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思路1「降低次方和次元」
所謂次方,就是例子當中x上面的n:
x n
同理,x 3 就是3次方x 4 就是4次方。
降低次方的目的之一,就是讓運算變得更輕鬆。
比如說,我們將(a+b) n 進行展開:
可以看出,隨著次方的升高,整個運算就變得更加複雜。反過來,如果能夠降低次方,那麼複雜的問題一下子就變得簡單了。到底在怎樣的情況下能夠降低次方呢?我們拿「1開3次方」來舉例子。
1開3次方
所謂1開3次方,指的是某數的3次方等於1,也就是:
x 3 =1 ……①
當然了,x=1是1開3次方的解之一。但並非唯一的解。在接著往下說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因數分解的公式。
【因數分解的公式】
a 3 -b 3 =(a-b)(a 2 +ab+b 2 )
讓我們來確認一下這個公式,等號右邊是不是真的等於左邊。
我們對算式①進行移項,將等號右邊的1移到左邊來,得出:
x 3 -1=0
然後我們按照上面因數分解的公式進行變形,得出:
也就是:
(關於AB=0這個話題,我們等到後面「解題思路5」這個章節再來詳細討論。)
x-1=0的解,就是x=1。而x 2 +x+1=0,很遺憾,這裡不能再因數分解了,於是我們只好用2次公式來求解。
【2次公式】
當ax 2 +bx+c=0的時候:
由於x 2 +x+1=0,那麼:
雖然
面是個負數,但是請大家不必驚訝。我們還準備了虛數單位i來應對這種情況。所謂虛數單位i,就是當某數的2次方為負數(我們將它稱為虛數)的時候,所給出的定義。
【虛數單位i】
i 2 =-1
在這裡,我們代入虛數i,使得
=
=
,那麼先前的2次方程式的解為:
感謝大家的配合,能夠一直耐心的讀到這個地方。現在我們搞明白了一點,1開3次方之後,得出的解除了等於1之外,還有一個非常複雜的數字。那麼,對於這個複雜的數字
,我們是不是還要再求出它的2次方,甚至是5次方?
我可不想面對那麼麻煩的運算。於是,我們就想辦法降低次方。
那我們假設:
(ω是希臘字母,讀作「歐米茄」,而不是英文中的w),假設ω是上述2次方程式x 2 +x+1=0的解,那麼,我們將ω代入方程式,就可以得出:
ω 2 +ω+1=0
然後再將它進行如下變形:
ω 2 =-ω-1
另外,由於ω就是一開始的x 3 =1的解,那麼,我們將ω代入到x 3 =1當中,就可以得出:
ω 3 =1
我們再把這兩個方程式放在一起,得出,
接下來就是關鍵部分了!
在☆號聯立方程式中,上面一個方程式,等號左邊為2次方,右邊為1次方;下面一個方程式,等號左邊為3次方,右邊為0次方(常數項)。
也就是說,我們降低了☆號聯立方程式的次方!比方說,我們來算一下ω的4次方。就能夠用到☆號聯立方程式:
這樣一來,運算變得相當簡單。那麼,ω的11次方又是多少呢?也可以運用☆號聯立方程式,將它變成1次方程式:
按照這個模式,我們再來算一下ω的30次方又是多少呢?同樣是運用☆號聯立方程式,降低它的次方:
像這樣,運用☆號聯立方程式來對ω進行運算,那麼不管遇到怎麼樣的情況,我們都可以降低它的次方,使它變成1次方程式或者常數項。
最難得的是,我們可以把之前的複雜數字代入到ω當中,進行進一步的運算。根據前面所算出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出:
我們可以看得出,等號左邊非常複雜,但是等號右邊的計算,就變得十分輕鬆。這就是降低次方的樂趣所在。
除了在1開3次方(ω)當中我們運用到了降低次方的思路以外。「陪集定理」「三角函數的半角公式」,還有「哈密爾頓定理」,也都運用到了這種思路。
在幾何圖形當中,同樣可以降低「次元」
前面我們說到了次方,現在我們要說另外一個「次」,那就是「次元」。在幾何圖形,特別是立體圖形當中要降低次元,這一點非常重要。,讓我們來看一下如下圖形:
這是一個長方體。我們把這種圖稱之為草圖。
實際上,當我們看到這個圖形,就能夠辨認出它是一個「長方體」,這完全是教育的功勞。換一種說法,我們實際上已經被教育「洗腦」了。如果你把這個圖形給那些沒受過算術、數學教育的人來看,他們就不會認為這是一個長方體。為什麼呢?因為長方體的每一個角都應該是直角,而這張圖上面,沒有哪一個角是直角。當我們把3次元(空間)的物體落在2次元(平面)上的時候,圖形自然就會發生扭曲。
所以,當我們遇到立體幾何問題的時候,如果按照這樣的草圖來思考,就容易產生錯覺。本來應該是相同長度的兩條邊,就會顯得不一樣長;本來應該是直角,看上去就不是直角。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讓我們來考慮一下能不能降低它的次元。 把3次元變成2次元,也就是說,找出空間圖形當中關鍵部分,然後把它畫在平面圖上。這樣的平面圖看上去沒有不實的地方,我們可以根據它來思考問題。也就是說,降低圖形的次元,會讓問題變得容易許多。
我們來看一個例題。
解這道題,最重要的就是從圖形當中把四邊形MHFN給提取出來,畫成平面圖。這時候,你是否能夠看出MH和NF的長度是相等的?
如果僅僅是看這張草圖的話,也許有人會產生錯覺,誤以為MH和NF的長度是不等的。但是,如果畫出正方形DHGC和正方形BFGC的平面圖,我們就能看出M和N分別為CD和BC兩條邊上的中點。如此一來,MH=NF就一目了然了。
由此我們可以畫出MHFN的平面圖,因為MH=NF,也就是說,MHFN是一個等邊梯形。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運用勾股定理計算它的面積。首先我們可以算出MN的長度。如果畫出△MNC的平面圖,再運用勾股定理的話,就很容易算出來:
接下來,可以按照畫△MNC的方式畫出△HFG,它的邊長是△MNC的2倍。
然後我們再畫出MHFN的平面圖:
在這裡,HI和JF是同樣的長度,所以:
由於梯形的面積為:
(上底+下底)×高÷2
因此,我們只要知道高度(MI和NJ的長度),就能夠得出MHFN的面積。
在這裡,△MIH是直角三角形,那我們就可以運用勾股定理來計算。但是,要想計算MI的長度,就必須先計算MH的長度。那麼,我們就要從正方體的草圖當中提取出△DHM。提取出來之後,就能看出這也是一個直角三角形。
至此,我們就可以計算MI的長度了。
Mh 2 =HI 2 +MI 2
我們將MH=
,HI=
代入到算式當中,得出梯形的高度為:
最後,梯形MHFN的面積:
在整個運算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注意的重點就是 從草圖當中提取出幾個平面圖。 通過降低次元,我們把3次元的草圖變成2次元的平面圖,這樣運算就會變得輕鬆。
今後,當你感覺計算困難的時候或者是把握不了立體圖形的時候,不妨想一想:能不能降低次方或次元?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