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越來越少,需求卻很旺,假驢肉自然會登場
在中國美食版圖上,河北的面目相當模糊。相比於別省豐富的菜譜和食材,河北能拿得出手的好像只有驢肉火燒了。很不幸,這次攤上事的正是「驢火」。
被列入河北省級非遺名錄的「河間驢肉火燒」陷入假驢肉醜聞,在意料之中。且不說坊間早有「驢肉造假」的傳聞,從供需和價格的角度看,假驢肉也必然存在。

先看需求。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加快,很多地域性小吃走向了全國,驢肉火燒也不例外——一位河間的假驢肉販子就曾把肉送到過西雙版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驢肉不僅美味——「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還是滋陰補陽佳品。火燒不貴,吃了管飽還能壯陽,自然擁躉甚眾。

驢肉的需求在增長,供給卻快速下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96年末驢存欄量為944.5萬頭,2006年末下降為730.6萬頭,到2015年末僅剩542.1萬頭。有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國內只有300多萬頭,且每年以3.5%的速度下降。
為啥毛驢越來越少?過去農村的驢,既是農具,又是交通工具,農民離不開;現在騎驢不如騎車,農業機械化收割,驢的價值越來越低,自然沒人想養。

想短時間提升驢的存欄量,很難。首先,驢的養殖周期比較長,驢性成熟周期為18個月,一胎只生一個,懷孕周期12個月,哺乳期為6個月,一頭母驢三年才能產出兩頭小驢駒。
其次,驢的育肥也較慢。據專家介紹,驢沒有膽囊,只吃青草和秸稈,用在其他動物身上的添加劑對驢不起作用;即便使用優質牧草,驢也要長到兩三歲才能出欄。
供需嚴重失衡,價格自然上升,但驢肉火燒不是啥高檔食物,買火燒的多是路邊小店,價格不可能定得很高——多家生產「假驢肉」的廠家說,河間當地真驢肉每斤價格在48元到75元之間,不生產純驢肉還因為價格太高,賣不出去。
於是,「聰明」的商販就想到了用便宜的豬肉代替驢肉,得益於強大的食品添加劑——驢肉香精,普通人根本分辨不出真假驢肉。
中國進口的主要是驢皮,還不是驢肉,這已經讓世界上的驢陷入生存危機
驢越來越少,有人比吃貨們還著急,那就是國內的阿膠廠商。阿膠屬名貴中藥,傳統醫學認為它有補血滋陰潤燥延緩衰老之功效,還能保胎安胎,防治先兆流產,延緩衰老,簡直是「萬能神藥」。
這些年,國人收入越來越高,阿膠既神奇又名貴,銷量自然水漲船高。據統計,全國阿膠產量約為5000噸,每年需要400萬張驢皮。某著名廠商每年驢皮消耗量就達到150萬張,即便把全國新出欄的驢全用上,都難以滿負荷生產,缺口部分需要以進口驢皮來補充。

有人會說,既然驢皮可以進口,那驢肉也可以進口啊。很多商家也是這麼想的,但現實是這樣:

是這樣的:

在國家質量監督檢疫檢驗總局公布的《符合評估審查要求的國家或地區輸華肉類產品名單》(2018年1月4日更新)中,也沒有驢肉的蹤影。
這裡要替質檢總局說句公道話,食品安全大於天,輸入的肉類必須經過嚴格檢驗,在確定國外驢肉安全前,不予放行,總局審慎的態度值得點讚。
實際上,就是允許進口,國外驢肉也很難滿足國內需求。一是驢不像牛和豬,不適合密集養殖;二是國外的人既不吃阿膠,又不食驢肉,沒有哪個國家規模化養驢。
據《中國日報》報導,在北非的一些國家,驢肉極其便宜。驢肉通常不是給人吃的,而是給寵物吃的。記者結識過幾個阿爾及爾的「驢肉專賣店」老闆,他們的名片上頭一行印著「本店專供驢肉」,第二行卻印著「專供貓狗食品」。
原因也很簡單,人家沒有大火猛煮,小火慢燉的飲食傳統,覺得驢肉太粗,太難吃。
中國大規模進口驢皮後,不少國家開始大規模屠宰毛驢,但驢肉有的被丟棄在路邊,有的冒充牛肉賣,完全沒有在中國的尊貴地位。
中國允許進口驢產品,沒能提升驢肉的國際地位,卻讓很多國家的驢面臨生存危機。英國一家非營利組織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隨著中國商人高價收購驢皮,導致世界範圍內驢的數量迅速減少。全球4400萬頭驢中,每年大約有180萬頭因為製造阿膠被殺。

驢皮貿易,也讓很多當地人的生活更加艱難。在一些非洲國家,驢依然是重要的農具和交通工具。隨著驢皮貿易的興盛,在坦尚尼亞的一個村子,村民們一年內就丟了將近475頭驢(幸虧警方最後找回了175頭)。由於無力購買新毛驢,家庭主婦更辛苦了——無論是打水還是拾柴,都要多跑好幾趟;靠驢四處送貨維持生計的人,丟了驢,自然也就丟了工作。

目前,除了巴基斯坦,還有十多個非洲國家共同實施了各種禁令,禁止國際驢只貿易。他們擔心如果繼續允許貿易,本國的毛驢會很快消失殆盡。
但由於有的非洲國家驢皮貿易依舊合法,偷驢已形成產業,非洲的驢還在減少。如果中國允許大規模進口驢肉,偷驢的利潤更高,偷驢產業會更大,非洲農民的處境會更糟。

想吃真驢肉,多出錢是眼下最靠譜的辦法
醜聞一出,當地政府反應可謂迅速。8日一早,河間市政府就開了緊急會議,表態將嚴處制假售假者並問責失職瀆職工作人員,並開展一次專項整治行動。
這類整治行動,河間2011年就開始搞了,再來一次也不可能讓假驢肉永遠消失。吃貨們想吃真驢肉,該怎麼辦?
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市場上有真驢肉。毛驢出欄量雖低,但每年都有;一些阿膠企業為了保障驢皮供應,也建了一些養殖基地,殺了驢,驢肉自然也會賣。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明白,與用便宜的鴨肉冒充牛羊肉類似,驢肉價格高,自然也會有人想到用便宜肉代替,而造假肉味道相似,外觀難辨真假,一直是監管難點。
讓消費者吃到放心驢肉,當然需要相關部門嚴格執法,完善食品監管體系,但完善監管需要時間,再嚴格的監管也可能百密一疏。

如果吃貨們眼下就想吃到真驢肉,恐怕多花點錢去正規廠家買,去正規飯店吃,是最靠譜的選擇了。畢竟,和小作坊、小飯店相比,大的廠家和飯店更在意自己的品牌和口碑,消費者對他們懲罰威懾也更大些(這也需要消費者保護部門更給力)。
高價不一定買到真貨,但過低的價格只能買到假貨——虧本的買賣,是沒人做的。河間火燒行業人士坦言,近幾年驢肉價格飛漲,但驢肉火燒還是維持在五六元,一些小店用不起,只好拿馬肉、豬肉替代。

實際上,毛驢這種無法密集養殖、規模生產的動物肉,必然不會便宜。如果一個人既不敢吃低價驢肉,又擔心高價也買不到真驢肉,那他完全可以將驢肉從食譜中划去。畢竟,世界上好吃的東西那麼多,為非主流的驢肉糾結,很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