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體外器官支持系統讓受損豬肺再生 | 《自然-通訊》

2020-11-30 科學網
利用體外器官支持系統讓受損豬肺再生 | 《自然-通訊》

論文標題:Regeneration of severely damaged lungs using an interventional cross-circulation platform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Brandon A. Guenthart, John D. O』Neill, Jinho Kim, Dawn Queen, Scott Chicotka, Kenmond Fung, Michael Simpson, Rachel Donocoff, Michael Salna, Charles C. Marboe, Katherine Cunningham, Susan P. Halligan, Holly M. Wobma, Ahmed E. Hozain, Alexander Romanov, Gordana Vunjak-Novakovic, Matthew Bacchetta

發表時間:2019/05/07

數字識別碼: 10.1038/s41467-019-09908-1

原文連結:http://t.cn/EoHK9OF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Qu__62StqjtFBN-JXqBf7Q

《自然-通訊》本周發表的一篇論文Regeneration of severely damaged lungs using an interventional cross-circulation platform報導了利用體外器官支持系統讓受損豬肺再生。初步結果顯示,受損後的豬肺或能進行修復,並用於器官移植。

圖1:實驗中先用胃內容物吸入造成損傷,再以交叉循環系統恢復再生這一供體器官。

圖源:Dr. Brandon Guenthart

胃內容物吸入是指胃內物質進入呼吸道,這種常見損傷會導致肺臟無法用於移植。鑑於現在全球都面臨著移植供體短缺的問題,受損肺臟再生技術有望擴充適合移植的器官庫。

美國範德堡大學的Matthew Bacchetta和同事研究了嚴重受損肺臟再生後達到移植標準的可能性。作者在8隻豬的體內再現了胃內容物吸入性損傷,並通過體外支持系統將受損肺臟與受體動物的循環系統相連,對器官進行維持。利用這一交叉循環系統,供體肺在豬體外最長能維持36個小時,讓一系列治療幹預措施得以進行。該系統不僅能讓受損肺臟再生,還能提高其功能,且再生後的肺臟滿足所有移植條件。

圖2:正在進行中的交叉循環幹預過程。圖源:Dr. Brandon Guenthart

還需開展進一步研究確定肺移植後的功能肺活量以及該方法的安全性。由於人體內的器官移植必須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未來還應對免疫抑制對肺恢復的影響做進一步評估。

摘要:The number of available donor organs limits lung transplantation, the only lifesaving therapy for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ung disease. A prevalent etiology of injury that renders lungs unacceptable for transplantation is gastric aspiration, a deleterious insult to the pulmonary epithelium. Currently, severely damaged donor lungs cannot be salvaged with existing devices or methods. Here we report the regeneration of severely damaged lungs repaired to meet transplantation criteria by utilizing an interventional cross-circulation platform in a clinically relevant swine model of gastric aspiration injury. Enabled by cross-circulation with a living swine, prolonged extracorporeal support of damaged lungs results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lung function, cellular regen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tools for non-invasive organ evaluation and repair. We therefore propose that the use of an interventional cross-circulation platform could enable recovery of otherwise unsalvageable lungs and thus expand the donor organ pool.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http://t.cn/EoHK9OF

期刊介紹: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www.nature.com/ncomms/) is an open access journal that publishes high-quality research from all area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 represent important advances of significance to specialists within each field.

The 2017 journal metrics for Nature Communications are as follows:

•2-year impact factor: 12.353

•5-year impact factor: 13.691

•Immediacy index: 1.829

•Eigenfactor® score: 0.92656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5.684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9月3日,《自然通訊》報導了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4(FGF4)和細胞外基質體外構建功能性小鼠心臟類器官除此之外,未來人們還可能會使用類器官來替換受損的組織甚至器官:從患者身上獲取幹細胞,然後將它們培養成新的肝臟、心臟、腎臟或肺。然而,目前類器官的構建方法存在相當大的缺點:幹細胞會不受控地發展成為壽命短、非生理性大小的圓形和封閉組織,這將導致構建的類器官在解剖學和/或生理學上與現實生活中的器官不一致。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2020-09-20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有了類器官,研究人員可以深入觀察人體的變化、檢驗藥物的功能以及發展實驗室層面的再生治療法。近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發表了兩項關於類器官的新研究,是類器官的重大突破。近日,一隊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對新一輪更複雜的類器官發育至關重要。
  • 【科學普及】植物再生過程中的器官從頭再生
    當植物體的組織或器官受到損傷後,受損細胞的臨近細胞會分裂產生新細胞去替代受損細胞,從而進行自我修復,這種植物體對受損組織或器官進行修復或替代的過程,稱為植物再生(Plant Regeneration)[1]。植物再生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也是植物適應環境的一種體現,其細胞學基礎是細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和多能性(pluripotency)。
  • 哈佛團隊利用「器官晶片」系統助力新藥研發:可體外預測體內藥物代謝
    受到這一願景和認識到現有的以動物為基礎的開發計劃不足以應對生物威脅情況下加速發展藥物對策的需求的啟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在2012年申請了贈款申請,這似乎是不可能的挑戰:開發10種類型的器官晶片,以概括10種不同人體器官的複雜功能,設計一種自動化儀器以將它們流體連接起來以創建功能性人體晶片平臺,並利用計算模型以及由此產生的實驗數據來進行組合平臺來定量預測體外人藥PK/PD行為。
  • 自噬調節幹細胞多能性,再生醫學有望取得新突破
    發表該論文的研究人員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稱為CMA(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的自噬過程可能作為修復或再生受損細胞和器官的新型治療靶點。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胚胎幹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機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如滋養層細胞、神經細胞、神經膠質細胞、造血細胞、心肌細胞等。是幹細胞家族中一個真正的「全能型」選手!胚胎幹細胞的發育全能性,決定了它不僅可以作為體外研究細胞分化和發育調控機制的模型,為研究哺乳動物的早期發育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系統。
  • 共建類器官樣本庫!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類器官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重要創新性前沿科學技術。類器官是一種在體外環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備三維結構的微器官,它取自體內器官組織,在體外通過特殊的培養技術實現與真實組織器官的高度相似,並能部分模擬真實器官的生理功能,更能準確地模擬腫瘤內部環境以及對於藥物的真實反應,是體外研究腫瘤及試藥的最佳模型。
  •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9:04 瑞士巴塞爾大學Prisca Liberali及其研究組揭示了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類器官技術能夠在體外模擬體內器官組織的三維結構和生理功能,已被廣泛應用於疾病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功能組織誘導等多種研究中,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1】。類器官技術在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選為十大科學進展,成為過去十年再生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生物技術之一。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治療禿頂成為可能
    幹細胞也被稱為「種子細胞」,這是因為它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特定條件下,幹細胞能夠分化成為機體組織器官所需的各種類型的細胞,如神經幹細胞、肝細胞、胰島細胞、心肌細胞等等。因此,利用幹細胞進行人工組織或器官的再生,用於器官移植,也是目前再生醫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 不僅能再生器官,還能再生大腦,這種生物隱藏人類肢體再生的秘密
    科學家發現蠑螈可以再生四肢、尾巴、脊髓、眼睛,有些物種甚至能夠再生晶狀體和一半的大腦,蠑螈的組織再生過程不會產生疤痕,幾乎完美複製受損前的部位,而且在幾個月內,整個肢體包括皮膚、骨骼、肌肉組織,甚至神經末梢都能夠得到恢復。這也使得它們成為科學家們最喜歡的模型生物之一。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2016年11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微型化身體器官的水凝膠,所培養出的微型化身體器官能夠用於臨床診斷和藥物開發之中。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幹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器官。
  • 中國科學家建立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體系
    今年以來,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創性地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系統,有望在體外獲得大量能夠製造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研究團隊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有一群以表達表面蛋白C受體為標誌的新細胞類型(Procr+細胞),這群細胞可以擴增培養,並產生各種有內分泌功能的胰島細胞,包括胰島β細胞。
  • 體內修復受損組織和器官,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想像
    《X 戰警》中,金剛狼的突變能力,讓他可以在短短幾秒內再生受損組織。《超驗駭客》的科學家威爾,利用納米技術,修復了人體受傷的部分。科幻作品所呈現,無需外科手術、在人體內進行自我修復,離現實依舊遙遠。但藉助科學手段,能一定程度實現體內組織重生。
  • 人工培養器官移植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 讓脾臟「長成」肝臟,器官移植有了全新替代方案
    論文通訊作者、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董磊說,組織工程技術是試圖在體外「培養」一個新器官,「通俗地說,現有的組織工程技術,一般是在支架材料上種上種子細胞,再給予特定的培養條件,讓種子細胞在體外發育成一個有功能的組織或器官,再移植入病人體內發揮功能。」  但至今為止,這種技術在再生結構複雜的大型器官方面始終未能獲得實質性突破。「目前比較成功的是結構簡單、缺少血管的組織,比如軟骨。」
  • 未來身體組織和器官「再生」將逐步實現
    大洋網訊 自我更新、高度繁殖、多向分化……因種種「再生」特性被醫學界譽為「生命之源」的幹細胞,對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疾病具有不可預估的應用前景,已成為國內外生命科學研究的一大熱點。業內人士預測,隨著近年來國家政策的不斷推進,幹細胞行業將會迎來高速增長期,在未來5~10年間,身體組織和器官「再生」將會逐步成為現實,並像智慧型手機改變大眾生活方式一樣,在醫學界掀起一場創新浪潮。
  • 人體這個器官切掉70%,竟然還能再生丨解毒高手
    人體這個器官切掉70%,竟然還能再生丨解毒高手 2020-06-24 0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