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鐵嶺普查水生生物發現東北七鰓鰻 比恐龍還早
,隸屬七鰓鰻科。 一支由13人組成的科考小組,完成了鐵嶺歷史上首次水生生物全面普查,發現兩種瀕危魚類。 這次發現的東北七鰓鰻是比恐龍還早的「活化石」。 首次發現東北七鰓鰻和九棘刺魚 昨日,鐵嶺市環科院科研室主任呂興娜介紹了事情經過。
-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罕見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喻菲)中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枚距今1億多年前的罕見七鰓鰻化石,其研究成果被刊登在22日出版的英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說,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的下白堊統的義縣組,屬於熱河生物群。
-
寶石商人理察的謎鑑定:寶石與人生,未經打磨,何以發光?
《寶石商人理察的謎鑑定》改編自十村七子同名小說,小說主人公理察是一位技術精湛的寶石鑑定商,長相俊美非凡且極具貴族氣質,讓人見之難忘,某次外出被醉鬼糾纏,這時,熱心少年中田正義挺身解圍,兩人由此相識並展開劇情。
-
科學家在南非發現有3.6億年歷史的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專電 南非金山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日前在南非發現了一塊有3.6億年歷史的七鰓鰻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類化石。 根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的研究報告,這塊化石是在南非東開普省格雷厄姆斯敦附近的沃特山巖石群發現的,它證實了現代七鰓鰻是意義不同尋常的活化石。
-
七鰓鰻三期生命史億年前已存在
原標題:七鰓鰻三期生命史億年前已存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北京時間10月1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披露中美科學家通過對七鰓鰻化石的研究,發現現代七鰓鰻獨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
科學家揭秘3億年前"塔利怪物":與七鰓鰻關係近
「塔利怪物」的化石自從1958年第一次被發現之後,一直令科學家困惑不解,因為他們無法確定這種動物更接近魷魚等軟體動物還是魚的近親。 科學家稱,「塔利怪物」與七鰓鰻(如圖)關係更近。不過,七鰓鰻並沒有上下頜,而是用長滿牙齒的圓形口盤咬住其他較大的魚類,以吸食血液為生。
-
七鰓鰻新屬種「浮出水面」(圖)
圖為在內蒙古發現的七鰓鰻的復原圖。 崔 寧提供 本報北京6月22日訊記者武衛政報導: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張江永研究員和美國堪薩斯大學苗德歲博士合作的七鰓鰻化石研究成果。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屬著名的「熱河生物群」。
-
海島紀元骸冰龍怎麼得 骸冰龍厲害嗎
那麼,骸冰龍怎麼獲取呢?骸冰龍厲不厲害呢?為了幫助大夥揭開上述疑問,以下我們帶來了最全面的講解,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或啟發。 一、寵物介紹 骸冰龍,遠古類型寵物,具有極高的培養和擁有潛力,可以為擁有者帶來大量的作戰屬性,增加作戰效率。那麼,骸冰龍怎麼樣呢?如下圖。
-
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
科學網—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史前生物「殭屍魚」七鰓鰻絕跡200年後重現英國(圖)
有「殭屍魚」之稱的七鰓鰻(lamprey),已在英國絕跡200年之久,沒想到近日卻被發現再次出現在英國當地的河道內,讓許多人感到相當不可思議,環保團體表示,當年因為英國工業發展蓬勃,加上興建水壩,導致河道汙染問題嚴重,才導致其絕跡。
-
消失200年七鰓鰻重現 正面太恐怖
生物的滅絕,雖然有一部分是因為自然因素,但是大部分的原因都歸咎於人類的大力開發以及破壞。而七鰓鰻就是受害者之一,它在上個世紀就因為英國大量開發工業破壞環境而銷聲匿跡了。但是,過了200年後的今天,它竟然再度現身了! 七鰓鰻,也稱殭屍魚,是個史前生物。
-
異形寄生惡魔(偽)| 雷氏叉牙七鰓鰻
圓口綱,除了七鰓鰻以外,圓口綱還有盲鰻。海七鰓鰻的嘴部 海七鰓鰻的嘴相當恐怖,是兇猛的寄生型魚類,雖然名為海七鰓鰻,但它們也可以在淡水和汽水中生活。七鰓鰻的幼體稱為沙隱蟲,在這一階段七鰓鰻是濾食的,靠過濾水中的浮遊生物,有機質碎屑等為食,而且幼體有潛入底砂的習慣,我這張照片拍完沒多久它就鑽沙了……而且根據研究,雷氏叉牙七鰓鰻幼體根據大小還會改變自己的棲息地,小於5釐米的幼體選擇棲息地的首要條件是底砂的粗細,他們喜歡細底砂,且偏愛淺水。大於5釐米的幼體對底砂就不那麼挑剔,會轉移到水比較深,底砂較厚的地方。
-
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對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4/10/17 信息來源: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本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最新研究成果《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根據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材料,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這意味著現代七鰓鰻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年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七鰓鰻和盲鰻哪一個與有頜類脊椎動物關係更近,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廣州餐館現殭屍魚 七鰓鰻的營養價值
儘管其身體部分已經被分解燉熟,但它似乎依然能動。當飢餓的食客用筷子小心翼翼揀起粉白色魚肉時,這條魚還不斷地抽搐,拍打它的魚鰭。 每當肉被夾走時,都能看到這條魚在抽搐和伸縮,好像在盤子邊緣處蠕動。而當食客繼續吃掉魚肉時,這條魚的灰色魚鰭似乎都在因痛苦而拍動。但即使這條魚在盤子中蠕動,食客似乎也沒有分散注意力,而是專心享受美食,包括魚身上的湯汁。
-
丹東市民散步時撿到帶吸盤怪魚七鰓鰻
近日,有市民在鴨綠江邊散步時發現了一條怪魚,當時這條魚被困在一個小水溝內。說起這條魚的長相還真是特別,整體外觀和泥鰍很像,但是在頭部下方左右各有7個孔,它的嘴是圓筒形狀,裡面長滿了鋒利的牙齒,並且頭部還帶有吸盤。 丹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人員辨認後說:「這條魚叫做七鰓鰻,幾年前在做鴨綠江漁業資源調查時發現過它,它一直都生活在鴨綠江裡,只是量並不是特別大。」
-
撐死了國王的吸血魚,來自三億六千萬年前的七鰓鰻
(Lampetra japonicum),它並不是鰻魚,屬於無頷總綱、圓口綱、七鰓鰻目、七鰓鰻科、七鰓鰻屬。成年七鰓鰻喜歡寄生在其它的魚身上,利用舌頭上的尖齒刮開皮肉,吮吸血液,吞噬肌肉。而只有七鰓鰻仍然保存著三億多年前的身體結構。
-
七鰓鰻的頭部,它的分布範圍,以及它們的繁衍習性
圓口綱動物分兩個目,其一為七鰓鰻目(Petromyzoniformes),約26種。分布於淡水或海洋,成體營半寄生生活。有口漏鬥和角質齒,鰓囊7對,內耳有兩個半規管,雌雄異體,發育有變態。如海七鰓鰻(Petromyzon marinus)產於大西洋中,有溯河產卵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