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考驗社會精細化治理水平

2020-11-28 中國環境報

圖為北京龍潭街道分類垃圾收集點 。 張蕊攝

  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截至7月6日,上海城管執法部門共依法查處各類生活垃圾分類案件190起,其中對個人查處15起。

  與上海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幹垃圾的分類不同,《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正在向公眾徵求意見。成都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以至於微博上成都網友紛紛長籲一口氣:「成都的垃圾分類沒有乾濕垃圾。」

  家庭垃圾怎麼分,垃圾分類靠什麼,後端處理技術能否跟上?一系列問題引人深思。

  專家支招怎麼分類

  上海垃圾分類引起關注,主要原因是因其強制性,而且表述比較明確。此前已有一些城市制定垃圾分類相關的專門法規條例。2017年3月出臺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第一批46個分類示範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分類要求是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再因地制宜選擇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類別。

  各地的垃圾分類雖然存在差異,但本質上是要選擇性分類,把有用的、有害的、對處理系統幹擾大的垃圾分出來。這樣既能降低分類難度,也契合了高質量發展的趨勢。這種分類並非加大公眾的負擔,而是要在合理、簡便的基礎上調動公眾的積極性。

  「請問家庭如何執行垃圾分類?購買多個垃圾桶,分幾類比較合適?」在網絡平臺上,有公眾這樣問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

  「按照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方案,我國居民家庭垃圾可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它垃圾等4類。家庭有害垃圾屬於偶爾產生,量很小,積累一段時間後單獨投放到社區有害垃圾收集桶即可。可回收物單獨裝一個盒子或袋子,可以賣給廢品回收人員,也可以投放到社區可回收物桶或網點。所以一般家庭擺兩個垃圾桶就夠了,一個放廚餘垃圾,一個放其它垃圾。」劉建國回答。

  他還告訴網友們分類小竅門。第一,如果一時搞不清屬於什麼類別的垃圾,沾染了食物殘渣的包裝袋或盒等,就按其它垃圾投放。這樣就可以保證分出來的垃圾具有較高純度,避免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而其它垃圾本來就是混合垃圾,其去向本來就是混合垃圾處理設施。第二,大家扔剩菜、剩飯等廚餘垃圾之前儘可能將水瀝乾,越幹越好,裝塑膠袋中,投放時把袋子裡的廚餘垃圾倒進社區廚餘垃圾桶,袋子則要投放進其它垃圾桶內。

  近兩年來,劉建國一直堅持在業餘時間回答網友關於垃圾分類的問題。作為技術專家,他從參加綜藝節目當評委,到多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宣傳垃圾分類。但他最希望的還是公眾能夠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穩步、紮實推進的工作,不能急於求成。政府部門、公眾、企業等多方要協同起來,共同推進。」

  垃圾分類是極其考驗精細化程度的社會治理工作。記者發現,有些小區裡、街道上的垃圾桶明顯多了。以北京龍潭街道某小區為例,在一片五六棟樓環繞的小區裡,就有六七處垃圾投放點,每處投放點擺放著3個「其它垃圾桶」。雖然投放點說明了垃圾如何分類,但是每個垃圾桶裡仍是居民一袋一袋扔掉的垃圾,並沒有分類。既然都是清一色的「其它垃圾桶」,讓居民分類也就形同虛設。

  這種情況有望改變,有消息稱,北京將推動垃圾分類立法,罰款不低於上海200元的標準。但北京的垃圾分類標準與上海並不完全一致,分為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及可回收物。而對於公眾關心的罰款問題,有關負責人表示,懲罰不是目的,樹立公眾自覺,將環保意識融入日常生活,讓責任意識貫穿始終,才是這一工作持續下去的動力。

  公眾觀念和習慣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以日本為例,公眾對垃圾分類的習慣也並非「自古如此」。《清掃法》、《生活環境設施整備緊急措施法》、《廢棄物處理法》、《資源有效利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頒布,將法律制約和公眾教育貫穿始終,逐漸成為一種習慣。而從孩子抓起的公眾教育,也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技術路線怎麼走?

