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海上133天,為存活他曾「吃魚生喝魚血」;63年後3人打破這記錄

2020-12-04 史海觀復

「這裡必須說說恐懼,它是生活唯一真正的對手,因為恐懼才能打敗生活」,這是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經典臺詞之一,這部電影多年之前,一經上映在國內外都引起不小的反響,電影主要講述了少年派遭遇海難後,在大海裡僅靠一艘救生小船漂流了227天,最終獲救。

無獨有偶,早在中學時期,我們就學過一篇課文《魯濱遜漂流記》,這篇文章講的也是一個人在浩瀚無垠的大海裡頑強存活下來的故事。我想,在大家的內心深處肯定認為,這樣的驚奇的事情,可能只會出現在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奇蹟發生,還不止一次,中國一小夥被困海上133天,靠吃生魚片存活,63年後他的被困記錄還被打破了。

這個與少年派有著同樣奇幻漂流遭遇的小夥名叫潘濂,20世紀初期,在中國福建廣東等地的農村地區,人們普遍生活都不富裕,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那個年代,十幾歲外出打工,貼補家用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潘濂也不例外,因為家境貧寒,1934年,16歲的潘濂就去了離家千裡之遠的香港打工,初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潘濂也是吃了不少苦,後來,一次很偶然的巧合,潘濂經人介紹,被帶到輪船上做學徒,後來成為一名水手。

不久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當時潘濂正在一艘英國的商船裡擔任二等服務生,要知道,輪船飄蕩在浩瀚的大海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一旦碰見敵軍的軍艦,那麼等待潘濂他們的要麼被殺要麼就是變成俘虜,索性潘濂的運氣不錯,在戰爭的前三年裡,他所在的商船從來沒有遇見過敵人的軍艦。

但是幸運女神偶爾也會打個盹,1942年11月下旬的一天,潘濂所在的「貝洛蒙號」商船被一艘德國的艦艇發現了,隨即而來的就是商船遭到德軍魚雷的襲擊,沒一會兒偌大的貝洛蒙號就沉下海底。整件事情的發生就在一瞬之間,潘濂穿上救生衣就立馬跳入大海之中,據後來的報導稱當時條商船上共計有55名船員,但僅剩潘濂一人存活。

跳入大海的潘濂,順著奔流的海水飄蕩著,好不容易脫離險境的潘濂遇見了一個致命問題,事發突然,潘濂在匆促之中根本沒有攜帶任何東西,只有身上的一件救生衣,幸好,在大約漂了兩個小時之後,潘濂發現了一條救生筏,更加幸運的是,救生筏上還有幾罐淡水、一些食物以及包括手電筒在內的救援物資,潘濂的心裡稍稍得到一些安慰。

但同時潘濂內心也清楚的知道,適逢戰亂,沒有人會冒著未知的危險去搜救一艘失蹤的商船,但是求生的希望還是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潘濂暗自下定決心想盡一切辦法一定要活下去。

面對荒無人煙的大海,淡水和食物極缺,多年的海上經驗告訴潘濂,一定要儘快儲存淡水和食物,否則一定會餓死渴死在大海上。於是,他利用救生筏上的簡單工具,自己製作了一個簡易的「雨水收集器」和釣魚竿,解決了飲水問題和食物問題。但是在大海上,根本不可能有火,所以潘濂只能吃生魚片,喝些魚血存活下去,就這樣,潘濂靠著喝雨水、魚血,吃生魚片,在大海上艱難度日。

其實,一個人飄蕩在大海上,除了最基礎的飲食問題,還有其他的一些隱患,比如大海裡是有吃人的鯊魚的,鯊魚們會沿著血腥的氣味找到目標,但是潘濂沒再怕的,他反而還利用手邊的工具勾上來一條小鯊魚,將它生吃了,另外長時間獨自一人在海上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大海一望無際,放眼望過去白茫茫的一片,又無人交流,如果是我,悶也會把我悶死,但是潘濂堅持下來了。

1943年4月的一天,在海上漂流了133天的潘濂在巴西海岸附近,被當地漁民發現,他們將潘濂帶回家,短暫休息之後,潘濂被送往醫院進行檢查,一個月後,在大使館的幫助下,他被送回了英國

