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我在所調查的40個村裡看到,文化大院大多『高牆大院,鐵將軍把門』。不少農村文化大院實際上流於形式。」回憶起2008年底在河南省嵩縣做的調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如是說。
「嵩縣文化大院的問題,在全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他農村的文化大院、或者文化基礎設施,也暴露出類似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文化大院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為此,記者採訪了三地農村的村委會主任、村民,以及專家,「冷」思考文化大院的發展。
【現狀】
部分農村存在文化建設「真空」
由於地域差異、發展不均,鄉村文化之路走得並不平坦。
浙江溫州市蘆浦村,至今沒有文化大院。村委會主任楊平貴表示,當地沒有文化大院的說法,一般都稱作文化站。「不過,12月份有了新動向。鎮上在6個村試點,將村裡的老人會改造成文化站。每個村補貼2萬元。」對於補助額度,楊平貴認為比較有限:「文化建設是個無底洞,要辦好的話,2萬元肯定不夠。無非也就是買些書,弄些體育設備。」
有人建議村裡集資建設文化站,楊平貴表示村集體缺少經費,「上面有政策、有支持,活動才辦得起來。全得看上面的安排。」
就溫州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文化站入村的進度顯得比較滯後。有學者表示,這種困局的產生,上級政府和鄉村都負有一定責任:各級政府生產經營性傾向比較嚴重,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有所減少或相對減少;而農村長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形成了農村文化建設上的部分「真空」。
相較於錢袋不殷實的蘆浦村,山西運城市留駕莊村則「豪擲」200多萬元,將當地一幢教學樓改造為文體大院:羽毛球館、籃球館、老年活動室、圖書館,一應俱全。「區裡沒有財政支持,不過給了一些書。錢都是村裡自己出的。」村委會主任史中民坦陳,獲得了政府徵地費用後,「七八成都投到文體大院裡去了。」
留駕莊村「文化先行」的思路讓很多人頗感意外,不過,在史中民看來,這是水到渠成之事:「修大路、蓋大樓的事都由區裡規劃,不用我們操心。政府給了錢,農民又沒事幹,不搞精神文明搞啥?」
儘管投入數百萬元,但史中民並未給出一個明晰、可操作的文化大院長期規劃。對此,鄭風田表示,文化大院的後續規劃和發展才是問題關鍵,「如果後期資金投入不到位,文化大院實際上是一個空殼」。因此,「空殼化」依然可能是留駕莊村需要面對的嚴峻議題。
【難點】
文化建設無法帶給農民切身利益
說起村裡有什麼文化活動,楊平貴的回答頗為簡短:「撲克、麻將。」當記者希望聽到第三樣時,他尷尬地笑稱:「真的沒有了。」而在留駕莊村,因為有文體大院,「村民還會去打球鍛鍊。文體大院裡建有小遊園,婦女們也會抱著孩子在裡面轉轉。」史中民說道。
針對農村文化活動單薄的現狀,山東兗州市宋村村民易玉寬表示:「農村缺少文化設施,農民難以享受各式各樣的文化服務。加上收入偏低,文化消費後勁不足,導致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抬頭。」
除了客觀條件的束縛,有學者指出,因為看不到文化建設帶來的切身利益,不少農民積極性不高、缺乏熱情,「給不良文化的發展留下了縫隙」。即使建有文化大院,一時間也難以扭轉農村文化單薄的現狀。
更值得注意的,是農村青少年上網成癮的問題。在蘆浦村,網絡的普及率很高,據楊平貴介紹,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腦,「孩子上網的很多,大多數都在打遊戲,顧不上學習」。史中民有著同樣的顧慮:「村裡有三四家網吧,經營很不規範,經常讓未成年人自由進出,對他們的身心健康肯定有影響。」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海量的信息,同時也產生了青少年網癮問題,在農村的「文化白紙」亟待上色時,影響了農村的文化建設。對此,有學者認為,在農村地區,許多父母的網際網路知識不如子女,因而對於子女的上網活動難以有效監控。「可以藉助文化大院開辦農村網絡學習班,通過學習和培訓提升農村家長的網絡素養,進而有效指導和幫助孩子合理上網。文化大院的功能內涵,應當更加豐富。」
【破題】
「文化富民」,才能可持續發展
要讓文化大院真正解決農村文化建設的難點,鄭風田認為要從三個方面做文章。
「首先,農民光有『院子』不行,還要有『戲子』。」鄭風田表示,以往政府對於文化大院的投入只重視一次性基礎建設,忽視平時的日常維護。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文化能人的培訓和對鄉村劇團的補貼力度。
「其次,『倉廩實』才能『知禮節』。」鄭風田認為,不能僅就文化談文化,經濟上的脫貧才是解決文化問題的根本,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將文化活動和增收創收結合起來,做到「文化富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最後,『自上而下』的文化大院建設,必須要以『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機制為基礎。」在鄭風田看來,文化基礎設施的供給不能代替需求,應該讓農民自己對「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基礎設施」進行選擇,然後財政直接予以補貼。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光認為,文化大院不能淪為政績工程,應當「嵌入到農村傳統的文化生活之中」,不要搞一些脫離農民日常生活的活動;要注重長期性、普惠性效果,「不要搞成宣傳式、精品式的活動」。
對於文化建設,農民的意見很樸素,卻很實際。
易玉寬認為,文化大院應該成為農業科技的傳播中心。農民最需要農業科技,應該借文化大院推廣各類農業科學知識。同時,多邀請科技人員下到田間,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另外,還應該在文化大院多舉辦一些演出、圖書展銷、電影放映等。
楊平貴則將青壯勞動力的流失視為農村文化發展的「大敵」:「搞文化最終還是要靠人。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離開了村子,文化建設沒了主力軍。」他認為,應該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讓更多的年輕人留下來。
王春光認為,還應當細分農民的需求:「老人可能更喜歡傳統的地方文化項目,而目前農村兒童的文化需求往往是被忽視的。」政府應該針對這種狀況,為農村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富有針對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