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華的執勤生活(下)
初春的北方是寒冷的,他們身上穿得很單薄,而且向北會越走越冷,但這阻擋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這樣像候鳥一樣的隊伍,在路上不斷湧現。稍微富裕一點的乘火車,但條件也很惡劣,人們像牲口一樣被塞在露天的車廂裡。
3月12日下了一場大雪,氣溫降到零下7攝氏度,非常寒冷。夜晚,桑志華凍得難以入眠,只聽到洶湧的波濤聲和嗚嗚作響的狂風敲打著哨所的玻璃。天亮了,一根根冰凌懸掛在哨所房頂。
桑志華利用輪崗到塘沽哨所的三天,考察了白河(海河)的入海口。之後,桑志華輪流在北塘、塘沽兩個哨所站崗,每天詳細記錄水文和氣象,一天也沒有落下。漸漸地,他的活動範圍離哨所越來越遠。
5月16日,桑志華第一次被派往楊村哨所,與「新兵」德布勞克(deBroc)子爵共同守衛一座橋梁。這是津京鐵路線穿過白河的地方,橋建在用水泥澆注的橋墩上,共7跨,長約30米,與北塘一樣,橋上沒有人行道。這次站崗,桑志華不僅多了一個戰友,哨所旁還多了一條小船,供他們過白河使用。
桑志華這位「老兵」對於如何站崗放哨似乎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叫上德布勞克一起,去楊村天主教會看看,這裡有300餘名教徒。這次,他們並不孤獨:楊村舉辦廟會,搭了一個露天戲臺,聚集了許多人,像歐洲的聖誕節一樣熱鬧。楊村有兩座寺廟,在1900—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曾做過法國和德國的兵營,至今還能找到刻在牆上的士兵的名字和其他字跡:「Lazaretzug」(衛生列車)、「Chinesen haus」(中國人房屋)……那時「糧庫」就設在供有眾多佛像的閣樓上。此時,一座寺廟變成警察局,另一座寺廟則成為學校。
離開寺廟返回哨所後,他們劃著那條小船來到對岸。這裡是回族聚居區,約有200餘名回民。他們進入一座中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阿訇真誠地邀請他們用了餐。下午,他們在楊村一家露天小飯館吃飯,引來了許多人圍觀。一個漁民在白河裡捕到一條大蠑螈,身長92公分,重6.5公斤。德布勞克拎回這個大傢伙,讓桑志華把它做成標本。
進入盛夏,樹上的知了放聲歌唱,田埂上的青蛙歡蹦亂跳,蚊子嗡嗡叫個不停,這是桑志華研究昆蟲的最佳時節。他看到莊稼地裡許多蝗蟲飛舞,它們都是當年孵化和長大的。為了消滅蝗蟲,農民挖了溝壁陡峭的壕溝,當蝗蟲掉進壕溝時,便消滅它們。
倆人划船到遠離哨所的白河東岸,在一條小河溝,見到了密密麻麻的青蛙和蟾蜍亂躥亂動,溝邊到處是它們挖的洞。小船進入一片鬱鬱蔥蔥的蘆葦深處,他們竟然發現了一種新的捕撈裝置──用蘆葦稈做成柵欄,阻住一條支流,而柵欄形成一個曲折交錯的迷宮,魚兒一旦進入,便暈頭轉向,再也跑不掉了。這個裝置不只能捕魚,還能捕到蟾蜍。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