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幾十上百份報告中脫穎而出?不少研究所都開始建立「以銷售為導向」的模式。這種模式導致偏離研究的本質,研究報告的質量不再重要,而是強調眼球經濟學,研究員的報告更多在標題上大做文章,試圖通過這種標題黨引起基金經理的興趣。
近日網上流傳一篇董秘分析調研人員調研效果不盡人意的文章,其中重點提到作為調研主力的券商研究員過於關注無關整體業績的概念,注重事件驅動而非價值等分析,引發不少董秘們的集體點讚。
而一些買方在提到券商研究報告時,也用「良莠不齊」來評價。某基金經理說的更直接:「有些研究報告一看就是研究員沒好好做功課。」
而某券商研究所負責人在提到上述現象時無奈地表示:「目前不少研究員已偏離做研究的本質,將很多精力放到了研究以外的地方,這跟目前券商的考核機制以及新財富排名壓力有很大關係。」
而在這種壓力下,不少研究所開始強調研究報告的「眼球經濟學」,強調「以銷售為導向」。導致標題黨的研究報告比比皆是。
只是現在研究員也很焦灼:到底是腳踏實地做研究寫好報告比較好,還是投機取巧去取悅買方更為有利?
在利益的驅動下,爆發或死亡,一切都在於自己的選擇。
考核機制帶來的「緊箍咒」
老孫(化名)是一家券商的宏觀策略研究員,踏實穩重略帶內向的性格養成了他把大量精力都放在做研究上,只是這種狀態從前兩年開始發生了改變。因為研究所的考評機制發生了變化。
據21世紀網走訪的情況來看,研究所目前的考評普遍分為兩大塊,一是內部考核,即調研、研究報告數量、路演數量等,另外一塊則是買方考評,即派點考核。「研究所很大一塊收入來自於買方購買的研究報告和通道佣金收入。買方會根據研究員的表現進行打分,即派點考核。」老孫解釋說。
「內部考核本是研究員分內之事,大家都能很好的完成。現在見高下的地方就在買方考評了。」不少研究員向21世紀網表示。
據老孫介紹,這過去的一季度,他們研究所通道佣金收入大概是2000萬,而研究所目前研究員有100來人,買方給各個研究員的派點直接顯示這2000萬每個研究員到底貢獻了多少。
於是如何讓買方認可自己推薦的股票,或者投資邏輯,就成為所有券商研究員整天絞盡腦汁想要解決的問題。
現實的狀況是,每個基金經理的郵箱每天一大早就被各種研究報告塞得滿滿的,有不少基金經理直言不諱地表示:「每天都是幾十上百份的研究報告,哪有時間看?最多就是挑一些自己認為比較重要或者自己關心的公司來看。」
這就引來了一個比較直接的問題:如何在幾十上百份報告中脫穎而出?況且得到買方認可的另外一個好處是,這也有助於研究員一年一度的新財富排名。
於是不少研究所都開始建立「以銷售為導向」的模式。「這種模式導致的結果是偏離研究的本質,研究報告的質量不再重要,而是強調眼球經濟學,研究員的報告更多在標題上大做文章,試圖通過這種標題黨引起基金經理的興趣。」老孫說。
而最近在買賣方圈內流行的某大券商研究所負責人的「四無」理論,更是將這種模式推到了極致,該負責人一再給研究員灌輸「四無」理論,即無理念、無模型、無招式、無底線,讓研究員不管是報告還是去路演都變成了以吸引眼球為主。「前期某券商發布大盤將反彈400點就是很好的例子。」某基金經理表示。報告剛出時,該基金經理就覺得該報告博弈政策成分太多。「剛發布時確實吸引了眼球,但現在回頭來看,完全變成了一個笑話。」該基金經理表示。
除此以外,如何先一步得到上市公司的內幕信息也成為很多研究員樂此不疲的事情,而內幕信息往往會成為股價上漲的催化劑。這也是為何不少董秘得出結論,認為券商研究員過分關注無關整體業績概念、關注事件驅動而非價值的原因。「要得到內幕信息,就必須花大量時間、精力和上市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搞關係。這勢必會影響我們安靜做研究的心態。」某醫藥行業研究員表示。為了將自己打聽到的內幕消息第一時間通知到買方,不少研究員還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買方群。
不過近期證監會對「老鼠倉」的監管波及到賣方,打聽內幕消息也成了監管紅線,這也讓不少研究員長舒一口氣。「終於解脫了。至少不再為打聽內幕消息絞盡腦汁。」上述醫藥行業研究員表示。