  這幾天,記者刷著朋友圈,看到了這樣的對話:

  「多年來,一直支持生活垃圾乾濕分類,認為溼垃圾可以集中起來厭氧發酵沼氣發電,還能有效減輕垃圾處理系統負擔。而從媒體報導的上海實踐來看,自己還是理所當然了。第一,包溼垃圾的塑膠袋,會給厭氧系統造成故障。大量塑膠袋在厭氧罐上浮,形成不透氣膜,系統很快崩潰需要大修停工。第二,即使是可降解塑膠袋,降解時間也遠遠超過垃圾處理時間,成本太高。第三,居民在垃圾桶前進行溼垃圾破袋不具有普遍操作性,絕大部分人會嫌髒。分揀員操作也有相當難度,得伸手撈。第四,先進如日本,大量廚餘垃圾也是添加大量燃料焚燒。」

  「我一直不敢對垃圾分類發表看法,真心搞不懂哪種路線可以兼顧處理技術經濟性和整個社會成本最小化。」

  「有些事情理論上是好的,實踐上是不合理的,這就是社會管理的複雜之處。」

  ……

  他們並非專業的環境從業者,只是在進行學習和探討。看到人們這麼關注垃圾分類和技術路線,誰能說垃圾分類工作沒有很大進展呢?

  從專業角度看,產業支撐也是日本垃圾從前端分類到後端處置不可或缺的力量。有機垃圾的堆肥利用,符合綠色可循環的發展理念,還保障了土壤地力。反觀我國,由於部門不同、土壤安全因素等考慮,有機垃圾的堆肥市場一直難以打開。未來,完善產業鏈條,讓後端經過處理的廢棄物有去處才是當務之急。而土地利用、焚燒發電等方式還有很大缺口。

  為此,以深圳為代表的超大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全鏈條技術集成被提上日程。劉建國表示,這種技術集成方案以源頭分類、全程減量、梯級利用、安全處置、智慧監管為指導思路,資源化利用率大於40%,終端處理量減少15%以上為目標。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雲表示,廚餘垃圾是資源,但是建立在土地利用基礎上,如果沒有土地利用需求,與其它垃圾一起處理是適宜的。再如,沼液目前沒有回收利用,導致難以進行全產業鏈的處理。

  在垃圾焚燒處置方面,我國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在標準制定、煙氣、重金屬、飛灰等汙染物處置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徐海雲說,如果有害垃圾能夠分出來,煙氣中重金屬含量就會下降。此外,生活垃圾中水分高時,滲濾液含量就會大;因此我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都配置有相對於進廠生活垃圾量20%-30%處理能力的滲濾液處理廠。處理廠相當於厭氧消化處理廠,滲濾液是通過生化處理的,這才是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特色。

  浙江偉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革也表示,生活垃圾的成分對焚燒的影響在於國內生活垃圾具有食物垃圾含量較高、可回收物資較少、年際變化較大等特點,並表現出水分偏高、熱值偏低等特性。「垃圾焚燒發電是一種很好的垃圾處理方式,但是在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時,必須注意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尤其是要注意對燃燒所產生的廢氣進行處理,就能夠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上海強制垃圾分類實施以來,不僅提高了當地居民素質,改善了當地生活環境,也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大討論,從公眾到產業,都將迎來新變革。

