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王淦昌一樣的一流人物,給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了什麼?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

王淦昌(中)與杜祥琬(右)

一個再大的科學家也是從娃娃長大的,王淦昌是傑出的物理學家,但他也是從小男孩長大的。

「我從小就想著要做嶽飛那樣的人」

90歲的王淦昌曾講起過一次遊行經歷。「五四」運動時,他12歲,還在上小學,老師帶他們舉著「打倒賣國賊」的標語上街遊行,當地的老百姓夾道投給他們讚許的目光。「只想著能為國家的興亡出點力就是光榮,大家就歡迎,否則會受人唾棄,嶽飛和秦檜就是這樣的例子,我從小就想著要做嶽飛那樣的人。」

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時,正在上中學的他和同學們一塊上街去發傳單,被一個印度巡捕給抓住了,對方問:「你為什麼這樣做?」王淦昌那時候已學了半年多的英語,他用英語跟那個印度巡捕說:「我在救自己的祖國,你在幹什麼?如果在你的國家發生了這樣的事,你會抓他嗎?」印度巡捕聽後就把他放了,說:「你走吧。」

1928年,王淦昌在清華校園

1926年「三一八」慘案那天他也參加了遊行。那晚,清華物理系的教授葉企孫激動地跟他說:「如果我們的國家像大唐帝國那樣強,這個世界上有誰敢欺負我……只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這一段話,他記了一輩子。

兩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在德國留學時,王凎昌的導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女物理學家。1934年,居裡夫婦做實驗,測到了中性的粒子,穿透力很強,不是一般的γ射線能達到的。王淦昌建議他的導師用探測器來做一下這個實驗,當時導師沒有採納。不久以後,英國的查德威克做了這個實驗,發現「中子」,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有了對中子的認識,才有了核裂變、反應堆、核武器等。王淦昌後來回憶說,與發現中子擦肩而過,事實上是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1932年,王淦昌(右)在德國留學時與老師葉企孫(中)在一起

20世紀30年代初,他從德國回國。回國後比較長的時間,他在浙江大學任教。日本人打來了,浙江大學先遷到廣西的宜山。宜山有個廟,當時成了學校的校舍。因為也不夠大,就在空地上搭了很多大草棚子;沒有桌子,也沒有凳子,老師就站著講課,學生站著聽課。

那時候,王淦昌得了肺結核,但他還在油燈下研究中微子探測。他曾提出測量中微子存在的方法,可惜那個時候抗日戰爭,教室是「大草帽」,沒有實驗條件。王淦昌就把這個文章送給了中國的物理雜誌,物理雜誌每年只出一期,就又送給美國一家國際上最著名的物理學雜誌發表了。

美國人阿倫拿去做實驗,發表了文章確認這個中性粒子的存在。但這個實驗,王淦昌看到後覺得還不夠理想。1947年,他又在 Physical Review上發表《建議探測中微子的幾種方法》。阿倫又做了實驗,確切證明了中微子的存在。這也是一項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成果。

當了4個月的志願軍,任務是考察「原子炮彈」

韓戰爆發後,美國人用了一種威力非常厲害的炮彈。我國懷疑是原子炮。中央領導找到王淦昌,問他願不願意去做戰場上確認一下?王淦昌一點沒有猶豫,帶了三個年輕人,組成一個小組,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探測放射性的記數器,穿上軍服就去了朝鮮戰場前線。一測量發現沒有放射性,他就判斷這不是原子彈,可能只是一種氣浪彈。

1984年,王淦昌(右)參觀德國加興等離子體研究所

50歲聽研討會太專注,從沙發坐到地毯上

王淦昌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時,開始致力於對宇宙線的研究。在他的領導下,在雲南的落雪山建了一個宇宙線實驗室,在那兒探測宇宙線位置。國外的科學家看到他們測的一些東西,就評價中國的實驗物理學在這兒生根。

後來他為做核武器離開這個領域之前,召集他的學生一塊兒開了一個研討會。他那時候已經50多歲了。學生們年輕的、中年的、老年的,大家坐到一塊兒,誰都可以上臺去講講自己的想法。王淦昌非常專注地聽、看、想問題,不由自主地就坐到地毯上去了,自己卻毫無知覺。旁人一看,我們的老先生怎麼坐到地上去了,就趕緊把他攙起來。

王淦昌80歲壽辰在做學術報告

蘇聯學者畢恭畢敬地向他提問題

王淦昌在莫斯科杜布納時,杜祥琬也在莫斯科上學。杜祥琬上學時看到了一個新聞紀錄片,片子裡王淦昌在上面講,蘇聯學者對王淦昌先生是畢恭畢敬地提問題,這個鏡頭給杜祥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因為俄羅斯人自尊心非常強的,那時甚至有點不大看得起中國人。後來杜祥琬在王淦昌的領導下工作,聽王淦昌好幾次說到「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每次,杜祥琬都會想起紀錄片中的那個鏡頭。