133天的海上漂流,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可以說潘濂創造了一個奇蹟,為此,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還授予了他大英帝國勳章。後來有人告訴潘濂,他在海上漂流的時間打破了救生筏海上漂流的世界紀錄,潘濂並沒有因此而欣喜,他平靜地回復道:希望沒人能打破這個世界紀錄。的確,我們只看到了潘濂最終成功活下來,沒有看到他要經歷多大磨難,忍住多大的痛苦,才能在漂流133天之後存活下來。

但是,潘濂的希望落空了,因為,僅在63年後,就有三個墨西哥人打破了潘濂的記錄,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當時是這三個墨西哥人出海後遇到海上狂風,通訊設備也失效了,不久之後漁船上的燃料也耗盡了,他們只能一路沿海漂流,截止到獲救之日,他們已經在海上漂流了10個月,這遠遠超過潘濂的133天。

不管是潘濂,還是後來的三個墨西哥人,他們都向我們展示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雖然潘濂的記錄被後來的人打破了,但是我還是覺得潘濂更厲害,因為固然三個墨西哥人漂流的時間更久,但是他們是三個人,至少還有彼此商量,互相打氣的可能,而潘濂是獨自漂在海上一百多天,他要一個人承受未知的恐懼,要一人忍受大海的孤寂,還要獨自消化見死不救的憤怒,但總的來說,他們頑強的毅力都十分讓人佩服

其實,在我們不長不短的一生中,都會遇見大大小小的困境與磨難,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像曾漂流大海之上的潘濂們一樣,不氣餒,堅定內心的信念,最終,我們都能揮別不好的昨天,迎來嶄新的今天,希冀美好的明天。