相關焦點

  • 專家熱議「社會治理精細化」:社會管理創新的升華和進步
    五中全會首提「社會治理精細化」,既是對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為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本次學習討論會由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馬慶鈺主持,邀請多位知名專家學者、權威刊物負責人以及非政府組織代表出席,圍繞「社會治理精細化」這一主題,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探討科學的體系,公平的考核結果應用體系,推進精細化升級,旨在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 垃圾分類也需「科技範兒」(微觀)
    北京市施行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垃圾分類成為社區治理的「必答題」。如何幫助居民更方便地正確分類投放?科技手段作用於分類投放習慣的養成,有效提升了垃圾分類的覆蓋率。  將高科技用於垃圾分類,不是「殺雞用牛刀」。垃圾分類看似只是改變傳統的處理辦法,背後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管理人員不足、分類精準投放率不高、垃圾外運不及時等等,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垃圾分類的效果和長效機制的建立。
  • 薊州區細化垃圾治理模式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
    一是前端精準投放,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社區實行「撤桶並點+集中分類投放」精細化管理,安裝智能分類設備113臺,打造垃圾分類精品示範片區。農村推行「垃圾不落地」模式,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52個。對城區主次幹道、公園、廣場、車站、景區等區域垃圾分類保潔箱更新提升,安裝垃圾分類保潔箱500個。二是中端高效收運,優化城鄉生活垃圾收處體系。進一步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確保全區生活垃圾100%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完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專用道路維修,庫區5鎮移動壓縮站及車輛設備投入使用。
  • 【地評線】大洋網評:以12345熱線撬動社會治理精細化
    多年來,小到一個井蓋、一盞路燈、一個垃圾桶,大到汙染治理、食品安全、交通管理,12345熱線直面企業、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排憂解難,功不可沒。當然,越民生、越重要,就越要不斷提高其服務質效。去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優化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工作。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力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成都市)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城管委主任王宏斌在接受專訪時表示,近年來,市城管委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戰略部署和工作要求,聚焦「安全、清潔、有序、便民」的目標,樹牢「管理」和「服務」「兩個理念」,實施「城市管理+產業發展」「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城市管理+現代科技」「三大戰略」,提升社會動員、智能管理、服務專業、美學運用四種能力,紮實推進城市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美麗蓉城」城市名片不斷刷新,成都城管品牌能級持續提升
  • 古美路街道:小區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顯成效 美化了環境愉悅了心情
    最近,古美東苑半島小區居民發現,小區垃圾廂房乾淨、整潔,不僅整齊有序地排列存放各類垃圾的垃圾桶,廂房四周還插滿了塑料製成的鮮花。一眼望去,垃圾廂房周圍地面上一點垃圾或雜物也沒有,地面也十分清爽。居委書記馬雪花告訴記者,這是小區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垃圾廂房的升級版。
  • 強制垃圾分類,海洋垃圾治理迎利好
    自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居民迎來了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和幹垃圾,個人或者單位要分門別類地投放,不能弄錯,否則就要被罰款。說實話,讓上海居民因此而「忐忑不安」的,還不是垃圾分類,而是罰款。早在2000年,上海就作為試點城市實行了垃圾分類回收,但卻未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就在於實行垃圾分類並非強制性,只是政府「倡導」。
  • 「智慧小腦」助力垃圾分類
    「今天我們家的易腐垃圾有多少分量?」群圍村的一位村民詢問著工作人員,群圍村自從推出垃圾分類智慧收運後,各家各戶都對自己家的各類垃圾分類特別重視,生怕少了斤兩。從2019年美麗鄉村創建工作開始,群圍村為了提高村莊管理水平,打造了群圍村基層治理「智慧小腦」:群圍村基層治理「智慧小腦」把全村684戶農戶的房屋精確定位,2345名村民的人口信息與房屋相關聯,村內的183個監控詳細標註。
  • 發放11.2萬個入戶廚餘垃圾桶,天橋區生活垃圾分類全域覆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戚雲雷今年以來,天橋區環衛管護服務中心聚焦民生問題,精準施策,有效落實,不斷加強精細化管理、精細化保潔、精細化服務水平,城鄉環境衛生保潔質量不斷提高。截至11月底,天橋區共出動作業車輛44627車次,行程763881公裡,共清運生活垃圾約25萬噸,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域全覆蓋。道路精細化保潔進一步提高天橋區環管中心建立了「衝、灑、洗、吸、掃」多元化保潔體系,特別是在治理重點和難點區域,採取「人機結合」的作業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潔質量;採取「歇人不歇車」的作業方式,增加作業時間,提高機械化作業使用率。
