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章子怡的顏值正義,我決定為《上帝粒子》翻案

2020-12-03 未來電影局

01

基礎科普

2012年後歐洲的科學家建立大型強子對碰機,終於以實驗的形式證明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獲得諾貝爾獎),也就是俗話中的上帝粒子,那時派拉蒙旗下的「壞機器人」公司揚言要製作一部關於「上帝粒子」的電影,如今片名為《科洛弗悖論》的電影今年2月份問世了。

但是豆瓣差評一片,筆者要從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大眾對此片的誤解,將以兩個角度展開,其一,上帝粒子的發現對當代物理學有如何深遠的意義;其二,解釋一些電影中難以理解的物理現象。

首先筆者通俗的介紹下上帝粒子,這種粒子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粒子的質量,這個質量並非「物體所含物質量多少」的解釋,而是解釋物體加速與減速的難度,慣性定律告訴我們質量越大慣性越大,相當於質量越大越難改變運動狀態。

章子怡劇照

於是希格斯認為真空並且是虛無的空間,應該存在一種粒子,這種粒子構成一個場,也叫希格斯場,由於這種粒子造成的阻礙在宏觀上稱作物體的質量(物體加速或減速的難度),所以粒子在真空要運動必須付出代價才可以克服希格斯場的阻礙,相似於船在水裡要行駛的原理。

上帝粒子支撐著許多標準模型實驗的基礎,近百年西方的物理學家提出了62種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隨著哥本哈根學派對中微子的發現,引力波子的被證實,61種基本粒子已經被確定,但令科學家一直沮喪的是最重要的上帝粒子一直了無蹤跡,如果此粒子不存在,以前建立標準模型將被推翻,百年物理大廈就要坍塌。

上帝粒子的證實,不但解決了物體的質量的問題,還證明了真空並非是虛無,更是統一了百年物理的研究成果,讓人類從全新視角去解釋宇宙。而並非電影裡的吹捧,人類通過上帝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未來對上帝粒子的應用有兩個方向,第一,可以製造反重力裝置(它解釋了質量),第二,超光速飛行(加速的難度),可以說仰望星辰再也不是幻夢。

02

與電影的聯繫

從表面看電影是有諸多靈異現象解釋不通,其實我們只要從四維空間去理解這些現象是很合理的,這裡的場景和《三體》裡一段對四維空間與曲翹點描述十分相似。

正如叔本華所說,「每一個人都將自身感知的範圍,當做世界的範圍」人們會把自己無法理解的範疇當做靈異事件,而這樣也會是本片淪為偽科幻片。

就拿俄國維修員被胳膊被空間「割」斷來說,以三維空間的角度觀察,他的胳膊斷了,其實他的胳膊並沒有斷,而是通過曲翹點進入了四維空間,所以他不會流血與感受到疼痛,因為那只是視覺觀察的變形,其實只要他再次找到曲翹點,就可以再收回胳膊,和《三體》關一帆進入曲翹點是一個情況(三維空間表面的肥皂泡)。

同樣筆者也不認為本片是因為粒子對撞導致空間錯位而穿越到平行宇宙的。最近有一個美劇《相對宇宙》很火,也是同樣是兩個對稱宇宙可以互相進入,其實這個類型都是維度的穿越。筆者認為在發生粒子對撞時,太空站和人員都發生了量子糾纏效應,從而實現空間傳輸,

其實空間站與人員一起從A宇宙傳輸到了B宇宙,並且太空站在B宇宙墜毀到海洋,而他們所佔領的太空站是B宇宙的,同時B宇宙的對稱人員其實也在進行粒子對撞實驗,導致詹森(章子怡的對稱人)位移到了線路裡,B宇宙的其他人員進入了四維空間。

03

悖論

把這些想通了,所有的矛盾自然化解,有一個細節可證太空站為B宇宙的,在他們丟失地球後,穿越的他們去過太空站一個艙室,裡面有張合影,照片中一個女人是詹森的,特寫的鏡頭足以看出導演是故意給觀眾留下細節;另一個細節是他們在B宇宙收到了太空站墜毀的新聞,說明A宇宙的太空站毀滅了。

所以德國的科學家提出了科洛弗悖論,就是「多重宇宙中的兩個不同實現的人去爭奪同一個空間」通俗說空間站只剩下一個了,他們要麼留在B宇宙和詹森在一個世界,要麼帶詹森一起回到A宇宙,對於兩個宇宙來說永遠沒有一個最優解。