文/趙賀瀾

相關焦點

  • 他在海上漂了133天,靠吃海鳥為生,貨船見他是中國人,斷然離去
    在歷史上,便有這樣一位獨自在大西洋漂了133天的水手,靠吃海鳥為生,與大海鬥智鬥勇,最後成功生還,他的故事甚至遠遠要比很多小說都要更加的精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大量的招收海員,已經有了數年航海經驗的潘濂報名了一艘名叫「貝洛蒙號」的商船,並且被成功錄用。憑藉自己的努力,在3年後潘濂便已經當上了二等侍應生,負責在海上運送物資。
  • 他掉進大西洋,海上漂了133天,輪船卻見他是中國人,斷然離去
    在海上漂泊兩個小時後,他幸運地找到了船上的救生木筏,這個小木筏凹井約6英尺長,3英尺寬,兩旁各有一個小隔間,兩頭分別置有金屬箱,就像欄杆一樣,把潘濂圍在了裡面。讓潘濂驚喜的是,木箱裡面有140公升救命的淡水,還有罐頭、巧克力和餅乾以及手電筒。
  • 他掉大西洋133天,救援船見他是中國人,斷然離去,最後咋回來的
    但是派卻奇蹟的活了下來,他孤獨的一個人跟一隻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流,靠著船上的一些補給和自己想辦法活下來,最終他在船上漂泊了227天。說起在海上漂泊227天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信,電影誠然有誇張成分,但藝術源於現實,就像魯濱遜漂流記的中的原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他也確實在孤島上獨自生活了五年。
  • 他掉進大西洋,海上漂流133天,過往船隻見他是中國人:不救!
    3年後,在輪船公司站穩了腳跟的潘濂登上了英國商船「貝洛蒙」號,籤約合同在這艘英國船上當上了華裔二等侍應生。  時間飛逝,在大海上往往回回,時間過得更快,轉瞬間已經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局部戰爭蔓延至全面戰爭;大洋之上,也不寧靜,太平洋戰爭也是愈演愈烈,如火如荼。
  • 他在海上漂流133天,渴到喝鯊魚血,救援隊看他是中國人轉頭就走
    ,這成為了他在後來的海難中經常受挫的原因。 潘濂驚喜地發現,在救生筏中還有共計140升救命的水,在大海之上,其實跟沙漠沒有兩樣,如果喝海水的話不僅不能解渴,而且還會導致脫水,引起腹瀉,腹瀉進一步引起脫水,最後將人活活渴死。
  • 潘濂:海上孤獨漂流133天,釣魚捉鳥艱難求生,兩次錯失被救機會
    相信很多人都對《魯賓遜漂流記》中主人公流落孤島、絕境求生的經歷印象深刻,他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感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上個世紀曾經有一個中國人,在現實中上演了《魯賓遜漂流記》中的戲碼,他獨自在海上漂流了133天,最終憑藉著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求生技巧撐到了獲救的那一刻。
  • 他在海上漂133天,餓到飲鳥血求生,外國商船見是中國人扭頭就走
    1943年4月6日,中國海南的小夥子潘濂的救生木筏飄到了巴西海岸,有1男2女在捕魚的漁船上發現了骨瘦如柴的潘濂。這是巴西的一家三口,他們經常在這個海岸捕魚,但不曾見過潘濂,並且瞧著潘濂的模樣,就知道潘濂是遇上了什麼問題,男子以為潘濂是個英國人,因此揮手用英語喊話。
  • 中國版的「魯濱遜」,我國男子海上漂流133天,被寫進美軍教材
    說起荒野求生,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大名鼎鼎的貝爺,魯濱遜。貌似荒野求生這個詞不能形容在中國人身上。但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他就是潘濂。作為海南人的潘濂,他的身份平平,來自於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村家庭。曾為了賺錢還去海上當過學徒。
  • 他在海上漂流長達438天,奇蹟生還,卻被質疑是吃了同伴
    所以選擇出海的人總會特別關注天氣變化,但是天氣卻是瞬息萬變的,所以也會出意外。那麼,一旦遭遇不幸,應該怎麼應對險境呢?真的很難生存,這是唯一能夠得出的結論,無論是從身體還是精神層面考慮,都極為困難。今天要介紹的是一個遭遇了海上風暴的遇難者,他的漂泊經歷可以被稱之為一個奇蹟,或者說他能夠在長達四百多天的海上漂流中活下來就是個奇蹟。正文這位漂流者的名字叫做何塞·阿爾瓦倫加。
  • 77年前,一個中國人在海上漂流133天,他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像魯冰遜這樣的人,也真實存在過,就在二戰期間,一位中國人的經歷,讓他成了英雄般的存在。他的名字叫潘濂,在做出那次載入人類求生極限記錄史冊的事跡之前,潘濂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1918年,潘濂出生在海南的一個普通家庭。18歲時,父親為了給他找到一個謀生的夥計,通過熟人介紹,把他送到了一艘海輪上當學徒。