  • 李偉:輿情事件等級評估及基於語義理解實現文本精細化分類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數據分析師李偉分享的主題是:輿情事件等級評估及基於語義理解實現文本精細化分類。 基於知識圖譜和NLP的文本精細化分類 李偉首先闡述了知識圖譜和NLP的文本精細化分類的現實需求。在當前的文本分類,一般是結合上下文的情況進行分類,在語句層面以及「詞」的層面理解都不夠到位。因此需要進一步基於知識圖譜,利用NLP技術消除詞的歧義,對文本進行語義識別實現精細化分類,從詞和語句兩個層面來解決問題。
  • 實驗區多部門聯合行動治理垃圾分類亂象
    近日,實驗區分類辦、執法應急局、市場監管局、城鄉交建中心等多部門聯合行動,走進實驗區多家餐飲單位,對餐廚垃圾分類情況進行督導與規範,提高餐廚垃圾收運質量。為了方便收運,就直接瀝掉餐廚垃圾裡的泔水,這樣的做法正確嗎?平潭餐廚垃圾處理廠收運調度負責人魏偉鵬表示,泔水屬於廚餘垃圾的一部分,不可瀝掉,直接流入下水道也會造成下水道堵塞,造成環境汙染。經過現場溝通,該餐飲單位隨即認識到錯誤,也當場表態立即整改。
  • 全力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
    王宏斌說,近年來,市城管委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提升社會動員、智能管理、服務專業、美學運用四種能力,「美麗蓉城」城市名片不斷刷新,成都城管品牌能級持續提升。在王宏斌看來,城市管理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推進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的速度和高度。
  • 持續的動力來自哪裡 從垃圾分類看城市治理(下)
    從2000年成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開始,杭州已與垃圾「鬥爭」近20年,期間積累了經驗,也走過一些彎路。如今,垃圾革命「烽煙再起」,強制分類的時限越來越近,杭州如何打贏這場硬仗?連日來,記者走訪餘杭、蕭山、江乾等地,在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解析垃圾分類的現狀與未來。
  • 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工作綜述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是補齊「美麗台州」建設的關鍵短板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無疑也是農村環境衛生的一場「綠色革命」。  自去年全面部署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工作以來,目前全市共啟動4238個建制村農村生活垃圾「三化」處理工作,已完成1959個,垃圾「三化」處理村數居全省首位,仙居基本實現了縣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全覆蓋。我市有關做法得到了省裡充分肯定,副省長孫景淼專門作出了批示。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現場推進會8月7日至8日在三門召開。
  • ...維度監測、精細化治理,山東各地因地制宜解好基層治理「方程式」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5日訊(記者 楊廣科 盧偉霞 孫小茹 胡高彤) 人居環境提升、多維度監測、精細化治理……近年來山東各地在基層治理中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創造性落實、創新性轉化的過程中,解好基層治理「方程式」,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 垃圾分類是現代社會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個標誌
    總的說來,垃圾分類能否持續有效地進行下去,背後所反映的是一個社會治理的績效問題。要進行垃圾分類,在意識層面解決認識問題之後,需要解決的就是分類的可行性問題。也就是說,必須建立解決處理垃圾的一個體系。垃圾分類需要在一個封閉運行的管理系統中才能發揮作用。
  • 社論:垃圾分類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誌
    垃圾分類意義非凡,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近年來,隨著對生態環境及民眾生活體驗的重視程度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發展的重點,並寫入十九大報告。根據測算,國人平均每天產生垃圾約1.2公斤,且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垃圾總量每年持續增長。
  • 守桶志願者協助垃圾分類!流過車陂街道的河湧又見魚群暢遊
    記者隨體驗團,走進今年3月率先在全市城中村推行垃圾分類的天河區車陂街道了解到,車陂街道全面推行垃圾分類8個月,不僅實現廚餘垃圾收運量大幅增加,還助推了車陂湧治水工作。參團的專家和市民代表,對如何進一步推動城中村垃圾分類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 鞏固背街小巷改造成果 推進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安寧區培黎街道...
    位於安寧區東部的培黎街道,轄區內共有 60 家樓院,其中,老舊樓院 30 家、「三不管」樓院 15 家,面對老舊院落多、環境衛生治理難等城市管理薄弱環節,街道奏響創建「長效鍵」,時刻銘記「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聚焦問題癥結、精準靶向施策,確保整治效果不滑坡。近段時間以來,集中整治了一批亂貼亂畫、亂堆亂放等不文明行為,全面提升轄區環境衛生整體面貌。
  • 從垃圾分類準確率看「湖裡實力」
    臺海網1月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近年來,湖裡區在廈門市垃圾分類工作3.0版中引領潮流,紮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利用和分類處置,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為優化垃圾分類工作做出了諸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