1960年,王淦昌(前排左4)在前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與他領導的研究組成員合影

快60歲時變成一個叫「王京」的人

從莫斯科回來,組織找王淦昌談話,請他參加突破原子彈的工作。從1961年到1978年,長達17年,王淦昌的名字消失了。他本來在國際物理學界是很活躍的。這之後,他改名叫「王京」,其實這個名字也沒怎麼出現,家裡人也不知道他幹什麼去了,只說知道去出差,不知道去幹什麼。

就這樣,王京成為了中國核武器的奠基人之一。他當時已經快60歲了,還帶領大家不分鐘點地加班工作。他說咱們幹這種事,沒有禮拜天,只有星期七。他說星期七的話就被年輕人傳開了。

62歲,貓在洞裡開展地下核試驗

第一次中國的地下核實驗是在1969年,當時王淦昌62歲,年過花甲了。由於地下核實驗是在它的周圍安放很多的探測器,探測到信息以後,把這個信號傳出來。為這個測試方法,王淦昌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當時,在一個洞裡面做實驗,結果他和一些年輕人進去以後,就發現自己帶進去的探測器咔咔響。王淦昌看了探測結果,很快就判斷山洞裡可能有氡氣,對人是有損傷的。他為了在保證工作的前提下,儘量減少大家受氡氣的影響,就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儘量把準備工作在洞外做好。但他自己已經年過花甲了,卻不顧個人安危,在洞內做工作時間也是很長的。

79歲提出國家「863」計劃

1986年,國家開始轉向經濟建設,王淦昌已經79歲了。他看到國際上很多技術的進展,看到中國落後很著急。他於是聯合四位科學家寫了一封信,提出一個建議,說中國要開展高技術研究,要跟蹤世界的前沿,要不然中國的差距會拉得更大。1986年3月3號的信,3月5號鄧小平就批了,所以有了「863」計劃。這是科學家的智慧和國家領導人的戰略眼光相結合的產物。「863」計劃形成了八個領域。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為什麼叫「863」?就因為是1986年3月提出的。

90歲時的思維經驗總結

他在90歲的時候,總結了四點思維經驗。

第一,跟蹤科學前沿,保持思維敏銳。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做什麼工作,我們就不要重複了,我們要分析前沿,想問題,做最新的內容。

第二,獨立思考,大膽懷疑。連居裡夫婦這麼大的科學家都要分析,中子出來了,他沒有敢確定,說是γ射線,如果沒有這樣的懷疑精神,就不會有新的中子。恩格斯說:「我們的後人糾正我們今天的很多錯誤,他們糾正我們的錯誤會遠遠多於我們糾正前人的錯誤」。我們相信後人會糾正我們今天很多錯誤的事,這樣才可能發展。

第三,實驗為源,理論為本。理論為本,是要有理論,要有解釋,要能解釋這個實驗現象,要分析個所以然。

第四,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幹什麼事都不會非常順利,一個人如果輕易就沒有信心,就會半途而廢,這一點對我們今天中國的科技界非常重要,要鍥而不捨,不要急功近利。

晚年的王淦昌仍在知識的海洋裡孜孜以求

白髮之際,親自給患病的年輕後輩餵香蕉

王淦昌很關懷後輩,1987年,「863」計劃啟動的時候,王淦昌的學生王乃彥半夜起來上廁所,撞到了門框上,把眼角膜撞掉了。他自己很著急,看不著東西,沒法參加科研工作。王老比他還著急,找人給他看病,後來王乃彥眼睛恢復得非常好。

王淦昌還有一個很得意的門生需要換腎,王老就給他找腎源。還有一個年輕的助理研究員得了癌症,白髮的王淦昌就坐在學生病床的邊上,親自把香蕉的皮剝了,把香蕉餵到年輕人的嘴裡吃。

省吃儉用,兩次為國捐款

從德國回國以後,1936年到1950年,王淦昌一直在大學教書,沒多少錢,他夫人又是一個家庭婦女,沒收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他把夫人的嫁妝,金銀首飾、銅板,值錢的捐了十幾斤。但其實,那時候他的家庭生活已經很困難了,他就在那時候得了肺結核,吃的也不好,營養很差。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天災人禍,王淦昌一家四五個孩子,連填飽肚子都很困難了。那時候他在莫斯科工作。當時他把節省下來的14萬老盧布,折合起來大概是1.4萬新盧布,都捐給大使館,支援國家建設。

王淦昌與家人在一起

不盡的結尾

王淦昌的故事,和他幾十年的成就,講是講不完的。雖然他的成就都已經是過去,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一直在人們的心中。

