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戰鬥機研發原則,在殲-20隱身戰鬥機服役時,我國第六代戰鬥機的預研工作應該也在穩步推進中。在這方面,殲-20總師楊偉在近期《關於未來戰鬥機發展的若干討論》的公開文章中闡述了我國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方向,指出「信息為王」和「智能為王」將是大勢所趨。
至於國產六代機的具體外形,總師則隻字未提。不過他在此前接受央視採訪時曾說我國未來戰鬥機可能是科幻片裡的變形金剛,甚至是科幻片裡還不曾出現過的飛機,這無疑給人留下無限遐想。
近日一份公開專利也許印證了總師的說法,我國下一代戰鬥機在氣動設計上也許真的很像變形金剛。該專利展示了未來隱身戰鬥機的一種可變氣動布局,與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可變後掠翼布局只能改變機翼後掠角不同,該機能在飛行中在幾種氣動布局中任意切換。
專利中的未來隱身戰鬥機沿用了殲-20基本設計,具有相同的升力體邊條翼設計,但機翼面積更大且改為菱形平面形狀,機翼後緣內側嵌入了一對上下反角可變的全動尾翼,在飛行中能變身為外傾垂尾、平尾和下反腹鰭。除此之外,該機機翼前方的鴨翼也是可變設計,和F-14A的翼套扇翼一樣能收入進氣道兩側大邊條中。
通過鴨翼和尾翼的可變設計,該機能在飛行中根據需要在鴨式、三翼面、無尾三種氣動布局中無縫切換。比如該機可在超音速巡航中可收起鴨翼放平尾翼變成六代機常見的無尾(無平尾+無垂尾)氣動布局,在大幅減小波阻的同時最大化隱身性能。如果是視距內空戰,該機可以放出鴨翼並下反尾翼成為經典的三翼面布局,憑藉鴨翼的增升和平尾的配平作用來最大化機動性能。在起降中,該機則可以把尾翼上反成為外傾雙垂尾並放出鴨翼成為經典鴨式布局,提高低速升力特性。總之不管在什麼作戰環境中,可變氣動布局都能讓該機在隱身和性能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為了保持高機動性和在無尾模式下提供方向控制,該機尾部還安裝有兩具軸對稱全向矢量尾噴管。作為一種高升阻比高機動性隱身平臺,該六代機除被作為有人駕駛戰鬥機外,還可發展為無人空戰平臺。
當然這份專利只能代表我國在下一代戰鬥機的可行性研究之一,並不一定能成為現實,但其設計之大膽、腦洞之大已經足以在全球六代機預研方案中佔據重要地位。正如楊偉總師在2018年兩會期間所說的:「在戰鬥機的研究領域,我們已經進入了自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