繼續解釋那只會寫字的斷手,其實這隻斷手並非是俄國人A,而是俄國人B的手,因為俄國人B進入了四維空間,可以觀察三維空間的全貌,而三維空間的人相當「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

我們觀察到的只是三維空間的一個側面,而四維空間可以看清低緯度所有的一切(包括內外),所以俄國人B也知道了陀螺儀在死人的體內,並且他通過曲翹點向三維空間伸出一隻手臂告訴那些人陀螺儀的位置,其實那並非是斷手,手與身體是一個整體,不過是空間的曲率讓人只能看到手臂,他寫完後立刻就抽回手(手當場在玻璃框消失)回到四維空間。

04

反吐槽

有人吐槽太空站為何有重力,其實很簡單,太空站是環形自旋的運動狀態,艙室的內壁提供的向心力讓人做圓周運動,這裡的向心力等效於重力。

章子怡是怎麼死的?其實她是去修複製冷系統去了,結果被四維空間的人略微動了下手腳,把液氮放了出來,最後一刻章子怡是被冷凍而死,因為那個艙室隨著液氮的增多,液體與空間壓強都不斷增大,最終憋爆了艙室,氮氣要液化必然需要加壓,而艙室爆開時液氮瞬間汽化吸熱,把章子怡活活凍死了。

其實有許多細節值得我們細思深究,比如結局的怪獸如何出現的,這裡其實用《環太平洋》的理論最合適,它們來自虛空,而非其他維次的宇宙(因為其他多重宇宙都是對稱的)。

總之,影片囊括了多重宇宙與維度、粒子對撞、量子糾纏、怪獸這些元素,故事也沒有太大的邏輯問題,唯一不足的是宇宙之間的物質不守恆,筆者懷疑與轉化能量而損失有關。但是故事的震撼力還是不夠,同樣也沒豆瓣評價的那麼差。

