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必須說說恐懼,它是生活唯一真正的對手,因為恐懼才能打敗生活」,這是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經典臺詞之一,這部電影多年之前,一經上映在國內外都引起不小的反響,電影主要講述了少年派遭遇海難後,在大海裡僅靠一艘救生小船漂流了227天,最終獲救。
無獨有偶,早在中學時期,我們就學過一篇課文《魯濱遜漂流記》,這篇文章講的也是一個人在浩瀚無垠的大海裡頑強存活下來的故事。我想,在大家的內心深處肯定認為,這樣的驚奇的事情,可能只會出現在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奇蹟發生,還不止一次,中國一小夥被困海上133天,靠吃生魚片存活,63年後他的被困記錄還被打破了。
這個與少年派有著同樣奇幻漂流遭遇的小夥名叫潘濂,在20世紀初期,在中國福建廣東等地的農村地區,人們普遍生活都不富裕,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那個年代,十幾歲外出打工,貼補家用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潘濂也不例外,因為家境貧寒,1934年,16歲的潘濂就去了離家千裡之遠的香港打工,初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潘濂也是吃了不少苦,後來,一次很偶然的巧合,潘濂經人介紹,被帶到輪船上做學徒,後來成為一名水手。
不久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當時潘濂正在一艘英國的商船裡擔任二等服務生,要知道,輪船飄蕩在浩瀚的大海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一旦碰見敵軍的軍艦,那麼等待潘濂他們的要麼被殺要麼就是變成俘虜,索性潘濂的運氣不錯,在戰爭的前三年裡,他所在的商船從來沒有遇見過敵人的軍艦。
但是幸運女神偶爾也會打個盹,1942年11月下旬的一天,潘濂所在的「貝洛蒙號」商船被一艘德國的艦艇發現了,隨即而來的就是商船遭到德軍魚雷的襲擊,沒一會兒偌大的貝洛蒙號就沉下海底。整件事情的發生就在一瞬之間,潘濂穿上救生衣就立馬跳入大海之中,據後來的報導稱當時條商船上共計有55名船員,但僅剩潘濂一人存活。
跳入大海的潘濂,順著奔流的海水飄蕩著,好不容易脫離險境的潘濂遇見了一個致命問題,事發突然,潘濂在匆促之中根本沒有攜帶任何東西,只有身上的一件救生衣,幸好,在大約漂了兩個小時之後,潘濂發現了一條救生筏,更加幸運的是,救生筏上還有幾罐淡水、一些食物以及包括手電筒在內的救援物資,潘濂的心裡稍稍得到一些安慰。
但同時潘濂內心也清楚的知道,適逢戰亂,沒有人會冒著未知的危險去搜救一艘失蹤的商船,但是求生的希望還是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潘濂暗自下定決心想盡一切辦法一定要活下去。
面對荒無人煙的大海,淡水和食物極缺,多年的海上經驗告訴潘濂,一定要儘快儲存淡水和食物,否則一定會餓死渴死在大海上。於是,他利用救生筏上的簡單工具,自己製作了一個簡易的「雨水收集器」和釣魚竿,解決了飲水問題和食物問題。但是在大海上,根本不可能有火,所以潘濂只能吃生魚片,喝些魚血存活下去,就這樣,潘濂靠著喝雨水、魚血,吃生魚片,在大海上艱難度日。
其實,一個人飄蕩在大海上,除了最基礎的飲食問題,還有其他的一些隱患,比如大海裡是有吃人的鯊魚的,鯊魚們會沿著血腥的氣味找到目標,但是潘濂沒再怕的,他反而還利用手邊的工具勾上來一條小鯊魚,將它生吃了,另外長時間獨自一人在海上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大海一望無際,放眼望過去白茫茫的一片,又無人交流,如果是我,悶也會把我悶死,但是潘濂堅持下來了。
1943年4月的一天,在海上漂流了133天的潘濂在巴西海岸附近,被當地漁民發現,他們將潘濂帶回家,短暫休息之後,潘濂被送往醫院進行檢查,一個月後,在大使館的幫助下,他被送回了英國。
133天的海上漂流,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可以說潘濂創造了一個奇蹟,為此,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還授予了他大英帝國勳章。後來有人告訴潘濂,他在海上漂流的時間打破了救生筏海上漂流的世界紀錄,潘濂並沒有因此而欣喜,他平靜地回復道:希望沒人能打破這個世界紀錄。的確,我們只看到了潘濂最終成功活下來,沒有看到他要經歷多大磨難,忍住多大的痛苦,才能在漂流133天之後存活下來。
但是,潘濂的希望落空了,因為,僅在63年後,就有三個墨西哥人打破了潘濂的記錄,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當時是這三個墨西哥人出海後遇到海上狂風,通訊設備也失效了,不久之後漁船上的燃料也耗盡了,他們只能一路沿海漂流,截止到獲救之日,他們已經在海上漂流了10個月,這遠遠超過潘濂的133天。
不管是潘濂,還是後來的三個墨西哥人,他們都向我們展示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雖然潘濂的記錄被後來的人打破了,但是我還是覺得潘濂更厲害,因為固然三個墨西哥人漂流的時間更久,但是他們是三個人,至少還有彼此商量,互相打氣的可能,而潘濂是獨自漂在海上一百多天,他要一個人承受未知的恐懼,要一人忍受大海的孤寂,還要獨自消化見死不救的憤怒,但總的來說,他們頑強的毅力都十分讓人佩服。
其實,在我們不長不短的一生中,都會遇見大大小小的困境與磨難,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像曾漂流大海之上的潘濂們一樣,不氣餒,堅定內心的信念,最終,我們都能揮別不好的昨天,迎來嶄新的今天,希冀美好的明天。
文/趙賀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