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歷史回顧

2021-02-25 醫學的歷史與文化

      1926年 這一次,諾貝爾醫學獎的評選結果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錯誤。丹麥生物學家約翰內斯·菲比厄獲得諾貝爾獎。他發現一種網形的寄生蟲可以讓鼠類患上胃癌。但很快,其他的科學家就發現他實驗用的小自鼠之所以患上癌症,其實是由於缺乏維生素。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一直到40多年以後,才敢重新頒獎給癌症研究領域的科學家。

      1948年保羅·赫爾曼·穆勒憑藉二氯二苯氯乙的發明獲得了諾見爾獎,這種物質在中國被稱為滴滴銻,是一種強效農藥。這種殺蟲還可以消滅傳播傷寒和瘧疾的各種昆蟲,從而可以挽故數以直萬計的生命。但今天,不知道是不是一種誤解,提起滴滴涕,人首先想到的是它殺死了無數的鳥類、魚類以及其他野生動物。

      當諾因知生理學和醫學獎頒發給埃加斯莫尼斯時,並沒有多少人提出異議。這位葡萄牙的種經醫學家一直軟力於推廣前額腦葉切除術,也就是後來人們說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奧尼斯無意中讀到一測消息:黑猩猩前額腦葉摘除後,煩躁不安的情絡減少了,由此他聯想到給慢性神經病人做相似的手術,病人就可以減少痛苦。1935年,莫尼斯開始將落個想法付諸實踐。但在病人的頭蓋骨上開個洞,將前額的兩根腦神經接通,結果不僅使病人安靜下來、而且減少了很多人的神經官能症,但很遺憾的是這種手術被濫用在精神失常的病人身上。手術可以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害,使患者的人格和社會行為發生改變,給他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身心傷害。

      1962年有些時候對諾貝獎的質疑是由於公眾對這個獎限的評選規則不熟悉。很多人都認為,既然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莫裡斯•威爾金斯獲得了諾貝爾獎,那麼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也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嘉許。因為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人們第一次清晰地拍攝到了DNA的x光照片。她的同事沃森和克裡克正是根據這些圖片才發現了 DNA的雙螺旋結構。但遺憾的是富蘭克林在頒獎四年前就已經去世了,諾貝爾獎的規則之一就是絕對不會頒發給已經不在人世的科學家。

      1901 年~2003年還有許多時候,那些偉大的發現被無法理解地忽視了。許多人認為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大的不公發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評審委員執居然沒有嘉獎奧斯瓦爾德·埃弗裡對現代科學的卓整貢獻。他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是記錄和傳遞生物遺傳特徵的化學物質。1944年、他發表本關於細菌研究的論文,介絡了這項偉大的發現。從1945年起,每一年他都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直到10年後他離開人世、但由於當時很多科學家不認同他的研突成果,所以至死他都沒有獲獎。

相關焦點

  • 1901-2019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總結
    ,他們是我們時代的醫學高峰的攀登者,醫學高峰的領跑者,醫學歷史的見證者,醫學的桂冠,醫學時代楷模。 我們大家看到了中國的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從無到零的突破,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
  • 百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20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 Michael Houghton 和 Charles M. Rice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 該獎項為何不單獨設立?
    (原標題: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回顧百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你將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 盤點10年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性科學家,也讓這一獎項更為中國人所熟知。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所獲成果,長期以來為人類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現整理近1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如下: 2015年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同時,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發現對一種由蛔蟲寄生病引發的感染採取了新的療法」同獲該獎。
  •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檔案:近10年誰曾載譽而歸?
    中新網10月1日電 北京時間10月1日17時30分,美國免疫學家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Tasuku Honjo因發現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榮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作為與人類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獎項,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在頒發的逾一個世紀中,見證了生物和醫學領域的發展。
  • 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時間:2018-10-02 07:44   來源:文匯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剛剛在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揭曉。
  • 趣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勞斯因提出病毒致癌學說,開創癌症起因研究的新紀元而獲得196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時,他已經87歲。  回顧諾貝爾獎的歷史,可以發現,科學獎項經常頒發給垂垂老者,而不是正值創造力巔峰的中青年。保證獲獎成就經得起時間考驗,這是諾貝爾獎的頒獎原則。
  • 「諾貝爾醫學獎」有授予過臨床醫生嗎?
    「諾貝爾醫學獎」的全稱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英文名「Nobel 不過諾貝爾也不是基礎醫學或生物生理學者的專屬,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得獎的歷史: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
  •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即將公布,近10年誰曾載譽而歸?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徐婷婷、王永文)202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將在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被宣布。作為與人類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獎項,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在頒發的逾一個世紀中,見證了生理學和醫學領域的發展。
  •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獲獎
    於是Yervoy(Ipilimumab)在Allison博士的實驗室誕生了,至此,這也是第一個免疫治療藥物,繼化療之後腫瘤治療歷史上的最重要突破,James Allison博士也被稱為CTLA-4抗體Yervoy之父。
  • [視頻]200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今天下午北京時間五點半,首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摘取本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的是兩位美國科學家與一位英國科學家,他們獲獎是因為「在涉及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這些發現導致了一種通常被人們稱為「基因打靶」的強大技術。  那麼,什麼是「基因打靶」?這三位科學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將助力抗擊癌症等疾病
    新京報訊(記者 謝蓮)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新聞—科學網
    有人逝去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人因這一發現獲獎
    回顧百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你將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如何產生?「刪除測試」 成評選標準每年諾貝爾獎公布前夕,許多機構及個人都會參與到對獲獎者的競猜當中。「正如諾貝爾在遺囑中明確稱,這一榮譽應授予當年最重大的發現」,吉拉斯說,這一標準常常會在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評選中得以應用,其他學科則較少發生。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成就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截圖  【「數」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0次,累計219人獲獎。  該獎項的得主中,12人為女性。其中,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於2015年獲獎。  最年輕的得主是加拿大醫生弗雷德·班廷,他因發現胰島素於1923年獲獎,當時才32歲。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11:30,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哈維·阿爾特 (Harvey J.十年回顧2010~2019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
  • 重磅:202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出爐—附120年來醫學獎統計
    對於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最先出爐的是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在2020年10月5日的17:30,終於被宣布。今年的生理醫學獎頒給了「病毒學」領域,分別授予3位學者,以表彰他們在"C肝病毒的發現"的突出性貢獻。另外,我們統計了120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平均年齡58 有人陪跑32次
    諾貝爾獎的獎金來自諾貝爾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資收益。隨著諾貝爾基金的收益變化,諾貝爾獎的獎金有所浮動。2001年至2011年的單項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2012年至2016年因基金收益下降,獎金下調為800萬瑞典克朗。2017年,基金財務狀況好轉,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其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於10月7日公布。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以來的一些歷史數據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以來的一些歷史數據 澎湃新聞 2020-10-0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