不過這種考核機制的改變也直接帶來了一些研究所佣金收入直線上升。來自於同花順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僅有中信和申萬佣金收入過億,而到了2013年全年基金交易佣金收入過億的券商達到了四家,分別是中信證券1.193億元,海通證券1.163億元,國泰君安1.161億元,東方證券1.07億元。
最為明顯的就是這兩年研究所換帥的海通證券,李迅雷於2011年10月加入海通證券,來自於同花順的統計數據顯示,其當年研究所佣金收入為7190.48萬元,排名第9位。2012年佣金收入為7233.20萬元,排名第6位,2013年則破億達到1.16億元,排名第2。
新財富排名更是「懸在頭上的劍」
除了研究所的考核機制外,更讓研究員們焦慮的還有新財富評選。
「現在除了研究所的內外部考核外,更讓我們焦慮的還有新財富排名。如果進到新財富前三,不但能確立自己的行業地位,更重要的還有那驚人的年薪。」老孫說。
眾所周知,新財富評選近年來儘管一直被不少圈裡人詬病,但不得不承認業內對新財富評選的結果仍相當重視。對於研究員而言,如果躋身新財富前三,年薪立馬就百萬級別。如果能連續幾年前三名,年薪三四百萬也不難。另外評選結果還影響著券商在機構佣金市場的份額。
而這種評選除了平時的一般機構服務外,前期的造勢、拜票就相當重要。老孫所在的券商以前並不太在意新財富排名,所以他也能安心做研究,而且他的研究報告也得到了不少客戶的認可。
不過自從研究所開始重視新財富排名後,每年6、7月就早早的開始的新財富拜票等活動讓老孫心焦力竭,從6.7月到10月投票開始,這三四個月時間,研究員大量的精力基本上都花在跟買方搞關係上,「而讓買方記住你,無外乎最重要的兩點,即這一年你給買方提供了一些什麼服務,另外你推薦的股票漲幅多少,而且拜票期間還最好得給買方提供幾隻立馬就能見效的好股票。」
也因為上述原因的存在,不少研究員已經習慣跟著熱點推薦股票,只有這樣個股的漲幅才能顯現。某大型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就曾私下表示:「我一般不太注重券商的研究報告,我寧願自己培養研究員,找個股。我們曾經買的很多票,直到漲了很多,券商研究員才跟著推報告,這說明他們在做研究上肯定存在偏差。」
而這種說法也被記者證實。21世紀網去年曾跟蹤一家食品飲料公司,該公司剛上市時不少券商看好它,上市定價報告有近30篇,只是隨後公司業績不太好,到了2012、2013年業績下滑更是厲害,在這期間已鮮有該公司的報告,21世紀網曾致電好幾家研究所的食品飲料研究員,給出的答案是:「業績下滑厲害,已經好幾年沒跟蹤了。」只是在被券商研究員逐步遺忘的過程中,該股今年一直逆勢上漲,漲幅最高一度超過50%。「不管這家公司因何原因上漲,但研究員集體拋棄它,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研究員在趨利避害中已在逐步偏離研究的本質。」
不過也有研究員對此叫屈:「我們追逐熱點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你比如鋼鐵、煤炭等行業,近幾年受經濟影響,一直處於下滑狀態,我們沒法推個股,因為一推就下跌。有些研究員沒辦法,只好轉到現在一些熱門的行業去做研究員。否則內外部考核加上新財富評選都會讓我們處於邊緣狀態。」
而不少接受21世紀網採訪的研究員也表示,「追逐熱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覆蓋的公司都太多,一年個股深度報告在10篇左右,加上季報電報、事件驅動性點評等報告,一年我們都要寫100多篇,新財富拉票那幾個月壓根就沒有很多心思寫報告,搞調研。所以大家只能選擇市場關注的熱點來跟蹤。」
不過也有不少研究員仍選擇了堅守,某上市券商醫藥行業研究員就明確向21世紀網表示:「我們基本上不去拜票,堅持做研究,雖然這樣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我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而老孫也在去年辭去了宏觀研究組組長的職務,「就想安心做研究,不想讓自己那麼浮躁。」
摘自: 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