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整體縮短到三至十分鐘

2020-11-30 中國法院網
 

  「颱風藍色預警!」11月上旬,針對接踵而至的今年第19號颱風「天鵝」及第20號颱風「艾莎尼」,中央氣象臺密切監測並接連發布預警,預報這兩個颱風將給我國南部海域等地帶來強風暴雨。隨即,公眾通過手機APP、電視、廣播、網站等多種渠道,及時獲知氣象預警信息並採取防禦措施,有效防範了颱風的不利影響。

  氣象預報預警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我國已建成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努力做到重點災害預警不留盲區。今年汛期,全國氣象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累計發布各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23.3萬餘條,其中,暴雨、雷電的預警信息發布數量,均比過去三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三成左右。據統計,目前我國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整體縮短到3至10分鐘,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已對接全國111.5萬名應急責任人,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逐年上升,已達87.3%以上。

  這個「87.3%以上」意味著什麼?

  ——「87.3%以上」的背後,是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和機制日益完善,預報預警信息發得出。

  「全村百姓平安度汛!」湖南省綏寧縣武陽鎮雙龍村黨支部書記羅斌,長舒了一口氣。

  今年汛期很不尋常。羅斌說:「有一次連續幾天暴雨預警不斷,村幹部每天挨家挨戶通知,確保及時防禦險情。」縣裡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不到兩小時,雙龍村530多名群眾就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我們利用湖南省市縣氣象服務一體化平臺、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村村響、電話、微信群等,及時將信息傳遞給災害防禦責任人和基層氣象信息員。」綏寧縣氣象局局長謝忠福說,暴雨來臨時,縣裡「夜不入睡」「組織群眾轉移」「應急搶險隊集結」等不同級別的指令發布後,基層災害防禦相關責任人用電話、微信、預警大喇叭等,迅速將預報預警信息傳達給相關人員。

  ——「87.3%以上」的背後,是信息傳播「最後一公裡」日益暢通,預報預警信息收得到。

  「石家莊市氣象臺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信號……」日前,河北省石家莊市環衛處50名機掃負責人,都收到了這條預警信息。機掃負責人隨即通知當天出勤的環衛工人穿上雨衣、雨鞋,並對道路排水等工作作出安排。

  「近年來,定時、定點、定量的精細化預報預警需求,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不斷探索針對特定人群和特定區域的靶向發布精準氣象服務模式。」河北省氣象局防災與減災處處長閆巨盛表示。

  簡訊、微博、微信、網站、電視、廣播、預警終端、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新聞客戶端……多種傳播渠道一起發力,預報預警信息傳播的「最後一公裡」,跑得越來越順暢。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與國家郵政局近期聯合推出定製化氣象預警服務,通過微信小程序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精準服務全國140萬名快遞員。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還聯合農業農村部農機司,推出重點地區氣象預警服務,實時為全國9萬名持證農機手提供跨地區夏收秋收作業精準服務。

  ——「87.3%以上」的背後,是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日益牢固,預報預警信息用得好。

  「活了這麼大歲數,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雨!」廣西荔浦市馬嶺鎮同善村,年近百歲的村民韋家福說。

  一場範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強降雨,前些天突襲荔浦。「荔浦市氣象局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6時25分,村黨支部書記、氣象信息員韋茂永,收到氣象部門發出的預警簡訊。緊接著,馬嶺鎮鎮政府值班員打來電話,提醒村裡加強防範。

  韋茂永立即通知村幹部,大家分頭敲響鑼鼓,挨家挨戶叫醒村民轉移,按照事先演練的路線,冒著滂沱大雨往高處安置點跑。隨後,救援隊伍用汽車、衝鋒舟等,將全村100多戶591人安全轉移到馬嶺鼓寨景區安置點。村裡大部分房屋被泥石流衝垮或淹沒,但無人因災傷亡。

  氣象保障服務成功與否,基層氣象信息員的作用至關重要。在全國廣袤鄉村,70多萬名氣象信息員堅守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為各級黨委政府部署防災減災和人民群眾避險贏得先機。

  「一年四季不放鬆,每次過程不放過。」當前,各地各部門正繼續全力以赴精準預警、嚴密防範,及時準確地對雨雪、颱風、寒潮等氣象變化進行滾動預報,確保預警信息發布到村到戶到人,有效防災減災。


 

