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掉大西洋133天,餓到喝鳥血,外國商船見他是中國人,扭頭就走

2020-12-05 讀天下史

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有一個被民間普遍接受的海神信仰名叫媽祖。漁民們經常出海捕撈,遇難者不計其數,因而會向海神祈禱出海平安歸來,媽祖的形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斷演化而來,相傳祭拜媽祖能夠治病消災,那一帶地區至今仍修建有媽祖廟。

海上出行的確有著不可預測的危險,而一旦遇險即便沒有立馬在險境中喪生,也會因為與陸地和人群相隔絕的環境更加難以求生。在海上漂泊,不僅食物和淡水相當匱乏,還有可能會面臨風暴的卷席,可以說是困境重重。上世紀初,有一個中國人掉落大西洋中133天,兩次遇見船隻錯失被救機會,他是如何逃生的呢?

這個人名叫潘濂,1918年出生,是個海南小夥。他早年沒怎麼上過學,生活在海邊一直跟著村民出海捕魚,靠此維持生計。18歲時,他離開家裡來到「坦達」號輪船做學徒,3年後又成為「貝洛蒙」號輪船上的侍應生。

1942年11月的一天,潘濂跟隨貝洛蒙號執行運輸任務,不料船隻在大西洋上航行時被兩枚魚雷擊中。潘濂察覺不對勁,立馬穿上救生衣,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隨後他聽到了一聲巨響,船隻爆炸了。

潘濂因為跳水及時所以倖免於難,他一個人在海上漂流了兩個小時,終於看見不遠處有一個救生筏。他向救生筏遊過去,爬上去後發現這是一個「井」字的木筏,估計是遺失在海上的時間比較久了,看起來有些破舊,但這對潘濂來說簡直是生存的希望。

他用木筏上的帆布圍出一個防護壁又在四個角上插上木柱,再用帆布搭建出簡易的頂棚用來遮陽避雨。做完這些潘濂又打開木筏上的一個金屬箱,意外地在裡面發現了罐頭、餅乾。巧克力等食物,最重要的是還有140升可以救命的淡水。

雖然眼下食物和淡水看似還比較充足,但潘濂知道他的海上求生之路不知道要延續多久才能結束,所以這些儲備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收集淡水,他將頂棚的一端稍稍降低,用罐頭盒子放在下面來接雨水,巧克力和餅乾他捨不得全部吃掉,一般用來應急充飢。

潘濂將耗盡電的手電筒拆開,取出裡面的彈簧製成了魚鉤,這樣他就可以釣魚來彌補主食的不足。但是長期沒有水果蔬菜,加上飲用水也不衛生,潘濂常常感到胃部的不適,身體也開始浮腫和發膿。他每日堅持在木柱上結繩記錄日子,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總是告訴自己一定要再堅持一下。

有一段時間一直沒有下雨,潘濂的淡水差不多耗盡了,沒有水源遠比缺少食物更加讓人絕望。潘濂抓住了一隻海鳥,用鳥血來止渴,然後又將鳥肉當作誘餌抓到了一條小鯊魚。切開鯊魚後,他喝完了鯊魚血,將魚鰭切片風乾,儲存起來當作食物。在情況最糟糕的時候,他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

但一個人的漂泊中,令他喪氣的不只是無盡的困難和孤獨,還有兩次本可以獲救卻喪失的機會。一次是他看到了一艘貨輪,他驚喜地呼救,對方似乎也看到了他慢慢行駛過來,但走近後卻沒有停下來而是換了方向又開走了,潘濂想或許因為他是中國人對方不願意施救。另一次是他遇到了一群偵察機,他發出求救信號後一場風暴襲來,於是又與偵察機失去聯絡。

在海上的時間越來越久,潘濂的精神和體力都快透支了,他感到自己每天昏昏欲睡的時間越來越多。但他心裡清楚,一旦放任自己睡下去,可能就永遠也醒不來了,所以他常常掐自己用疼痛來保持清醒。

1943年4月6日,歷經133天的漂流,潘濂終於被巴西海岸的一家漁民搭救,好心的漁民將他送往貝倫的一家醫院,他經過4周的治療才逐漸恢復,這時他瘦了整整18斤。後來潘濂的事跡被英國國王得知,授予了他大英帝國勳章(BME),他的故事也被英國皇家海軍寫成野外生存手冊。