  • 吃魚他們沒輸過,賭一斤豬肉
    沒有一條魚能活著遊出廣東,為什麼呢?因為廣東人會吃魚唄,不僅是吃煮熟的魚,而且連活生生的也能成為餐桌上的美味,最有名的就是順德魚生。不過廣東人好像受到了挑戰,因為有人更能吃,吃法廣東人都佩服。是整條魚活生生地吃,而且不刮鱗、不開肚,難以想像吧。
  • 越南的魚血竟然這樣吃,以愛吃出名的中國吃貨,對這道菜望而卻步
    眾所周知,越南的海岸線比較長,所有會有很多的越南居民靠海吃海,他們對於魚的吃法那是花樣百出。不過,有一種吃法卻讓我們很難理解。在越南有一種魚血的吃法,那就是挑一條肥美的活魚,從尾巴開一道口子放血,用碗把血接好之後放上蔥花和香菜,這道菜就成了。
  • 魚離水3天還可被「喚醒」
    魯網6月25日訊 魚離開水後能存活多長時間?跟魚「較勁兒」的植物學博士如今依託該科研團隊的技術,鮃鰨類的魚能實現無水活魚運輸70個小時以上,從濰坊昌邑到新疆的烏魯木齊,只要把運輸時間控制在3天之內,冷馴後喚醒,仍舊活蹦亂跳可以存活3個月以上。而這背後離不開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品控部部長張長峰執著探索。
  • 海上漂流世界紀錄,艱難求生133天!這個中國人成為了美國的英雄
    荒野求生是這些年比較熱門的話題,很多人都是因為看了一些關於荒野求生的節目之後對這些事情感興趣。但是其實我們在電視或者網絡上看到的大多都是剪輯過後,或者導演提前安排好的事情,真正的荒野求生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困難。而且相比於陸地上的求生,海洋上的求生難度更大。
  • 他掉大西洋133天,餓到喝鳥血,外國商船見他是中國人,扭頭就走
    海上出行的確有著不可預測的危險,而一旦遇險即便沒有立馬在險境中喪生,也會因為與陸地和人群相隔絕的環境更加難以求生。在海上漂泊,不僅食物和淡水相當匱乏,還有可能會面臨風暴的卷席,可以說是困境重重。上世紀初,有一個中國人掉落大西洋中133天,兩次遇見船隻錯失被救機會,他是如何逃生的呢?
  • 一根魚刺,讓他花費50萬!醫生:喝酒不吃魚,吃魚不喝酒!
    日常生活裡,相信許多人都遇到過吃魚時被魚刺卡喉的情況。2020年5月據信息時報報導,廣東的梁先生因為誤吞了一根魚刺,付出了50多萬元的代價,甚至險些丟了性命!情況為何如此嚴重? 據報導,該名男士在家吃飯喝了點小酒,吃了鯽魚,飯後並無不適感。但到了4月10日出現了胃不舒服,他以為自己胃病犯了。
  • 男子被困海鮮冰庫4天獲救 靠喝凍魚融化水維生
    原標題:男子被困海鮮冰庫4天獲救 靠喝凍魚融化水維生 越南南部一名23歲男子被困在攝氏零下22度的冰庫103小時後獲救。他說,期間靠喝冷凍魚融化的冰水維生,但味道太噁心讓他吐了很多次。   據報導,梅成生(Mai Thanh Sang,音譯)19日和3名同事遇上貨架倒塌,其中兩名同事及時逃生,他和另一名同事則受困其中,同事在當晚獲救,他卻一直被大量瓦礫埋住,期間好幾次失去意識。   據了解,由於冷凍庫內溫度達攝氏零下22度,雖然相關單位立刻切斷電源,但直到第4天才回升到5度。
  • 疫情趨緩,白切雞、魚生、田雞能吃上了嗎?
    ,老蔡店裡的白切雞是附近一帶的燒臘招牌,平日裡他的燒臘店門口總是排起長龍,「白切雞一般煮製九成熟,骨頭帶點血,口感最好。但是前段時間因為疫情,有些人看著帶血的骨頭不敢吃,基於此,我們店近期製作了更多的鹽焗雞出售。」白切雞改鹽焗雞,這不僅傳遞出店主的無奈,而且表明了食客們的糾結。
  • 別再吃這些海魚 有船員吃魚中毒死亡
    肉有猛毒,毒性強烈,是肉毒魚類的代表,因食此魚中毒人數不少,曾發生過進食此魚肉而死亡的事例,中毒症狀劇烈,痙攣、麻痺顯著,死亡率也高,我國臺灣省就有誤食此魚而中毒的報導。故江浙一帶叫「河豚」或河純(微信公眾號:航運精英圈),山東稱艇魚,河北叫蠟頭,福建稱街魚,廣東叫乖魚。河魨魚肉鮮美,自古言:「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但處理不當或者貪食太多則會讓人一命嗚呼。河豚所含有的河魨毒素為神經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鉀要高近千倍。在日本,每年都有一些人因誤食河魨毒而死。純毒魚類以東方純為代表,廣泛分布於我國沿海。
  • 深圳女子體內取出「活蟲」 醫生:因愛吃魚生
    一到夏天就有不少人喜歡吃魚生涼涼的、薄薄的、脆脆的入口即化,這一口可真爽了!程女士經過核酸檢測排除了新冠肺炎後,被收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膽外科進行了2天的保守治療。隨後,她的腹痛得到極大緩解,但堵住膽汁與胰液的石頭依舊存在。為了避免伴隨而來的可能發生肝臟的損傷和胰腺炎,醫生通過微創手術的方式將結石取出。3月27日,手術順利結束。醫生還在程女士的體內放置了一個「鼻膽管」,使膽汁可以直接引流到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