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有一個被民間普遍接受的海神信仰名叫媽祖。漁民們經常出海捕撈,遇難者不計其數,因而會向海神祈禱出海平安歸來,媽祖的形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斷演化而來,相傳祭拜媽祖能夠治病消災,那一帶地區至今仍修建有媽祖廟。
海上出行的確有著不可預測的危險,而一旦遇險即便沒有立馬在險境中喪生,也會因為與陸地和人群相隔絕的環境更加難以求生。在海上漂泊,不僅食物和淡水相當匱乏,還有可能會面臨風暴的卷席,可以說是困境重重。上世紀初,有一個中國人掉落大西洋中133天,兩次遇見船隻錯失被救機會,他是如何逃生的呢?
這個人名叫潘濂,1918年出生,是個海南小夥。他早年沒怎麼上過學,生活在海邊一直跟著村民出海捕魚,靠此維持生計。18歲時,他離開家裡來到「坦達」號輪船做學徒,3年後又成為「貝洛蒙」號輪船上的侍應生。
1942年11月的一天,潘濂跟隨貝洛蒙號執行運輸任務,不料船隻在大西洋上航行時被兩枚魚雷擊中。潘濂察覺不對勁,立馬穿上救生衣,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隨後他聽到了一聲巨響,船隻爆炸了。
潘濂因為跳水及時所以倖免於難,他一個人在海上漂流了兩個小時,終於看見不遠處有一個救生筏。他向救生筏遊過去,爬上去後發現這是一個「井」字的木筏,估計是遺失在海上的時間比較久了,看起來有些破舊,但這對潘濂來說簡直是生存的希望。
他用木筏上的帆布圍出一個防護壁又在四個角上插上木柱,再用帆布搭建出簡易的頂棚用來遮陽避雨。做完這些潘濂又打開木筏上的一個金屬箱,意外地在裡面發現了罐頭、餅乾。巧克力等食物,最重要的是還有140升可以救命的淡水。
雖然眼下食物和淡水看似還比較充足,但潘濂知道他的海上求生之路不知道要延續多久才能結束,所以這些儲備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收集淡水,他將頂棚的一端稍稍降低,用罐頭盒子放在下面來接雨水,巧克力和餅乾他捨不得全部吃掉,一般用來應急充飢。
潘濂將耗盡電的手電筒拆開,取出裡面的彈簧製成了魚鉤,這樣他就可以釣魚來彌補主食的不足。但是長期沒有水果蔬菜,加上飲用水也不衛生,潘濂常常感到胃部的不適,身體也開始浮腫和發膿。他每日堅持在木柱上結繩記錄日子,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總是告訴自己一定要再堅持一下。
有一段時間一直沒有下雨,潘濂的淡水差不多耗盡了,沒有水源遠比缺少食物更加讓人絕望。潘濂抓住了一隻海鳥,用鳥血來止渴,然後又將鳥肉當作誘餌抓到了一條小鯊魚。切開鯊魚後,他喝完了鯊魚血,將魚鰭切片風乾,儲存起來當作食物。在情況最糟糕的時候,他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
但一個人的漂泊中,令他喪氣的不只是無盡的困難和孤獨,還有兩次本可以獲救卻喪失的機會。一次是他看到了一艘貨輪,他驚喜地呼救,對方似乎也看到了他慢慢行駛過來,但走近後卻沒有停下來而是換了方向又開走了,潘濂想或許因為他是中國人對方不願意施救。另一次是他遇到了一群偵察機,他發出求救信號後一場風暴襲來,於是又與偵察機失去聯絡。
在海上的時間越來越久,潘濂的精神和體力都快透支了,他感到自己每天昏昏欲睡的時間越來越多。但他心裡清楚,一旦放任自己睡下去,可能就永遠也醒不來了,所以他常常掐自己用疼痛來保持清醒。
1943年4月6日,歷經133天的漂流,潘濂終於被巴西海岸的一家漁民搭救,好心的漁民將他送往貝倫的一家醫院,他經過4周的治療才逐漸恢復,這時他瘦了整整18斤。後來潘濂的事跡被英國國王得知,授予了他大英帝國勳章(BME),他的故事也被英國皇家海軍寫成野外生存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