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肽抗原納米顆粒可實現CD8 T細胞激活

2020-11-23 科學網

新型多肽抗原納米顆粒可實現CD8 T細胞激活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17:10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Robert A. Seder、Geoffrey M. Lynn等研究人員合作設計了多肽–TLR-7/8a結合疫苗,可形成自主裝納米顆粒,從而增強CD8 T細胞對腫瘤抗原的免疫力。這一研究成果2020年1月1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

基於電荷修飾的肽–TLR-7/8a結合物,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疫苗平臺(SNP-7/8a),該結合物經過化學編程可自組裝成大小均等(約20 nm)的納米顆粒,而與肽抗原組成無關。這種方法在納米顆粒中提供了與TLR-7/8a(佐劑)相關的各種肽新抗原的精確負載,從而增加了抗原提呈細胞的攝取和激活,進而促進T細胞免疫。使用來自三種腫瘤模型的預測新抗原(n=179)對SNP-7/8a小鼠進行疫苗接種,誘導出的CD8 T細胞對約50%新抗原產生具有高預測MHC-1結合親和力,並提高了腫瘤清除率。利用SNP-7/8a呈遞計算機設計的模擬新抗原也誘導了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CD8 T細胞。總而言之,SNP-7/8a是一種通用的方法,能夠在納米顆粒中共同呈遞多肽抗原和佐劑,從而誘導抗癌T細胞免疫。

據介紹,針對患者特異性新抗原的個性化癌症疫苗是一種有前途的癌症治療方法。然而,新抗原的理化可變性可能為激發抗癌T細胞的個性化癌症疫苗帶來難度。

附:英文原文

Title: Peptide–TLR-7/8a conjugate vaccines chemically programmed for nanoparticle self-assembly enhance CD8 T-cell immunity to tumor antigens

Author: Geoffrey M. Lynn, Christine Sedlik, Faezzah Baharom, Yaling Zhu, Ramiro A. Ramirez-Valdez, Vincent L. Coble, Kennedy Tobin, Sarah R. Nichols, Yaakov Itzkowitz, Neeha Zaidi, Joshua M. Gammon, Nicolas J. Blobel, Jordan Denizeau, Philippe de la Rochere, Brian J. Francica, Brennan Decker, Mateusz Maciejewski, Justin Cheung, Hidehiro Yamane, Margery G. Smelkinson, Joseph R. Francica, Richard Laga, Joshua D. Bernstock, Leonard W. Seymour, Charles G. Drake, Christopher M. Jewell, Olivier Lantz, Eliane Piaggio, Andrew S. Ishizuka, Robert A. Seder

Issue&Volume: 2020-01-13

Abstract: Personalized cancer vaccines targeting patient-specific neoantigens are a promising cancer treatment modality; however, neoantigen physicochemical variability can present challenges to manufacturing personalized cancer vaccines in an optimal format for inducing anticancer T cells. Here, we developed a vaccine platform (SNP-7/8a) based on charge-modified peptide–TLR-7/8a conjugates that are chemically programmed to self-assemble into nanoparticles of uniform size (~20nm) irrespective of the peptide antigen composition. This approach provided precise loading of diverse peptide neoantigens linked to TLR-7/8a (adjuvant) in nanoparticles, which increased uptake by and activation of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that promote T-cell immunity. Vaccination of mice with SNP-7/8a using predicted neoantigens (n=179) from three tumor models induced CD8 T cells against ~50% of neoantigens with high predicted MHC-I binding affinity and led to enhanced tumor clearance. SNP-7/8a delivering in silico-designed mock neoantigens also induced CD8 T cells in nonhuman primates. Altogether, SNP-7/8a is a generalizable approach for codelivering peptide antigens and adjuvants in nanoparticles for inducing anticancer T-cell immunity.

DOI: 10.1038/s41587-019-0390-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19-0390-x