相關焦點

  • 章子怡曝新片 加盟派拉蒙科幻電影《上帝粒子》
    章子怡曝新片 加盟派拉蒙科幻電影《上帝粒子》 時間:2016.05.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ylee
  • 章子怡"上帝粒子"或改名"科洛弗3" 定檔明年10.27
    章子怡"上帝粒子"或改名"科洛弗3" 定檔明年10.27 時間:2016.12.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米洛
  • 科幻片《上帝粒子》殺青 章子怡帶娃拍片兩不誤
    《上帝粒子》殺青  8月11日,章子怡在微博發文稱:「《上帝粒子》拍完了,小醒醒也會爬了  《上帝粒子》由派拉蒙出品,J·J·艾布拉姆斯擔任製片人,朱利葉斯·約拿擔任導演。在IMDB網站上,章子怡的名字在演員表中排第四,她扮演的是一名太空人。  「上帝粒子」指的是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3月,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表示探測到新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霍金曾在書中警告大家,這個粒子有一天可能會摧毀我們已知的宇宙。
  • 章子怡《上帝粒子》還未上映,該系列後作已拍完,這片名夠霸氣!
    《上帝粒子》作為《科洛弗道》系列第三部電影,至今還未上映。而該系列電影第四部作品已經拍攝完成,定名《霸主》。而如今還未上映的《上帝粒子》由Julius Onah執導,章子怡、大衛·奧伊羅、古古·瑪芭塔勞、丹尼爾·布魯赫、伊莉莎白·德比奇等主演,定於北美4月20日上映。
  • 科洛弗悖論好看嗎 章子怡飾演最美太空人
    科洛弗悖論已經在美國正式上映了,對於國內觀眾來說該片最大的看點無疑就是章子怡的參演了,該片作為一部科幻題材電影也是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那麼科洛弗悖論好看嗎?然而這項在空間站試驗的技術卻引發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它讓這支隊伍陷入孤立境地並不得不為生存而戰。」    獲悉,影片一開始定名為《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現更名為《科洛弗悖論》。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在20世紀20年代,原子得到了解釋,從更基本的粒子的形式,我們弄懂了原子核是什麼。1929年,勞倫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粒子回旋加速器……1964年8月,時為英國愛丁堡大學數學物理講師的彼得·希格斯,興衝衝地寫了一篇論文投給歐洲的《物理快報》,但是,它卻被編輯以不宜發表為由拒絕了。
  • 霍金:「上帝粒子」害我輸了100美元
    他曾自信地用這筆錢打賭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不可能被找到。可就在昨天,歐洲核研究組織宣布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與「上帝粒子」的特徵「一致」。霍金在得知消息之後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採訪中稱讚了該發現的重要意義,並打趣地說:「這個發現可害我輸了100美元啊,哈哈!」
  • 「上帝粒子」原本叫「該死的粒子」
    ,全人類對宇宙終極規律的探索——上帝粒子,就這樣被推遲了二十年。投入如此巨額的資金,只為了尋找一種難以理解且早已為理論所預測到的粒子,對政客來說,自然需要多打上幾個問號。對那些支持建造SSC的物理學家來說,這是一場充滿絕望和悲劇的戰役。
  • 章子怡產後首部戲殺青 變丹尼爾·布魯赫迷妹
    章子怡產後首部戲殺青 變丹尼爾·布魯赫迷妹 時間:2016.08.1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觀主
  • 【經典】追尋「上帝粒子」
    上世紀50到70年代,大約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物理學家們把電磁力、弱力和強力揉進一個容器中。這個容器就是所謂的「標準模型」。標準模型在解釋我們的世界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它卻有最致命的一個缺陷——萬有引力並不在這個框架中,而希格斯機制,就是給基本粒子們賦予了質量。
  • 上帝粒子的發現 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1日,上帝粒子的發現,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發現的,有研究所正在對上帝粒子進行研究,那上帝粒子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下上帝粒子的發現。
  • 「上帝粒子」找到了!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15時,歐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將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有關上帝粒子的最新進展。據此前媒體報導,發布會很有可能宣布找到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如果證實上帝粒子的存在,將有助解釋物質為何有質量。所謂「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理論上認為它應當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實驗觀測證實。科學家們提出的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了這種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釋為何其它粒子會擁有質量。
  • 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比利時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的彼得·希格斯,表彰他們在預測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所做出的貢獻。上帝粒子對物質和生命形成有深遠影響,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然而作為物理學一個晦澀的概念,上帝粒子一些事件也許並不為人所知。
  • 英科學家反感「上帝粒子」稱號:我是無神論者
    在尋找「上帝粒子」的緊湊渺子線圈實驗中,質子對撞軌跡示意圖48年前,當彼得·希格斯提出,宇宙間有一種粒子是萬物質量之源時,學界一片驚疑;2012年7月4日,當歐洲核研究組織宣布發現一種與「上帝粒子」「一致」的亞原子粒子時,希格斯說,「難以置信」。
  • 上帝粒子「惡毒」本性 原稱「該死的粒子」
    希格斯被上帝語氣中流露出來的不滿嚇得膽戰心驚,他這樣辯解道:   「哦,主啊,我並沒有破壞對稱性。我只不過是把它隱藏在能量消耗的圈套中。這樣做,我的確使世界變得複雜啦。」   「誰能夠預見到,除了這一套枯燥沉鬱的相同物體之外,我們還能擁有核子、原子、分子、行星和恆星呢?」
  • 微觀世界的「上帝粒子」是怎麼一回事,它和「上帝」有沒有關係?
    「『上帝粒子』這個名字與我沒有關係,它來自一個玩笑。」中科院高能所兩位科學家表示,雖然科學家們心中都認為新粒子很可能是「上帝粒子」,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時間才能確認結果。 基本粒子不基本 自從文明的曙光降臨大地,人類便孜孜不倦地探求宇宙內在的規律。 面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人類自古以來就企圖用少數幾種「元素」來歸納它們。
  •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呢?這就要從它的起源說起了,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於1964年提出的。其實彼得·希格斯並不喜歡「上帝粒子」這個名字。希格斯玻色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的。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原標題: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從去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試驗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到頒發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僅僅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粒子物理的一大步 希格斯玻色子的自旋為零,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受其作用產生慣性,最終形成質量。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形成的基礎,被科學界譽為「上帝粒子」。 對於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上帝粒子」,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表示:「全世界物理學家期盼已久,兩位科學家獲獎眾望所歸。」
  • 上帝粒子的發現完全顛覆了你我的三觀
    上帝粒子的發現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粒子
  • 上帝粒子是什麼?
    上帝粒子是什麼?想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提及一個名詞——「粒子物理」。說起粒子物理,你會想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