相關焦點

  • 他在海上漂133天,餓到飲鳥血求生,外國商船見是中國人扭頭就走
    聽到聲音的潘濂的心中立即被希望所填滿,他用盡全力翻過身體,面對著男子,回復道:「chinese,I am chinese!」此時潘濂在海上已經飄了133天,時間回到1939年,21歲的潘濂與英國船隻「貝洛蒙」號籤約,當了船上的二等侍應生,那一刻潘濂是興奮的,就如同現在的我們如願找到了心儀工作時的心情。
  • 他掉進大西洋,海上漂了133天,輪船卻見他是中國人,斷然離去
    相信很多讀者都看過《魯濱遜漂流記》的小說,一個水手自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憑藉個人的意志力開始了長達20多年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才回到故鄉,而在現實當中,可以說也有一個魯濱遜本人的翻版,這就是中國海南的潘濂,他曾經獨自一人在海上漂流133天才得以獲救。
  • 他掉大西洋133天,救援船見他是中國人,斷然離去,最後咋回來的
    但是派卻奇蹟的活了下來,他孤獨的一個人跟一隻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流,靠著船上的一些補給和自己想辦法活下來,最終他在船上漂泊了227天。說起在海上漂泊227天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信,電影誠然有誇張成分,但藝術源於現實,就像魯濱遜漂流記的中的原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他也確實在孤島上獨自生活了五年。
  • 他在海上漂了133天,靠吃海鳥為生,貨船見他是中國人,斷然離去
    在歷史上,便有這樣一位獨自在大西洋漂了133天的水手,靠吃海鳥為生,與大海鬥智鬥勇,最後成功生還,他的故事甚至遠遠要比很多小說都要更加的精彩。     1942年11月3日,貝洛蒙號一如既往的在大西洋航行,包括潘濂在內的所有船員們,都沒有察覺到,一艘德軍潛艇正在悄悄的向他們靠近,隨後發射了兩枚魚雷。貝洛蒙號船身被擊中,不到兩分鐘的時間便沉入了海底。
  • 他在海上漂流133天,渴到喝鯊魚血,救援隊看他是中國人轉頭就走
    而在現實中,也有一個不幸的中國人也在海洋上開始漂泊,只是他更慘,他始終沒有遇到任何足以歇腳的小島,而是一直在海上漂泊,他被稱為「中國的魯濱遜」,但他的故事比魯濱遜或者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還要慘。
  • 他掉進大西洋,海上漂流133天,過往船隻見他是中國人:不救!
    這個時候,潘濂仍然沒有預料到,他竟然要和這根「救命稻草」在茫茫的大海上相依為命四個多月。就這樣,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上,潘濂開始了他的求生之路。  在為期133天的漂流中,潘濂利用了求生筏上上有限的物資製造了許多工具,釣鉤漁線、小刀魚叉,釣到小魚釣大魚,釣到大魚釣鯊魚。為了生存,潘濂無所不用其極,在海面上艱難地生存著。
  • 77年前,一個中國人在海上漂流133天,他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像魯冰遜這樣的人,也真實存在過,就在二戰期間,一位中國人的經歷,讓他成了英雄般的存在。他的名字叫潘濂,在做出那次載入人類求生極限記錄史冊的事跡之前,潘濂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1918年,潘濂出生在海南的一個普通家庭。18歲時,父親為了給他找到一個謀生的夥計,通過熟人介紹,把他送到了一艘海輪上當學徒。
  • 潘濂:海上孤獨漂流133天,釣魚捉鳥艱難求生,兩次錯失被救機會
    相信很多人都對《魯賓遜漂流記》中主人公流落孤島、絕境求生的經歷印象深刻,他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感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上個世紀曾經有一個中國人,在現實中上演了《魯賓遜漂流記》中的戲碼,他獨自在海上漂流了133天,最終憑藉著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求生技巧撐到了獲救的那一刻。
  • 被困海上133天,為存活他曾「吃魚生喝魚血」;63年後3人打破這記錄
    我想,在大家的內心深處肯定認為,這樣的驚奇的事情,可能只會出現在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奇蹟發生,還不止一次,中國一小夥被困海上133天,靠吃生魚片存活,63年後他的被困記錄還被打破了。
  • 中國男子海上漂流133天,被寫進美軍教材,論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真實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在荒島上生活4年4個月之後,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我們中國人其實也是有這樣荒島求生,自然生存挑戰的人的,他原本就是出生在海南的潘濂。他其實很普通,自幼家貧,為了謀生又去輪船上做學徒。那時候,二戰期間,他們也是在運輸物資。
  • 從大西洋到印度洋通火車了!是中國人做到的
    這一次,中國人用一條鐵路聯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方人幾百年沒有做到的事,中國人做到了!近日,上世紀70年代由中國政府援建的坦贊鐵路和本世紀初由中國企業承建的本格拉鐵路首次實現客運聯通,這兩條鐵路的「握手」標誌著世界歷史上首次完成鐵路連通大西洋與印度洋,建成了非洲版「兩洋鐵路」。
