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話題不是個新話題,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長期課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兩大方面看,在數字產業化方面,基本與發達國家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出現了BAT等一批數字產業巨頭與獨角獸企業;而在產業數位化,也就是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方面,相比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和發展空間。
國家政策扶持 深度融合的機遇
實際上,今年的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疫情催生了「雲上」工作、生活,為各行業數位化轉型按下「快進鍵」。因為,經歷疫情,更多企業深刻地意識到,數位化創新是發展的保障,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
國家則適時提出了加快發展「新基建」,出臺鼓勵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等政策。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加快數位化發展」新要求。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可以說,發展數字經濟、推進產業數位化,有需求、有空間、有政策,大有可為,前景可期。
正是看到產業數位化的巨大發展潛力,BAT等從消費網際網路發展起來的網際網路巨頭,都開始加力布局產業網際網路,用數位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探尋新的增長空間。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個長期的過程,目前看,路徑還不夠清晰,也沒有固定模式,眾多參與者在探索前行。
線上線下結合 白馬促實體發展
推動數位技術融入實體經濟,很大的一個坎是如何讓萬物都「數位化」,而以社群、微信支付、小程序等工具為核心的微信生態,通過「掃一掃」、「搜一搜」等功能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應用,降低了數位化門檻。
在疫情高發、「宅家抗疫」的背景下,依靠在微信上拉起了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上百人規模的「團購群」,一筆筆確認街坊鄰居們的訂單,解決了附近居民最基本的吃飯問題。
通過微信社群營銷,減少了疫情期不能開店的損失;擁抱數位化、積極開展線上經營,在疫情打擊下找到了生意突破口。
同樣,為了助力小微商家快速走出困境、實現增收,白馬增強了店鋪的線上曝光、裂變引流和流量共享。打造集餐飲、商超、服裝、美業、教育、娛樂等為一體的新模式,助力實體商家為消費者謀福利,打通線上和實體之間的流量轉換,為百萬商家實現流量共享。
未來白馬晶選將繼續堅守使命,與白馬用戶攜手共贏,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