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江淮文史》2014年第6期
作者:智效民
熊慶來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研究數學,二是教書育人。在數學方面,他的函數論研究成果被譽為「熊氏無窮級」(即「熊氏定理」),並載入世界數學史冊;在育人方面,他培養了華羅庚、嚴濟慈、趙忠堯、陳省身、莊圻泰、錢三強、楊樂、張廣厚等一大批優秀數學家,使中國數學研究達到國際水平。1949年以後他客居海外,是周恩來把他請了回來。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數學泰鬥,卻在「文革」中慘遭迫害,甚至在他去世後,人們都不能對他表示哀悼。為此,華羅庚寫下「惡莫惡於除根計,痛莫痛於不敢啼」的詩句。
故鄉:往事追思記從頭
熊慶來字迪之,1893年10月23日出生於雲南彌勒縣朋普鎮息宰村。其實熊慶來一家本來是江西撫州府金谿縣熊家寨人,其祖上因隨清軍到雲南鎮守邊疆,便在這裡安家落戶。熊慶來的父親熊國棟曾擔任過雲南巧家縣儒學訓導,後來又在趙州府(今屬大理市)擔任學官,這為熊慶來的早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幼年的熊慶來好奇心非常強,有一天他把筷子插在盛水的碗裡,發現筷子好像斷了,便問父親是怎麼回事。由此可見,他是個喜歡觀察、肯動腦筋的孩子。
熊慶來7歲那年進入私塾,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六七年的『子曰詩云』,練就了熊慶來的古體詩功底,同時也為他建構了做人的基本間架」。為了培養兒子,熊國棟請了兩位先生,除誦讀傳統典籍之外,還教熊慶來法語、數學和自然科學等基礎知識。雲南地處西南邊陲,與東南亞法國殖民地接壤,所以自開埠以來具有「得風氣之先」的優勢,這對於熊慶來的成長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進入20世紀以後,清政府開始推行以「廢科舉、辦學堂、改官制、整吏治」為主要內容的新政。在新政的影響下,雲南先後成立了方言學堂、高等學堂、東文學堂、法政學堂、工礦學堂、農業學堂、商業學堂、速成鐵道學堂、師範學堂、講武學堂以及一大批中小學堂。1907年,14歲的熊慶來隨父親來到昆明,考入雲南方言學堂的預科。方言學堂是清末對外國語文學堂的通稱,其課程除了國文、數學、格致(即自然科學的統稱)之外,外語佔的分量很重。後來雲南方言學堂改名為雲南高等學堂,熊慶來繼續留在這所學校。在此期間,要求民主憲政和獨立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熊慶來因參加學生組織的示威活動,受到了學校的記過處分。
妻子:菊緣今最好
1909年,16歲的熊慶來遵照父母之命,與家鄉一位教師的女兒姜菊緣結為夫婦。姜菊緣與熊慶來同齡,因其生日是九月初九,故取名菊緣。兩人婚姻是父母包辦,所以婚前他們既不了解,更談不上感情交流。根據當地風俗,新娘在入洞房時要向新郎叩頭,這叫「挑水頭」,意思是向天天都要挑水的新郎表示感謝。叩頭之後,新郎還要跨過新娘的頭頂,意思是以後老婆就要任我打來任我騎。然而當姜菊緣向熊慶來磕了「挑水頭」之後,熊並沒有按規矩行事,而是向她深深地作了個揖。這讓姜菊緣十分感動,也贏得了現場嘉賓的交口稱讚。
1911年,熊慶來考入雲南英法文專修科學習法語,兩年後他以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取赴比利時留學的公費生資格。這時,他的第一個兒子熊秉信剛剛出生,真可謂雙喜臨門。但是當他回到家鄉把自己即將出國的消息告訴家人的時候,卻遭到父輩的堅決反對。反對的原因大致有3個:一是怕他出去以後不再回來,二是怕他萬一生了病無依無靠,三是怕他數典忘祖變成洋奴。就在這時,祖母對他的支持起了關鍵作用。熊慶來的祖母是一個賢惠而有遠見的鄉村女子。據熊慶來的孫女熊有德講,當年熊慶來去昆明讀書的時候,曾因父親反對而斷了學費,是老祖母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才幫助他完成學業。
歡迎關注「衲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