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 基因分型指導下的精準診療或將帶來更多...

2020-11-25 醫脈通

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 基因分型指導下的精準診療或將帶來更多獲益

2020-07-18 來源:醫脈通

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是一種少見的、預後較差的肺部惡性腫瘤,臨床目前並無明確的標準治療方案,一般會選擇小細胞肺癌(SCLC)常用的順鉑/卡鉑聯合依託泊苷化療方案進行治療。有些情況下,也會選擇非小細胞肺癌(NSCLC)常用的順鉑/卡鉑聯合培美曲塞化療方案。但哪種治療方案的效果更好?或者是否可以嘗試其他治療方法如靶向或免疫治療?由於LCNEC發病率較低的原因,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鮮有臨床研究涉足。



19年底,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趙軍教授、卓明磊教授、美國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張建軍教授等針對LCNEC的一項國際多中心研究在權威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8.911)發表。研究探索了通過基因分型的方法輔助制定LCNEC臨床治療方案的可行性。


該研究納入了63例LCNEC患者,其中44例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BJ組),19例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安德森癌症中心(MDA組)。54例患者一線治療分別接受了不同化療方案,包括SCLC常用順鉑/卡鉑聯合依託泊苷治療(SCLC-PE)、NSCLC常用順鉑/卡鉑聯合培美曲塞治療(NSCLC-PEM),在NSCLC和SCLC中通用的順鉑/卡鉑聯合吉西他濱/紫杉烷(NSCLC-GEM/TAX)。研究採用NGS測序方法,分別對患者腫瘤組織和釋放到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進行檢測,並基於患者的基因分型分析了不同一線化療方案的療效,以及對患者生存情況的影響。

1.  無創ctDNA基因檢測準確度高


研究發現,無論是在組織樣本還是血液樣本中,國內BJ組LCNEC患者最常見的突變基因分別是TP53、RB1、SMARCA4、NOTCH1、KEAP1等,國外MDA組中,TP53和RB1基因也較為常見。此外,STK11在MDA組中更為常見,這可能是源於兩組患者的種族差異。


圖1 BJ隊列中LCNEC腫瘤的癌基因突變圖譜(A)腫瘤DNA的NGS (n=28) (B)cfDNA的NGS (n=39)


研究為進一步評估使用ctDNA進行LCNEC腫瘤基因組分析的可靠性,針對BJ組23例患者同時進行腫瘤組織DNA和ctDNA 檢測,共有20名患者同時在ctDNA和腫瘤組織檢測到突變 (圖2)。儘管LCNEC腫瘤基因異質性很高,腫瘤組織DNA和ctDNA依然能夠檢測出56%的共享突變,並且常見基因的檢測一致率非常高,如RB1達90%,TP53達85%,PTEN達95%、FGFR1達90% 、FGFR4達95%。這表明,ctDNA測序對晚期LCNEC腫瘤基因分析,特別是高頻突變基因分析準確度很高,對於無法獲得充足的組織樣本檢測的晚期患者來說意義重大。


圖2 從20例患者的腫瘤DNA和cfDNA中檢測到癌症基因突變

2. 基因分型指導治療患者呈現敏感性差異



根據LCNEC中常見基因突變,將患者分為SCLC-like LCNEC和與NSCLC-like LCNEC。標準1根據患者是否同時攜帶RB1和TP53基因突變進行劃分,標準2根據患者是否同時攜帶RB1、PTEN、FGFR1/FGFR4、TP53基因突變進行劃分,是為SCLC-like LCNEC,否為NSCLC-like LCNEC。


不論依據標準1還是標準2,相較於NSCLC-like的LCNEC患者, SCLC-like LCNEC患者化療反應率更高,但SCLC-like LCNEC患者生存較差 (中位9.8 個月 vs. 14.4 個月)。根據標準2分析,結果顯示SCLC-like的LCNEC患者對於SCLC-PE方案的疾病控制率及反應率優於NSCLC-PEM或NSCLC-GEM/TAX方案。在NSCLC-like的LCNEC腫瘤患者中,三種方案在疾病控制率和反應率上均未顯示出明顯差異。


圖3 基因組分型與不同化療方案的反應有關DCR:疾病控制(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病情穩定)率。RR:有效(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率


進一步分析不同化療方案對於患者生存的影響,結果顯示,SCLC-like和NSCLC-like患者選擇SCLC-PE化療方案相對於使用NSCLC-PEM和NSCLC-GEM/TAX方案具有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但總生存均未顯示出差異。此外,依據標準2,NSCLC-like與 SCLC-like患者對於NSCLC-GEM/TAX和NSCLC-PEM顯示出不同的敏感性。


圖4 不同化療方案LCNEC患者的生存與基因組分型相關。


說了這麼多研究結果,大家聽起來可能有點暈,簡單總結來說,攜帶常見基因與否,患者對治療方案的反應不同,尤其是該研究首次提出的標準2劃分方法中,患者對於不同的化療方案敏感性產生了差異。這表明基因分型的方法對於治療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由於樣本量較小,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3. LCNEC靶向或免疫治療有效性還需大樣本研究證實