愛因斯坦悼念居裡夫人時曾說過一句話:「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王淦昌就是這樣的人。

(摘編自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著作《寫在科學邊上》,科學出版社,2019。摘編時有刪節。)

策劃:楊金鳳

原標題:《像王淦昌一樣的一流人物,給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了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趙忠堯、王淦昌等眾多科學家錯失諾貝爾獎引發的思考
    圖片為青年時代的趙忠堯這個發現足以使趙忠堯獲得諾貝爾獎,但是諾貝爾評委會素來對中國科學家存有偏見,並沒有把諾貝爾獎頒給趙忠堯圖片為我國科學家王淦昌這個「反西格瑪負超子」要是西方人發現的,早就獲得諾貝爾獎了,王淦昌除了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 「兩彈一星」專家王淦昌,90歲時遭遇車禍,肇事者至今逃逸在外
    老師恨鐵不成鋼地罵道:現在的你,沒有什麼能力,就算是你舉著旗幟走上了大街,你又能挽回什麼呢?反倒不如坐下來,增加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本領,來真正幫助祖國強大起來!受到這兩件事的啟發,王淦昌深深意識到:落後就要挨打,並不是一句假話!要想真正掌握話語權,就得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用新一代的能力來助祖國強大!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曾為科研離奇失28年,提到真名淚流滿面
    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國家科技發展了,但是卻很少有像上個世紀一樣的大師級人物出現了,其實不是我們的科技止步不前了,而是再也沒人像老一輩的人那樣願意踏踏實實的搞研究了。王淦昌這個人作為兩彈一星的元勳,他用自己的真實經歷給我們講述了大師是怎樣煉成的。他一生以一個心跳標榜自己,那就是要做科學家,不做科學官。相反,現在很多人搞學術的母的就是為了做科學官,賺科學錢。上世紀六十年代,王淦昌被安排到了核武器研究小組,並要求他改名字,王淦昌毫不遲疑的就同意了。
  • 「願以身許國」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承蒙老師啟迪:「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國家太落後了,如果我們像歷史上漢朝、唐朝那樣先進、那樣強大,誰敢欺侮我們呢?要想我們的國家強盛,必須發展科技教育,我們重任在肩啊!」師言有如醍醐灌頂。他努力學習,不再是為報效父母養育之恩而是為了拯救中華民族。他才思敏捷,對物理學概念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對未知世界有著執著的探索精神。
  • 核彈之父王淦昌:隱姓埋名造核彈,晚年卻慘遭不幸,兇手仍是謎
    像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錢學森,李政道、鄧稼先等,但有一位科學家不被大家所知道,因為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為我國的核事業隱姓埋名17年,他就是王淦昌。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著名的科學家王淦昌的科學人生:王淦昌於1907年出生於江蘇常熟的小鎮上,在他年幼時,父母相繼離世,由外婆帶大。外婆雖然目不識丁,但對王淦昌影響很大,外婆對他說:「你要像嶽飛一樣胸懷大志,精忠報國」。
  • 科學泰鬥王淦昌傳,偉大一生,激勵後人
    說來慚愧,我長久以來都沒有看人物傳記的習慣,尤其是名人的自傳,擔心很多傳記都是美化後的表達。由於工作原因,近年來總和光電子技術打交道,於是有幸了解到我國光學泰鬥王大珩的故事。讀完王大珩先生的自傳《七彩的分光》,其筆端樸實無華的人生回顧,穿擦中國先輩知識分子的文化素養,讓我對科學家自傳的可讀性信心大增。
  • 王淦昌兩彈元勳:街上散步時被自行車撞倒而去世,兇手至今在逃
    不過,由於核武器研發工作的絕密,很多無名英雄,迄今都不為人民熟知,比如本文要說的這位:王淦昌。亂世孤兒王淦昌生於清朝末年。祖上是行醫的。當然,這個醫指的是中醫。如果生在以往的時代,王淦昌這樣的出身雖然保障不了大富大貴,但可以保證衣食無憂。畢竟任何社會裡,醫生這個工作都是社會剛需。
  • 兩彈元勳王淦昌:在90歲時外出散步時被撞身亡,肇事者至今未找到
    像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錢學森,李政道、鄧稼先等,但有一位科學家不被大家所知道,因為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為我國的核事業隱姓埋名17年,他就是王淦昌。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著名的科學家王淦昌的科學人生:王淦昌於1907年出生於江蘇常熟的小鎮上,在他年幼時,父母相繼離世,由外婆帶大。外婆雖然目不識丁,但對王淦昌影響很大,外婆對他說:「你要像嶽飛一樣胸懷大志,精忠報國」。
  • 這個天才物理學家竟掃了十幾年廁所 想想就心酸
    浙大老校長竺可楨  一貫被認為是知人善用  他知道許多人私底下對束星北不滿  他說:束星北有很多地方與別人不一樣  但他是個天才的科學家  圖: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竺可楨竺可楨時代的浙江大學  能包涵像束星北這種
  • 中國核彈之父王淦昌,90歲被車撞致體弱身亡,肇事者至今是個謎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我國兩彈元勳——王淦昌教授。那麼王淦昌教授到底是為什麼,會錯失了兩次諾貝爾獎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大家都以為王淦昌瘋了,放著德國優越的生活質量,良好的生活條件不要,而是選擇放棄一切回到那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然而這個時候王淦昌竟表示,那又如何?正是如此,所以這個時候我的祖國需要我!就這樣,王淦昌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便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國內。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從事教職。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逝世後肇事者至今在逃