相關焦點

  • 第三節 CD8+T(TC)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絕大多數TC細胞表達CD8分子,其抗原識別受體(TCRαβ)可識別多肽抗原與自己MHCⅠ類分子形成的複合物。這些非已多肽抗原是在靶細胞內合成經加工後與自己MHCⅠ類分子結合併運送到靶細胞表面的。
  • 研究發現納米顆粒抗原活化初始CD4T細胞新機制
    該工作發現了納米顆粒抗原活化CD4 T細胞的新機制。樹突狀細胞一直被認為是體內唯一能夠將抗原提呈給初始狀態CD4 T細胞的抗原提呈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雖也能提呈抗原,但它們只能活化效應T細胞或者記憶T細胞。越來越多的證據暗示了在某些條件下樹突狀細胞對於初始狀態的CD4 T細胞的活化並不是必需的,那體內還有哪些抗原提呈細胞能夠活化初始狀態CD4 T細胞呢?
  • 靜脈接種納米粒子疫苗可產生幹細胞樣TCF1+新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
    靜脈接種納米粒子疫苗可產生幹細胞樣TCF1+新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6:58:48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obert A.
  • 基於人工免疫調節納米粒子技術的特異性T細胞療法
    一經鑑定,這些抗原靶標將被加載到NexImmune的AIM納米顆粒上,以擴增抗原特異性CD8 + T細胞,並在臨床前模型中評估其抗腫瘤效力,腫瘤特異性殺傷和反應持久性。此外,該研究計劃旨在進一步了解腫瘤逃逸的不同機制,例如由於免疫壓力導致的腫瘤抗原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下調。
  • 過程工程所等在生物全合成的自組裝納米疫苗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採用生物全合成技術構建一種自組裝蛋白納米顆粒,以此為「底盤」製備的多糖和多肽類納米疫苗,在多種動物模型中均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高效的免疫應答水平,顯著增強了傳染病預防和腫瘤治療的效果。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為了擴展中和圖譜、增強T細胞反應,並設計出可對抗更多冠狀病毒的通用疫苗,我們選擇RBD和HR作為候選疫苗的靶點。為了增強基於RBD和HR的疫苗的免疫原性,我們在納米顆粒上集中呈現抗原,並選擇了幽門螺桿菌鐵蛋白(以下簡稱鐵蛋白)作為SARS-CoV-2納米顆粒疫苗的核心。
  • 張輝團隊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本研究所開發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所誘導的針對SARS-CoV-2的中和抗體滴度在小鼠中位居國際第一,在恆河猴模型中位居世界第三。(註:中和抗體滴度判斷標準、統計方式、實驗靈敏度均可能存在不同。)相對於RBD或HR單體免疫,納米顆粒的抗原展示技術可以更加高效的將免疫原呈遞給機體免疫系統,並極大程度地維持RBD和HR的原始抗原構象,暴露有效的中和抗體空間表位。在初始免疫原篩選過程中,張輝教授團隊充分考慮到了單次免疫單體抗原可能引起的免疫原性不足,以及輔助性T細胞(Tfh)的與生發中心B細胞(GC B)可能存在協同效應低下。
  • 給CAR-T細胞「一束藍光」——王英曉團隊實現光控CAR-T技術
    責編 | 酶美基於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的免疫療法通過改造來自於病人的T細胞,使其表達可識別特定腫瘤抗原的CAR,已經成為一種廣受關注的新興腫瘤治療方案。然而,該療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例如CAR-T細胞能同樣攻擊具有目標表面抗原的正常細胞,特別是當CAR-T細胞能攻擊重要器官的細胞時尤為嚴重,甚至會導致生命危險。
  • RNA疫苗可提高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對實體瘤的療效
    撰文 | 小飛飛責編 | 兮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細胞療法對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有不錯的療效Sahin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題為An RNA vaccine drives expansion and efficacy of claudin-CAR-T cells against solid tumors的文章,發現CLDN6可以作為實體瘤中的一個CAR靶標,同時利用一個納米顆粒運載的
  • Nat Immunol:蛋白酶體介導CD8 T細胞胸腺選擇過程
    對於每個T細胞來說,這些關鍵的檢查點的通過依賴於TCR接受到的信號,即來自於MHC-自體抗原多肽複合體的刺激。大部分有MHC-I呈遞的自體抗原主要蛋白酶體降解胞內蛋白產生。蛋白媒體包含六個活性位點,由三個不同的B-亞基組成:B1/B2/B3各兩個。
  • 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
    2019年1月9日/生物谷BIOON/---免疫系統能夠識別納米和微米大小的顆粒(比如病毒和細菌)並對它們作出反應。納米顆粒經輸入淋巴被運送到淋巴組織中,經內化和加工後用於樹突細胞的抗原呈遞,並且通過B細胞受體(BCR)的結合激活B細胞。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通過共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由於病毒表面獨特的囊膜蛋白結構,使其能夠與宿主細胞受體蛋白進行靶向結合,實現對特定細胞的侵染以及遺傳物質的遞送。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通過共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由於病毒表面獨特的囊膜蛋白結構,使其能夠與宿主細胞受體蛋白進行靶向結合,實現對特定細胞的侵染以及遺傳物質的遞送。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
    本站訊(記者劉曉豔)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合成非致病性、可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並被遴選為Inside Cover。
  • Ange Chem Int Ed: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基於鉑的納米顆粒 有望高效...
    當鉑(II)被氧化時其常常會攜帶細胞毒性,而通常其以常規基於鉑的化療形式存在,而非氧化狀態的鉑(0)則對細胞的毒性較小;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找到樂一種新方法將鉑(0)引入到靶向細胞中隨後其就會被轉化成為鉑(II),為了實現該目的,研究人員使用了非氧化的鉑納米顆粒,其首先必須用肽類來穩定;研究者對包含數千種肽類的文庫進行篩選鑑別出了一種特殊肽類,其能使鉑納米顆粒維持穩定狀態數年時間。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無毒副作用、延長生存時間等優勢,而成為腫瘤治療中的一種極具前景的新型治療手段。Wang等人利用PLGA製備了多種具有抗原捕獲功能的納米顆粒,提高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 圖2. 原理圖 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顆粒表面性能會影響其對蛋白抗原的捕獲行為。
  • 利用蛋白質生物標記:MIT新型納米粒子可通過呼吸發現疾病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它將揮發性分子沉積在與各種疾病相關的蛋白質上以此來作為合成生物標記,然後在呼氣時顯示肺炎和其他肺部疾病的跡象。這項研究實際上是建立在生物工程師Sangeeta N. Bhatia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之前的工作基礎上。今年早些時候,Sangeeta N. Bhatia展示了一種可以揭示肺癌生物標記的尿液測試。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開發新型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吳立堅)近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
  • 蛋白質設計算法可實現精準靶向細胞表面抗原
    蛋白質設計算法可實現精準靶向細胞表面抗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6:14:22 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的論文通過設計蛋白質合成可實現精確靶向細胞表面抗原。
  • PNAS:科學家發現新型抗原肽 或加速癌症免疫療法的開發
    2014年3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一種新方法鑑別出了一些未知的抗原肽,這些抗原肽是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的,新型未知抗原肽的發現對於未來研究者們開發新型疫苗以及癌症的免疫療法提供了新的希望,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