在本研究入組的LCNEC患者中,有5位患者檢測到靶向藥物相關敏感突變,包括3例EGFR L858R變異,1例EGFR T790M變異,1例EML4-ALK變異。其中3位攜帶EGFR L858R變異的患者在化療後,採用了EGFR-TKI抑制劑吉非替尼和艾洛替尼進行靶向治療,均實現了疾病緩解。這說明LCNEC患者也是潛在的靶向治療獲益人群。
免疫治療改變了很多腫瘤的治療現狀,國外也有研究數據和病例報導表明LCNEC患者採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有效性[1-3],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PD-1和TMB(腫瘤突變負荷)作為獨立的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在NSCLC和SCLC中均有報導,那麼它們沒有理由不可以指導SCLC-Like 和NSCLC-Like的LCNEC免疫治療,但我國尚無類似研究,仍需大樣本前瞻性研究進行驗證。


趙軍、卓明磊教授團隊的研究為LCNEC的臨床精準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基因分型層面的證據。此外,也表明通過NGS技術聯合大基因Panel檢測,對於全面尋找靶向治療驅動基因及免疫治療TMB評估,探索化療以外的其他治療方式,改善LCNEC患者的治療現狀的可行性。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相信在不遠的未來,LCNEC這樣的少見腫瘤終會找到有效治療方法。




卓明磊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  副主任醫師

臨床醫學博士、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博士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肺癌專業青年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北京腫瘤病理精準診斷研究會青委會常委


參考文獻:

1. Levra M G  MJ, Valette C A , et al. P1.07-012 Efficac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Lung Cancer: Results from a French Retrospective Cohort[J].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17;12(1):S702-S3. 696 2. Wang VE, Urisman A, Albacker L, Ali S, Miller V, Aggarwal R, et al. Checkpoint inhibitor is active against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with high tumor mutation burden.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17;5(1):75 doi 10.1186/s40425-017-0281-y. 3. Mauclet C, Duplaquet F, Pirard L, Rondelet B, Dupont M, Pop-Stanciu C, et al. Complete tumor response of a locally advanced lung large-cell 722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after palliative thoracic radi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with nivolumab. Lung cancer 2019;128:53-6 doi 724 10.1016/j.lungcan.2018.12.00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癌嗎,神經內分泌腫瘤怎麼分類?如何治療
    在全身各器官和部位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發生的腫瘤均稱為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者可統稱為神經內分泌癌。按照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可以產生和分泌多種激素的部位分類,包括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肺、胸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腎上腺腫瘤,嗜咯細胞瘤,副神經節瘤等等。
  • 原發性肺癌診療規範,詳述篩查、診斷、分期分型、治療、預後
    其他少見類型原發性肺癌包括:腺鱗癌,大細胞癌、神經內分泌癌(類癌、不典型類癌和小細胞癌)、小涎腺來源的癌(腺樣囊性癌、黏液表皮樣癌以及惡性多形性腺瘤)等。1.鱗狀細胞癌肺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近年來呈下降趨勢,約佔肺癌的30%~40%,其中2/3表現為中央型,1/3為周邊型,可伴空洞形成,位於中心時可呈息肉狀突向支氣管腔。
  • 四位大咖真知灼見 罕見病精準診療獲突破
    與此同時,「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兩個與罕見病有關的精準醫學項目——罕見病臨床隊列研究(張抒揚牽頭)、罕見病精準診療技術和臨床規範研究(遺傳學專家張學牽頭)也正式啟動。就在這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會議現場,參與罕見病隊列研究的國內臨床醫學界4位專家基於不同角度暢談罕見病與精準診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愛不罕見,非小細胞肺癌之癌王肺肉瘤癌何時有春天
    畢竟是人類第一大癌種,研究自然要深入一些,隨著靶向和免疫的發展,非小細胞肺癌已經逐漸演變成慢性病,可是其中還是存在一種被劃分為非小細胞肺癌,但卻不那麼好治的「非小細胞肺癌」——肺肉瘤樣癌。何為肺肉瘤樣癌?
  • 首屆全國神經內分泌腫瘤高峰論壇南京召開 大咖連講十小時
    今年5月,江蘇省腫瘤個體化醫學協同創新中心暨神經內分泌腫瘤研究所也掛牌成立。迄今為止,中心已收治近千例NET新患者,形成NET患者預防、診療、隨訪等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在湯琪雲教授、李曉林副教授帶領下,圍繞江蘇省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中心開設了神經內分泌腫瘤專病門診,建立了神經內分泌腫瘤MDT多學科會診制度,並對就診患者進行了登記和隨訪,建立了單中心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臨床資料庫。
  •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
    ⑤神經內分泌癌:包括小細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SCLC)、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LCNEC)、類癌及不典型類癌,前兩種屬於高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後兩者屬於低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
  • 鄭大二附院婦科第一期疑難病例多學科診療順利舉行
    此次討論的病例為一例35歲宮頸混合性癌患者,術前診斷為宮頸鱗癌IB1期,於我院行「螢光腹腔鏡B型廣泛子宮切除+雙側輸卵管切除+雙側卵巢懸吊移位+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腸粘連松解術+陰道殘端骶韌帶懸吊術」。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病理回示:宮頸混合性癌,以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為主,合併原位腺癌及原位鱗狀細胞癌。
  • 1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1型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相對較為常見的遺傳病;不分性別或種族,則全球的發病率為1/2500~1/3000。NF1型患者易發生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良、惡性腫瘤、以及其它部位的惡性病變。
  • 專家面對面,共話 MDS 精準診療
    常春康教授:MDS 的準確診斷一直是臨床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實際上從 1982 年 MDS 的 FAB 分型開始基於形態學分析,進入二十一世紀,從 2001 年 MDS WHO 分型、2008 MDS WHO 分型再到 2016 年的 MDS WHO 分型,逐步加入了細胞遺傳學、免疫分型、2016 版新加入了二代測序技術對基因突變狀態的檢測。
  • 2018 CSCO | 胡夕春教授:精準醫學下TNBC診療研究進展
    2018 CSCO | 胡夕春教授:精準醫學下TNBC診療研究進展
  • 腫瘤分子標誌物:引領腫瘤精準診療新思路
    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腫瘤診療已經從經驗醫學、循證醫學進而邁入精準醫學時代。其中,伴隨診斷和靶向治療是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分子標誌物的精確檢測可以為臨床提供更多有價值的醫學信息,幫助實現個體化醫療。
  • 原癌基因BRAF突變檢測的價值
    腫瘤基因檢測結合臨床手段精準診斷,不僅可以在早期檢測評估腫瘤發病風險,而且可以在腫瘤後期為靶向用藥、預後管理提供臨床支持。原癌基因BRAF:其V600E突變佔80%以上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原癌基因之一,原癌基因BRAF突變會驅動腫瘤細胞的增殖、生長和分化,尤其在結直腸癌、甲狀腺乳頭狀癌、多毛細胞白血病、腦腫瘤和黑色素瘤中。
  • 乳腺癌精準診療病理臨床對話之乳腺外科與病理科的合作
    「2020中國乳腺癌精準診療雲峰會」邀請國內乳腺病理大咖就近年來三陰性乳腺癌的病理診斷進展、乳腺癌免疫治療中的生物標記物檢測、乳腺癌HER2檢測的變化對臨床治療的影響、新輔助治療手術標本的評估,以及如何促進病理科與乳腺外科更好地進行合作等方面作了相關報告,同時邀請了臨床醫生和病理醫生一起來討論乳腺癌診治中相關問題。
  • 垂體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全基因組分型
    垂體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全基因組分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7 14:52:24 法國科欽研究所Guillaume Assié團隊揭示了垂體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全基因組分型。
  • FDA批准新的診斷顯像劑Netspot,診斷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2016年6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近日批准了來自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 USA公司開發的一款新的診斷顯像劑Netspot,用於檢測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
  • 患腦轉移癌=被判死刑?多學科協作診療可獲長期生存
    張明山主任介紹:腦轉移癌發病率逐年增高,診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為幫助臨床醫生進一步了解腦轉移癌診治最新進展,給大家提供可參考的診療標準,三博腦科醫院舉辦了此次研討會,邀請了多學科專家授課,主要內容包括:《乳腺癌腦轉移治療進展》(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 王濤)、《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內科治療進展》(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許建萍)、《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內科治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穆新林
  • 中國肺癌罕見突變協作組正式成立,關注大癌種下的「罕見患者」
    中國肺癌罕見突變協作組(Rare Occurring Mutation Alliance,簡稱ROMA)在中國抗癌協會、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指導下,攜手臨床醫生、病理專家,聯合診斷檢測公司、藥企共同發起,聚焦肺癌罕見突變診療現狀,旨在通過創新的合作模式打造完整的生態閉環,提供罕見靶點學術交流平臺、促進檢測規範,加強科研合作,並通過患教、檢測援助、用藥援助等一系列關愛項目,惠及萬千罕見突變患者
  • 現狀與展望,基因檢測指導下的乳腺癌精準醫療
    精準治療的進行,基於對乳腺癌的準確認識。因此,基因檢測成為臨床醫生關注的前沿熱點之一,也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次,醫脈通有幸邀請到福建省腫瘤醫院的曾毅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杜正貴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賈衛娟教授以及四川省腫瘤醫院的劉世偉教授,就「現狀與展望,基因檢測指導下的乳腺癌精準醫療」進行分享。
  •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全策略
    胰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惡性程度極高,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則是為數不多的可以治癒的胰腺惡性腫瘤之一。 (2)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兩大類:有功能性和無功能性。近年來研究發現胰腺內分泌腫瘤易出現轉移,特別是無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發生率超過50%。
  • 對話高端輝瑞:為患者帶來創新診療手段與藥物
    以國內女性惡性腫瘤發病首位的乳腺癌為例,2018年7月,輝瑞在中國引入哌柏西利,打破了過去過度依賴單一化療的治療局面,為HR+/HER2-患者帶來了更多的生存希望,在提升5年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方面都起到突破性作用。  「哌柏西利是全球首個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4/6抑制劑,已在全球範圍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治療超30萬名患者。未來,輝瑞還將繼續引進肺癌、白血病等多領域靶向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