  • 海上漂流世界紀錄,艱難求生133天!這個中國人成為了美國的英雄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個海上頑強求生的人,而且這個人還是個中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潘濂,他創下了海上漂流世界紀錄,孤身一人在大海上艱難求生133天!而之所以會在海上漂流是因為當時他乘坐的船出了事故,當時船很快就沉沒了,並且船上的人也基本都被大海淹沒,只有他僥倖漂到了船隻攜帶的救生筏附近,並且靠著這個救生筏堅持了下去。
  • 他是奇人張寶勝,他走了
    到下午3點半鐘,礦上就來人把張寶勝帶到公司,第二天,生怕有誤,又驗證了一天,斷定這回不會錯了,趕忙給市冶金機械局打電話請示。市機械局和市委宣傳部、市科協來人住了兩天,進行觀察,並帶到本溪測試,結論是,張寶勝確實具備特異功能。
  • 乞丐求見清華校長,門衛不讓他賴門口不走,校長見他感動落淚
    七七事變的爆發,標誌著全面侵華的開始,很快日軍就佔領的我們的平津地區,而當時我們的最高學府清華也因此不能夠在繼續在那裡維持教學和研究,最後便選擇搬到了長沙,而這一天,清華大學的門衛在校門口看到了一起乞丐,他手中抱著一個鹹菜罈子,並且見到門衛他上去就說要求見清華的校長,但是門衛以為他是個瘋子就拒絕了他的請求
  • 中國版的「魯濱遜」,我國男子海上漂流133天,被寫進美軍教材
    貌似荒野求生這個詞不能形容在中國人身上。但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他就是潘濂。作為海南人的潘濂,他的身份平平,來自於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村家庭。曾為了賺錢還去海上當過學徒。因為二戰的原因,英國向大陸招海員,他便籤約英國「貝洛蒙」號商船,往返於大西洋運送物資。在1942年11月下旬的某一天,「貝洛蒙」在運輸的途中被德國的潛艇發現。
  • 天津美女愛上外國窮同事,見家長後才知,他是坐擁宏偉古堡的伯爵
    此後,山高水遠自有佳人相伴;此後,天高雲淡自有暖風拂來。相對而坐相擁而眠,即使相看無言,那也是我知你之心,你知我之意。如此一生談笑而過,回首往事,皆為愛。他說話很直接,對於她方案中存在的問題也很直接。不過她倒也承認,這位看上去其貌不揚的外國同事所指出來的問題確實值得思考,於是她非常認真地聽取了他的意見。這算是初識,當然也是緣分的開始。此後,這位叫做包柏德的外國男同事經常會約她出去吃飯。當然,是AA制。畢竟包柏德是外國人。之後,他們的相處隨著時間的延長也越發的融洽。只是包柏德每次出來開著的那輛破舊二手車,讓林曉靜不止一次的擔心過他的經濟實力。
  • 國內頂尖科學家流著外國血液,卻稱自己永遠都是中國人
    可每當別人稱呼他為「老外」時,他非常介意,並且用一口流利、地道的北京話解釋道:「我可不是老外,我是如假包換的中國人,外裔中國人。」老人的名字叫李憶祖,他是國內一個頂尖的科學家,如今已年過八旬。李憶祖的確流著外國血液,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因為他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中國生活。說起李憶祖的故事,繞不開兩點,一個是他的身世,另一個則是新疆。
  • 中國人去香港旅遊只許停留7天,而外國遊客卻可待90天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 而且去香港旅遊,辦理港澳通行證和香港籤注的流程非常簡單,隨時隨地都能辦理,去香港旅遊可以做到說走就走。其實,香港這樣的政策肯定也是經過周全考慮的。
  • 世界有一座,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外國城市,他是所有華人的驕傲
    我國歷史悠久,不僅有數千裡的萬裡長城,還有莊嚴的兵馬俑等許多歷史古蹟,還有數不清的文化名人、民族英雄,在世界很多國家,以前和中國有很深的聯繫,今天介紹這樣的地方,是世界上唯一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以中國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三寶畝,三寶畝是印尼爪哇島中爪哇州的首府,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三個港口,也是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三寶畝是印度尼西亞非常繁忙的行政和貿易城市,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太監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我登陸過這個城市,鄭和被稱為三寶太監,這座城被命名為「三寶畝」。
  • 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中國人說出真相:急功近利
    因此很多國人都喜歡上了外國生活,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而在出國旅遊中,不少的外國景點深深吸引著中國人的眼睛,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如今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老越少。我們都知道,外國人去旅遊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見識到更多不一樣的事物。而中國人旅遊也是為了如此,所以中國人剛來外國的時候,是感覺非常新鮮的。巴黎、倫敦這些外國浪漫的地方,非常讓他們感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