相關焦點

  • 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投入使用 預警時效有望大幅提高
    中國網訊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獲悉,我國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日前正式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海嘯預警時效將大幅提高,有望由目前地震發生後20分鐘~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分鐘~15分鐘。我國自上世紀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來,海嘯預警業務所需的地震參數主要依賴於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等國際海嘯預警機構,從而增加了從發生地震到作出海嘯預警的時間。
  • 我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投入使用
    原標題:我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投入使用   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獲悉,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有望使我國海嘯預警時效由目前的地震發生後20—30分鐘大幅縮短至10—15分鐘。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開始服務周邊9國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王立彬)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5 日正式運行,開始為南中國海周邊9國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准,由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
  • 福建省已建成14575處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
    記者了解到,這個和地震波賽跑「神器」就是地震預警接收終端。它利用電磁波傳播速度遠遠大於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規律,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接收預警監測臺網收集分析的數據,發布預警信息,能提供幾秒至幾十秒的應急處置時間。可別小看這短短的幾秒幾十秒!地震預警可以提醒震區的人們緊急採取措施逃生避險,不會被強震打個措手不及。
  • 極端天氣事件增多 預警信息發布存部分「盲區」
    採訪人:本報記者 劉 毅 解讀人: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氣象災害實時監測、短時臨近預警和中短期預報無縫銜接,預警信息發布、傳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監測預警體系。當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發布傳播中存在哪些不足,今後公眾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服務?
  • 分等級預警 規範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方式
    作為「發令槍」的氣象預警信息在重大災害性天氣應對防禦工作中至關重要。「氣象科普不僅要送農村、送社區、送學校、送企業,也要送領導,送政府部門,只有掌握科學知識、了解氣象預報、理解預警含義、明確應對措施,領導才能科學決策,部門才能有序聯動,公眾才能有效行動,才能科學、高效地預防災害,最大限度地避免傷亡。」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張慶偉如是說。因此,將預警信息科學準確地劃分四個等級,並規範預警信息傳播途徑與方式成為《河北省暴雨災害防禦辦法》的重要特徵。
  • ...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 為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的國際預警服務區域包括南海、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覆蓋了該區域主要的地震俯衝帶,為南中國海周邊成員國提供24小時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並承擔組織開展該區域的培訓、宣傳教育等減災活動職責。
  • 中國地震信息推送有望縮短至0秒 跑贏地震波
    今天,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牽手移動資訊平臺,力爭縮短地震發生後緊急信息的產出時間以及將信息推送至用戶的時間,以爭取時間最大限度地降低災難造成的損失。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多震害的國家。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大數據為地震預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 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今起正式運行
    自然資源部在為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SCSTAC為南中國海周邊成員國提供24小時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是中國對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又一重大貢獻。   《法制日報》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獲悉,早在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鼓勵南中國海區域各成員國在政府間協調組框架下積極推動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的籌劃和建設。
  • 「海嘯信息預警信息更新」10月1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海嘯...
    【預警更新】2020年10月1日9時13分(北京時間),湯加群島海域(19.47 S,173.65 W)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76.5千米。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監測數據分析,此次地震沒有監測到海嘯。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地震海嘯信息:菲律賓地震沒有監測到海嘯
    據福建預警發布微信公號8月18日消息,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於2020年8月18日11時2分發布地震海嘯信息:2020年8月18日8時3分(北京時間),菲律賓薩馬島海域(12.01°N,123.96°E)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5.0千米(震級修訂)。
  • 中國氣象局:「十三五」時期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
    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裡,穩居國際先進行列; 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對拉尼娜、厄爾尼諾等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出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發布會並講話。
  • 與地震搶時間,每日互動助力地震預警信息發布
    預警系統在檢測到地震縱波後,利用傳播速度接近光速的電訊號發出警告,讓警告先於破壞性較強的地震橫波和面波傳達到受災區域,為地震震中周邊的區域贏得寶貴的避災時間。根據有關學術研究,地震預警時間每提前3秒就能減少14%的傷亡率,每提前10秒就能減少39%的傷亡率,每提前20秒就能減少63%的傷亡率。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年: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一體化自動觀測
    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餘萬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70年新中國氣象事業史波瀾壯闊,盪氣迴腸。
  • 雨雪預警有多準多快?這份十三五氣象事業成績單告訴你
    倍;觀測數據傳輸用時由分鐘級優化至秒級。截至2020年10月,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裡,穩居國際先進行列。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對拉尼娜、厄爾尼諾等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
  • 海南今年首次啟動颱風預警信息全網發布
    10月13日10時,海南省政府發布颱風二級預警,同時海南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啟動「浪卡」颱風二級預警信息全省全網發布,提醒廣大公眾和有關部門做好防颱風準備,海上船隻和作業人員須注意安全,及時回港避風。這是海南今年首次啟動預警信息全網發布。
  • 安徽33縣市發布大霧預警信息
    安徽省發布大霧橙色預警,另有33個縣市發布大霧預警信號。 今天早晨6點40分,安徽省發布大霧橙色預警:6小時內江北中東部和江南大部分地區將出現能見度小於200米的霧,局部地區能見度小於50米。從昨晚開始,我省陸續有縣市發布大霧預警信號,截至今天早晨7點,我省有33個縣市發布了大霧預警信息,其中含山縣、來安縣、馬鞍山市發布了大霧強度級別最高的紅色預警,黃山市等8個縣市發布了大霧黃色預警,其餘22個縣市發布的是大霧橙色預警信息。
  • 網際網路提升預警速度 地震信息服務與地震波賽跑
    科技人員在地震信息發布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  網際網路提升預警速度  近日,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與移動資訊平臺達成戰略合作共識,地震臺網將致力於縮短地震發生後緊急信息的產出時間,並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終端技術,將預警信息高效、精準地推送至受地震影響區域用戶的手機上,為用戶贏得黃金避險時間。目前,整個過程可在60秒左右完成,未來還有望繼續縮短。
  • 微博助力南京氣象預警信息發布進入E時代
    南京市氣象局採取多渠道多手段發布預警預報信息,除了手機簡訊、廣播電臺、電視、氣象顯示屏外,剛開通一年的「南京氣象」新浪官方微博也成了預警預報信息發布的有效途徑,開啟了南京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的「E時代」。  從8月5日起,「南京氣象」微博已持續更新了117條微博,圖文並茂地發布了「海葵」的最新動態、雨情實況和氣象科普知識,及時傳遞颱風預警信號和颱風緊急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