡。
就連圍繞於福山雅治與役所廣司的對峙主線,最終一把拉起的卻是後者如火純青的曖昧演技,以及可以列入教科書的特殊鏡頭與光影表現。從標淮監獄探視間,僅隔一面玻璃的「面對面」,再到以鏡像的方式,反覆重迭三隅與重盛的臉孔,透過鏡頭語言訴說真相,此一作法的確十分高明,甚至提升原本可能略為無趣的對峙戲。而光影的使用,則是能夠在許多的單人鏡頭與特寫,以柔和的聖光與無從辨識五官的黑暗,凸顯黑白之間的不分與錯位。
律師重盛以「瞎子摸象」形容自己看不清真相的狀態,然而換個角度思考,這不也是《小王子》所說,人長大後分不清這是吞了大象的蛇,還是單純的一頂帽子?所謂司法與死刑背後是否存在正義的真理,這一切都只是個人的一廂情願,沒有正確的解答。
最終,瞎子依舊拼湊不出大象真正的樣貌,其餘的人則是依舊帶著那頂名為司法的帽子。
一個恍神就會被誤導甚至看不懂,是枝裕和意圖想要靠攏大眾,卻又不小心拉開距離的轉型之作。這就是,以死刑為終結的《第三次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