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Science發文:乙烯乙炔分離技術獲重大進展

2020-11-27 求是新聞網

(此視頻只是簡單演示分離機理,事實上一個晶胞吸附4個乙炔分子。)
    

圖1:雜化多孔材料分離乙炔乙烯示意圖及實驗穿透曲線


    美國當地時間5月19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生物工程學院邢華斌實驗室與國際合作者的研究進展:採用雜化多孔材料分離乙炔和乙烯,可兼具高分離選擇性與高吸附容量。這一研究被認為是氣體吸附分離技術領域的一大突破,為相關氣體分離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關論文 Pore chemistry and size control in hybrid porous materials for acetylene capture from ethylene(雜化多孔材料孔化學和尺寸控制實現乙炔乙烯分離)中,浙江大學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邢華斌教授、利莫瑞克大學MichaelJ.Zaworotko教授、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陳邦林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浙大化工學院博士生崔希利和利莫瑞克大學陳凱傑為共同第一作者。
    
    
近年來,隨著天然氣、頁巖氣和乙烯等氣體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研發高效節能的氣體分離技術就越迫切。但是,氣體分離過程中普遍存在選擇性和容量難以兼具的現象(trade-off效應)。選擇性好的材料,往往吸附的容量不高;吸附容量高的,又在選擇性上差強人意。邢華斌說:「這就像一個蹺蹺板,一頭沉下去,另一頭就得翹起來。」
    
    
邢華斌教授與合作者選取化學工業重要氣體—乙烯和乙炔作為分離對象,他們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生產的技術水平、產量和規模標誌著一個國家石油化工業的發展水平,乙炔則被譽為「有機化工之母」。在聚合級乙烯和乙炔的生產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是乙炔和乙烯的分離。課題組首次提出了離子雜化多孔材料吸附分離乙炔和乙烯的方法。
    
    
該材料擁有三維網格結構,網格上嵌有的無機陰離子通過氫鍵作用可專一性的識別乙炔分子,獲得迄今為止最佳的乙炔乙烯分離選擇性(39.7-44.8)。與此同時,調控陰離子的空間幾何分布和孔徑大小,促使被吸附的乙炔分子之間或乙炔-多孔材料之間形成協同作用,獲得極高的乙炔吸附容量(0.025bar時達2.1mmol/g)。從而解決了傳統氣體吸附過程選擇性和容量難以兼具的巨大挑戰。與美國NIST的周偉研究員合作,採用中子衍射驗證了雜化多孔材料吸附乙炔的結構和機理。「我們使用的材料不但『專一』,而且『胃口』很大。」邢華斌教授說,「令人感興趣的是,我們第一次發現每四個乙炔分子可以手拉手,形成團簇,這樣材料的『胃口』就更大了。」
    
    
針對乙烯中痕量乙炔脫除這一工業重要過程,文章所報導的雜化多孔材料的動態吸附容量是目前已知最佳吸附劑的5.7倍,且吸附穿透曲線十分陡峭,表明該材料具有優秀的擴散傳遞性能,這對未來的工業應用十分關鍵。文章第一作者崔希利博士向記者展示了實驗室中應用該材料分離乙烯和乙炔的過程:將雜化多孔材料裝填入吸附柱中,混合氣體以一定流速通入吸附柱,乙炔被完全吸附,得到高純度乙烯。
    
    
該研究成果不僅為乙烯和乙炔的高效分離與過程的節能降耗提供解決方法,而且也為其它重要氣體的分離提供了新的思路。Science雜誌的三位審稿專家對這篇文章均給予很高評價。認為文章報導的吸附分離性能非常令人驚訝,在乙炔分離領域設立了新的標杆。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優秀青年人才計劃的資助。浙江大學楊啟煒副研究員、鮑宗必副教授和任其龍教授是論文的作者之一。
    
    
邢華斌教授在離子材料分離乙炔乙烯領域進行了長期研究,採用分子模擬揭示了乙炔和乙烯選擇性分離中的氫鍵識別機理及陰離子的關鍵作用(J. Phys. Chem. B, 2012, 116, 3944、Ind. Eng. Chem. Res, 2013,52, 9308)。在吸收分離方向,設計離子液體獲得了文獻報導最高的乙炔吸收容量(AIChE J. 2015, 61, 2016)。
    

