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龍潭街道分類垃圾收集點 。 張蕊攝
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截至7月6日,上海城管執法部門共依法查處各類生活垃圾分類案件190起,其中對個人查處15起。
與上海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幹垃圾的分類不同,《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正在向公眾徵求意見。成都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以至於微博上成都網友紛紛長籲一口氣:「成都的垃圾分類沒有乾濕垃圾。」
家庭垃圾怎麼分,垃圾分類靠什麼,後端處理技術能否跟上?一系列問題引人深思。
專家支招怎麼分類
上海垃圾分類引起關注,主要原因是因其強制性,而且表述比較明確。此前已有一些城市制定垃圾分類相關的專門法規條例。2017年3月出臺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第一批46個分類示範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分類要求是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再因地制宜選擇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類別。
各地的垃圾分類雖然存在差異,但本質上是要選擇性分類,把有用的、有害的、對處理系統幹擾大的垃圾分出來。這樣既能降低分類難度,也契合了高質量發展的趨勢。這種分類並非加大公眾的負擔,而是要在合理、簡便的基礎上調動公眾的積極性。
「請問家庭如何執行垃圾分類?購買多個垃圾桶,分幾類比較合適?」在網絡平臺上,有公眾這樣問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
「按照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方案,我國居民家庭垃圾可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它垃圾等4類。家庭有害垃圾屬於偶爾產生,量很小,積累一段時間後單獨投放到社區有害垃圾收集桶即可。可回收物單獨裝一個盒子或袋子,可以賣給廢品回收人員,也可以投放到社區可回收物桶或網點。所以一般家庭擺兩個垃圾桶就夠了,一個放廚餘垃圾,一個放其它垃圾。」劉建國回答。
他還告訴網友們分類小竅門。第一,如果一時搞不清屬於什麼類別的垃圾,沾染了食物殘渣的包裝袋或盒等,就按其它垃圾投放。這樣就可以保證分出來的垃圾具有較高純度,避免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而其它垃圾本來就是混合垃圾,其去向本來就是混合垃圾處理設施。第二,大家扔剩菜、剩飯等廚餘垃圾之前儘可能將水瀝乾,越幹越好,裝塑膠袋中,投放時把袋子裡的廚餘垃圾倒進社區廚餘垃圾桶,袋子則要投放進其它垃圾桶內。
近兩年來,劉建國一直堅持在業餘時間回答網友關於垃圾分類的問題。作為技術專家,他從參加綜藝節目當評委,到多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宣傳垃圾分類。但他最希望的還是公眾能夠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穩步、紮實推進的工作,不能急於求成。政府部門、公眾、企業等多方要協同起來,共同推進。」
垃圾分類是極其考驗精細化程度的社會治理工作。記者發現,有些小區裡、街道上的垃圾桶明顯多了。以北京龍潭街道某小區為例,在一片五六棟樓環繞的小區裡,就有六七處垃圾投放點,每處投放點擺放著3個「其它垃圾桶」。雖然投放點說明了垃圾如何分類,但是每個垃圾桶裡仍是居民一袋一袋扔掉的垃圾,並沒有分類。既然都是清一色的「其它垃圾桶」,讓居民分類也就形同虛設。
這種情況有望改變,有消息稱,北京將推動垃圾分類立法,罰款不低於上海200元的標準。但北京的垃圾分類標準與上海並不完全一致,分為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及可回收物。而對於公眾關心的罰款問題,有關負責人表示,懲罰不是目的,樹立公眾自覺,將環保意識融入日常生活,讓責任意識貫穿始終,才是這一工作持續下去的動力。
公眾觀念和習慣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以日本為例,公眾對垃圾分類的習慣也並非「自古如此」。《清掃法》、《生活環境設施整備緊急措施法》、《廢棄物處理法》、《資源有效利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頒布,將法律制約和公眾教育貫穿始終,逐漸成為一種習慣。而從孩子抓起的公眾教育,也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技術路線怎麼走?
這幾天,記者刷著朋友圈,看到了這樣的對話:
「多年來,一直支持生活垃圾乾濕分類,認為溼垃圾可以集中起來厭氧發酵沼氣發電,還能有效減輕垃圾處理系統負擔。而從媒體報導的上海實踐來看,自己還是理所當然了。第一,包溼垃圾的塑膠袋,會給厭氧系統造成故障。大量塑膠袋在厭氧罐上浮,形成不透氣膜,系統很快崩潰需要大修停工。第二,即使是可降解塑膠袋,降解時間也遠遠超過垃圾處理時間,成本太高。第三,居民在垃圾桶前進行溼垃圾破袋不具有普遍操作性,絕大部分人會嫌髒。分揀員操作也有相當難度,得伸手撈。第四,先進如日本,大量廚餘垃圾也是添加大量燃料焚燒。」
「我一直不敢對垃圾分類發表看法,真心搞不懂哪種路線可以兼顧處理技術經濟性和整個社會成本最小化。」
「有些事情理論上是好的,實踐上是不合理的,這就是社會管理的複雜之處。」
……
他們並非專業的環境從業者,只是在進行學習和探討。看到人們這麼關注垃圾分類和技術路線,誰能說垃圾分類工作沒有很大進展呢?
從專業角度看,產業支撐也是日本垃圾從前端分類到後端處置不可或缺的力量。有機垃圾的堆肥利用,符合綠色可循環的發展理念,還保障了土壤地力。反觀我國,由於部門不同、土壤安全因素等考慮,有機垃圾的堆肥市場一直難以打開。未來,完善產業鏈條,讓後端經過處理的廢棄物有去處才是當務之急。而土地利用、焚燒發電等方式還有很大缺口。
為此,以深圳為代表的超大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全鏈條技術集成被提上日程。劉建國表示,這種技術集成方案以源頭分類、全程減量、梯級利用、安全處置、智慧監管為指導思路,資源化利用率大於40%,終端處理量減少15%以上為目標。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雲表示,廚餘垃圾是資源,但是建立在土地利用基礎上,如果沒有土地利用需求,與其它垃圾一起處理是適宜的。再如,沼液目前沒有回收利用,導致難以進行全產業鏈的處理。
在垃圾焚燒處置方面,我國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在標準制定、煙氣、重金屬、飛灰等汙染物處置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徐海雲說,如果有害垃圾能夠分出來,煙氣中重金屬含量就會下降。此外,生活垃圾中水分高時,滲濾液含量就會大;因此我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都配置有相對於進廠生活垃圾量20%-30%處理能力的滲濾液處理廠。處理廠相當於厭氧消化處理廠,滲濾液是通過生化處理的,這才是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特色。
浙江偉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革也表示,生活垃圾的成分對焚燒的影響在於國內生活垃圾具有食物垃圾含量較高、可回收物資較少、年際變化較大等特點,並表現出水分偏高、熱值偏低等特性。「垃圾焚燒發電是一種很好的垃圾處理方式,但是在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時,必須注意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尤其是要注意對燃燒所產生的廢氣進行處理,就能夠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上海強制垃圾分類實施以來,不僅提高了當地居民素質,改善了當地生活環境,也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大討論,從公眾到產業,都將迎來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