    然而,雖說王淦昌是個求知慾爆棚的中國青年,但邁特納顯然沒有感受到他的這份科學熱忱。一天,王淦昌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他認為用 α粒子轟擊鈹核,並不會產生γ 輻射,而是會誕生一種全新的粒子。就這樣,王淦昌與諾獎失之交臂,因為2年後,英國人查德威克就用這個方法找到了中子,印證了王淦昌先前的推斷。1934年4月,王淦昌拿到了博士學位證,他不顧國外朋友的挽留,毅然回到了滿目瘡痍的祖國,雖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他想為祖國貢獻力量。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時,被自行車撞倒而去世,兇手仍在逃
    在我們的印象中,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擁有著非凡的研究能力,但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才能突出,卻常常與諾獎失之交臂。在中國科學家中,楊振寧和李政道人盡皆知,如果說有一位科學家未捧得諾獎的原因是&34;太差,那麼此人非王淦昌莫屬了。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現在我們國家能夠快速的復興,能夠取得如今這樣的成就,離不開無數前輩們的艱苦奮鬥,在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當中,核武器的研發一直都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核武器能夠研發成功,離不開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現在我們國家能夠快速的復興,能夠取得如今樣的成就,離不開無數前輩們的艱苦奮鬥,在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當中,核武器的研發一直都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核武器能夠研發成功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像蘇興普父子兩代、甚至一家三代人都奉獻給核事業的例子,在原子能院並不少見。  多年後,蘇興普和身邊許多人一樣,如此認識這個改變他命運的工作單位:原子能院被譽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中國核工業的搖籃」、核工業人才的「老母雞」。  在中國核工業科技館的展牆上,有這樣一句話: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直徑不及原子直徑的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宮殿,原子核只有黃豆大小。
  • 對談|追星星的人,想要留下這個時代夜空的樣子
    對於拍攝星空,他也認為自己不僅僅在凝固住它美麗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面對光汙染、地理環境和建築坐標的變化,甚至人類的活動痕跡——衛星、航線......都使我們所見的星空每天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他覺得自己是一名記錄者,為後代留下我們這個時代夜空的樣子。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時被自行車撞致體弱身亡,肇事者至今是個謎
    這個人叫王淦昌,是我國核彈之父。王淦昌,出生在江蘇常熟,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98年6月,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稱號。1925年,王淦昌考取清華理學院,1930年,他離開家鄉去德國學習,在柏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陰陽師安培晴明給我們留下了線索?
    那這些妖怪究竟是什麼?揭開這些迷霧,我們竟然發現除了日本妖怪,安倍晴明還用他的白狐之子這個身份給我們講了一個山海經中中國妖怪的真相,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人類和妖怪的故事。從前播摩國有一個和尚號稱志德法師,他非常的厲害,會操縱式神。式神是什麼?翻開《今昔物語》,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詳細的故事,有一次一艘前往平安京的船在海上遭遇了海盜和妖怪,只有船長和他的隨從跳海逃生,躲過了一劫。
  • 隱姓埋名17年,放棄諾貝爾獎,這位真正的大師,我們該知道了
    王淦昌是誰?他為何給蘇聯專家留下如此深的印象?但天不遂人願,年僅4歲,父親就因病離世,13歲時母親也病入膏肓,離開這個世界。從此幼小的王淦昌成了孤兒,跟外婆相依為命。沒有了經濟來源,少年的王淦昌,曾一度靠放羊來維生。不曾想外婆卻是個有遠見的老人,她砸鍋賣鐵也要供王淦昌讀書,堅決不允許他再放羊。「中國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學問的人。」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不久逝世,肇事者至今未伏法
    懷著赤子之心許下報國諾言,這也是王淦昌為之踐行了一輩子的承諾。王淦昌是中國核彈之父,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也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設的開拓者,從師趙忠堯,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年輕時為國投身科學1925年8月,年輕的王淦昌考入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