    (夏平 周煒)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華東理工大學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獲新進展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教授段學志、博士曹約強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
  • 【創新前沿】《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乙炔選擇性加氫...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我校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段學志教授、曹約強博士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 不飽和金屬位點和電負性位點協同機理實現乙烯中痕量乙炔高效捕獲
    研究背景乙烯作為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產品及合成多類高品質聚合物的基本原料,其生產技術水平與規模標誌著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的發展水平。而乙炔被譽為「有機化工之母」,作為另一種重要化工原料往往不可避免地少量存在於乙烯氣體中,因此乙炔/乙烯的高效分離對聚合級乙烯及乙炔的生產至關重要,但目前主要通過步驟繁瑣、能耗較高的選擇加氫和低溫精餾工藝實現,亟需發展綠色可持續分離工藝。吸附分離作為一種具有前景的高效節能分離技術,被廣泛用於低碳烴分離純化。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科學網—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王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
  • 2019頂級學術期刊CNS發文盤點!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9年已經進入尾聲回望2019這一年想必讓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必定有浙大在高水平基礎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有人說2019是浙大科研開掛的一年究竟有多強?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今年浙大在頂級學術期刊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上的發文情況吧~2019浙大CNS發文一覽截至目前,2019年浙江大學在CNS三大刊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文章9篇,比2018年多5篇,約為近五年年均發文數的3倍;非第一單位但有共同通訊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發文5篇;此外
  • 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概念圖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
  • 中國工程院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公布,5位浙大教授上榜
    在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中,浙大教授佔據5個名額。以下是入選的浙大教授名單:童水光 浙大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候選人之一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他主要從事重大機械裝備的結構強度與輕量化設計技術、數位化設計及仿真技術、鍋爐熱力學分析與仿真系統、逆向工程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他出版了《化工裝備CAD》教材和《逆向工程技術》著作各一本,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單篇引用次數高達1265,獲授權國家專利86項。
  • 科學網—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概念圖 本報訊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
  • 天津大學膜分離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助力破解「溫室效應」
    天津大學大氣環境與生物能源團隊針對「膜分離法捕集二氧化碳」日前取得重大進展,成功研發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該技術製備的膜材料具備優異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關成果已作為國際權威期刊《溫室氣體:科學與技術》封面文章發表。
  • 新型二甲苯異構體分離吸附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大學的崔希利研究員及合作者在混合二甲苯異構體高效分離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通過製備具有客體響應性的吸附劑通過形狀識別機理可以高效識別二甲苯異構體。隨著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飛速發展,二甲苯的需求量不對增加。
  • Nature&Science盤點:十月材料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迄今為止,用於表徵軟物質的詳細局部結構,特別是用於量化多尺度可重構性影響的高保真實驗技術非常有限。美國萊斯大學的Edwin L. Thomas教授和麻省大學Gregory M. Grason教授通過應用切片和顯微鏡技術在較大的標本體積上重建溶液澆鑄的嵌段共聚物雙螺線管的微米級域形態,可以清楚地表徵其超單位和亞單位細胞的形態。
  • 中國石化川維30萬噸醋酸乙烯項目開工
    2008年12月29日,四川維尼綸廠30萬噸/年醋酸乙烯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重慶(長壽)化工園區舉行,這標誌著中國石化川氣東送工程天然氣利用重點項目全面進入開工建設階段。  四川維尼綸廠30萬噸/年醋酸乙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於2008年1月18日獲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正式批覆。
  • 南昌大學「JACS」優化兼具柔性-剛性MOFs用於高效去除乙炔
    近日,南昌大學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王珺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優化兼具柔性-剛性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孔結構並用於高效乙炔去除》(Optimizing Pore Space for Flexible-Robust Metal-Organic Framework to Boost Acetylene Removal
  • 《Science》子刊:選擇性乙烯齊聚機理研究獲重大突破!
    選擇性齊聚機理研究是硬傷乙烯選擇性齊聚機理非常複雜,研究者根據聚合動力學以及氘同位素標記技術推測了一個金屬環化三聚體機理:(i)兩個乙烯分子的η2配位;(ii)氧化偶聯生成金屬環戊烷;(iii)插入另一個乙烯分子形成更大的金屬環;(iv)H-位移或β-氫化物消除以及還原消除,生成LAOs,如圖1所示。圖1. 假設的乙烯選擇性齊聚機理。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使用黑磷作為模型系統,插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產生單分子磷分子超晶格,其中層間距離是黑磷中的兩倍以上,有效地分離了磷雜環單分子層。   文獻連結:A nonconjugated radical polymer glass with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cience,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o7287)   材料牛資訊詳戳:今日Science:導電聚合物的重大進展
  • 《Science》:木質纖維素高效降解、利用獲進展!張濤院士點評
    為了解決木質纖維素原料利用低和能耗低等問題,比利時魯汶大學Sels課題組近日在Science發表最新研究進展,文章提供了一種木質纖維素高效的化學催化煉製工藝,通過結合催化還原分離木質纖維素
  • 【裕隆氣體】製備乙炔的方法
    實驗室中常用電石跟水反應製取乙炔。與水的反應是相當激烈的,可用分液漏鬥控制加水量以調節出氣速度。也可以用飽和食鹽水。          實驗室制乙炔示意圖原理:電石發生水解反應,生成乙炔。裝置:燒瓶和分液漏鬥(不能使用啟普發生器)。燒瓶口要放棉花,以防止泡沫溢出。試劑:電石(CaC₂)和水。
  • 這位85後教授真牛,在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論文,西工大第4篇!
    此項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三種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協同吸附,實現了在四組份混合氣體條件下,一步分離製備高純度乙烯。這項研究成果將為複雜工業分離體系下綠色低能耗工藝的研發提供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相關論文說明如下:「一步到位」提純乙烯乙烯的高純製備在初級化工原料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的乙烯分離方法步驟繁瑣、能耗較高。
  • 長慶乙烷制乙烯項目80萬噸/年乙烯裝置機械中交
    近日,由寰球六建公司承建的蘭州石化長慶乙烷制乙烯項目80萬噸/年乙烯裝置完成三機組、主要工藝管道及裂解爐主體等施工節點,高標準實現機械完工,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