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的擔子有多重?
「我在學語音的時候,有時候覺得很困惑。同樣一個詞,不同的本族人會有不同的發音,究竟哪個是對的?」
——某語音學員的留言
學員提出類似的問題,教師的擔子是很重的。很多時候學習者並不滿足於「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需要建構科學的知識體系,正確看待所學內容。
而要想搭建這樣的知識體系,教師的「評」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的大規模語音課,往往聘任大量的「糾音老師」來協助課程主講教師進行學員錄音點評,這樣的好處是學員滿意度會大幅度提高,但標準若不能統一,點評也就難以和主體課程形成合力,影響最終的學習成效和課程口碑。
為了統一標準,某些語音課給出了「半自動化」的語音點評機制,也就是課程主講教師預設了學員可能會犯的錯誤,糾音教師們只需在聽了學員錄音後判斷是否存在預設的問題,點選相應的事先錄製好的反饋文字、音頻或視頻推送給學員即可。
這麼做解決問題了嗎?不盡然。好的語音教學反饋並不等同於技術參數的標準化。學生是千人千面的,點評的評語內容也絕不能千篇一律。
「評」應該包括什麼內容?
1
問題 and/or 困難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在教語音的過程中,問題(problems)和困難(difficulties)往往是兩碼事。
譬如,越來越多的文獻指出,TH字母組合的發音,對於很多學員來說是個困難(/θ/ and / / are difficult to pronounce),但是對於口頭交際而言,這兩個音並不一定構成交際問題(mispronouncing /θ/ and / / are not likely to cause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當然,上述說法並不能成為不深究TH發音的託辭,但對於語音教師而言,必須思考的是點評時的側重點是什麼?
從長遠來看,學員語音中存在的影響交際的問題(problems)才是必須要糾正的,應該給予此類問題最高優先級。
2
亮點
一說起「糾音」,似乎總是針對學員錄音中的不足進行點評。這個出發點值得商榷。
很多時候,學生在某一方面的表現是超出教師的預期的,對於這樣的表現,教師應首先予以指出,通過清晰的描述讓學生明白到底哪方面做得好。繼而要解讀這樣的優秀做法在整個學習體系中的定位,讓優點能有機會發揚光大。
例如,在講單音時,教師會提及元音的長度在清輔音之前大幅度縮短的現象(pre-fortis clipping)。如果學生在練習時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就值得教師強調、強化!因為「音長」這個概念不僅僅在講單音時要用到,在後續學習重音、節奏和語調時,都處於核心地位。能夠把握音長,是個真正值得教師點評的亮點。
3
進步(或退化)
只要不是第一次點評,學生前後的表現就一定會有過程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論積極與否,都值得教師點評。
語音操練是極其耗時的,短時間內很難看到實質性的改變。這時候需要教師點評的就不僅僅是發音面貌,還有意識方面的提升。有了正確的學習意識,也就把握住了正確的努力方向,這一點尤為值得關注。
反之,如果學生對於課程主旨和思路把握不到位,甚至出現偏差,這就不是小毛病而是重大退步了,必須及時撥亂反正!
4
努力程度
學生或許已經理解了課程的主旨,抑或其發音有一定的基礎,說出來的音準並不差。這個時候,教師可以仔細體會其錄音時候的精神狀態和努力程度,給其鼓勁,同時指出其可以做得更好的方面。
例如,很多學生在練習說英語的時候過於放鬆,含胸駝背,所錄的音聽起來雖然音準還可以,但整體效果欠佳,有氣無力。這時候就有必要提醒學生語音作業提交時要拿出飽滿的精神狀態,該有的送氣、共鳴以及發音器官的動程等一定要做到位!
換言之,若學生即便音準欠佳,但每次提交錄音時都鄭重其事,珍惜每次練習的機會,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則很值得鼓勵與褒獎!
5
相關性
語音教師和學習者的一大區別是「知識體系」是否具備。教師的站位較高,能夠清晰地意識到某次作業錄音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定位。
所以教師在點評時一定要指明學員這次作業的表現究竟和所學內容以及學習目標之間有怎樣的相關性。
可以從三方面點評:
1) 與學習目標的相關性
重述、強調本次作業對應的學習目標;
2) 與語言的相關性
主要談學習者錄音中針對本次作業選取的語言操練內容的完成度。例如操練的是複合名詞的重音,則要再次強調重音的落點在前一個詞。
3) 與表意的相關性
語音學習,不論是音段音位(單音)還是超音段音位(語流),最為核心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要為了「表情達意」而學語音。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其發音是否真的做到了為表意而服務。例如在學習句子重音時,如果學生擺放錯了重音的位置,教師可以協助學生理解兩種讀法在語義上的差異,引導其步入正軌。
「評」的誤區有哪些?
1
「點評語言」不客觀具體
1) 「正確/不對」
僅僅說right or wrong是無濟於事的,必須說清楚為什麼對,為什麼不對。
2) 「英國人/美國人不會這麼說」
做老師的一定要儘量嚴謹。你怎麼能這麼肯定英美人不會這麼說?!這樣的評語其實很容易打消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實際上,學語音的目的並不是和英美人說得一模一樣,而是為了能把所學的英語用到口頭交際中去。與其拿英美人來當標準,不如從表意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這麼說不夠理想。
3) 「不夠自然」
什麼叫自然?雖然從直覺和聽感上講,語音確實有自然和不自然之分,但點評的時候這麼說,仍顯籠統,不夠客觀具體。對於這種情況,教師除了從語速、重音、弱讀、連讀等語流特徵方面予以提點,還應親身示範如何做才能顯得清順自然。
2
過度放大教師的作用
學習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學習者本人的努力才能帶來實質性的提高。
「三分講,七分練」,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重視並利用課外時間,養成每日練習口部操和語音的良好習慣。
「評」的模板是怎樣的?
1
課堂教學的語音反饋模板
請看下表,該表格的設計者為劍橋大學出版社的資深英語教學研究經理 Laura Patsko
該表格側重對語音教學課堂活動的整體關注,便於聽課教師或者授課教師本人對學習者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出預測,並記錄、呈現反饋意見。
舉個例子,學生在發「cello」這個單詞時,其反饋表有可能如下表——
註:這裡的A, E, I 分別代表 Accuracy, Effort, Improvement,其後的數字代表教師對學生發音的評級,5為最高。
2
錄音作業點評模板
參考上文第二點,從如下五個維度點評——
Problems/Difficulties
Highlights
Progress/Setback
Effort
Relev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