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4日,美國宇航局正式宣布:勇氣號火星車項目終結。
勇氣號火星車(2004~2010) 來源:NASA
就像打電話,如果等待良久,電話那頭還是沉默,那麼到了某一刻,不管心裡有多麼不情願,你不得不把電話放下,掛斷。
這也是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在2011年5月24日這一天的心情。就在這一天,美國宇航局正式宣布,他們將終止每天例行呼喚正在火星上,已經陷入「昏迷」的勇氣號火星車。從2010年3月份以來,這輛火星車再也沒有對來自地球的呼喚做出任何反應。
勇氣號的著陸點:古塞夫環形山
軌道器拍攝的勇氣號著陸點,解析度非常高 來源:NASA
經過長時間的評估,美國宇航局認為,在缺乏電力的情況下,勇氣號老化的電子系統極有可能已經在火星的嚴冬酷寒中被破壞,恢復通信的希望極為渺茫。事實上,這一決定也標誌著「勇氣號」火星車項目的正式終結。
當然,勇氣號的表現早已讓它的研製團隊非常滿意,因為它遠遠超越了人們對它最初的期待:其最初的設計壽命僅有3個月,但實際上卻超出這一指標20倍以上,在此期間勇氣號在火星上行駛7.7公裡路程,是設計指標的10倍以上!
著陸後,駛下著陸平臺的勇氣號回頭看一眼,周圍是洩了氣的彈跳氣囊 來源:NASA
勇氣號導航相機拍攝的火星環境 來源:NASA
正如勇氣號火星車項目經歷約翰·卡拉斯(John Callas)所言:「除了6年時間裡所帶來的那麼多的科學發現,勇氣號還留下了一項偉大但卻無形的資產,那就是它讓火星在我們的心中不再遙遠,而是成為了一個讓我們感覺熟悉的地方。」他說:「火星不再遙遠而神秘,我們現在每天都在火星上工作,就像去臨近的街坊。」
勇氣號和它的姊妹火星車「機遇號」先後在2004年抵達火星表面。在工作期間,它們最大的貢獻就是找到大量證據,證明今天乾燥寒冷的火星在過去曾經擁有宜居環境。
勇氣號著陸後,在火星表面的行駛路徑 來源:NASA
在任務初期,勇氣號曾經發生軟體故障,但地球上的工程師們成功地進行了遠程修復。但勇氣號最致命的事故發生在2009年4月份,它在經過一片沙地時輪子陷了進去。工程師花費整整8個月時間嘗試解救勇氣號,但沒有成功。
在它被卡住的位置上,勇氣號沒有辦法調整自己的太陽能板方向,使其朝向太陽,結果,它終於未能挺過在火星上的第四個寒冬。2010年3月22日,勇氣號發回最後一次信號,之後便再無音訊。地面沒有就此放棄,美國宇航局每天都呼叫勇氣號,希望它能聽到,回答,但毫無結果。堅持一年多以後,終於到了該放手的時候了。
「家園高地」,勇氣號被沙子卡住的位置距離這裡不遠 來源:NASA
工程師們在實驗室內模擬勇氣號的處境,試圖找出解困之法,很遺憾沒有成功 來源:NASA
科學家們判斷,當勇氣號失去電力之後,其「體內」的溫度會迅速降到零下20攝氏度以下,這會導致嚴重的電子設備破壞。這樣一來,即便到了第二年春天溫度回升,勇氣號也已經無法再次醒來。
說再見,不再呼喚勇氣號,讓它永遠安眠在火星漫天風沙之中——我們可以想像參與這一項目的科學家們做出這一決定的艱難與無奈。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記住勇氣號在6年的時間裡,從火星為人類帶來的豐富科學發現。這輛太陽能小車在惡劣的火星環境中工作了6年,早已遠遠超過了我們哪怕是最為大膽的預期。
隨著2012年新一代更加先進,採用「核動力」的「好奇號」抵達火星,火星車的故事,還在繼續。
勇氣號拍攝的兩顆火星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 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