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gin' In The Carts:經典之外的日本電子遊戲音樂

2021-01-08 觸樂

本文由GhettoStudio街作授權觸樂網轉載,點擊可至原文連結。

2017 年 11 月 17 日,英國低音舞曲廠牌 Hyperdub 發行了名為《Diggin' In The Carts:A Collection of Pioneering Japanese Video Game Music》的合輯。此合輯基於由紅牛音樂學院導演 Nick Dwyer 和 Hyperdub 廠牌主理人 Kode9 共同出品的同名紀錄片「Diggin' In The Carts」,旨在向早期電子遊戲音樂中造成影響力的探索先驅致敬。

Diggin' In The Carts

「Diggin' In The Carts」紀錄片共 6 集,記錄了遊戲音樂歷經南夢宮(Namco)街機時代,到任天堂(Nintendo)8 位機、世嘉(SEGA)16 位機,再到貼近真實音樂的變遷過程。二十餘年中,遊戲硬體隨著技術的更新而升級換代,遊戲音樂的創作手段和理念也隨之更迭,諸多遊戲音樂創作者在近乎嚴苛的條件限制下,打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優秀遊戲音樂。紀錄片不但記錄了這些音樂人的創作經歷,也邀請到了 Flying Lotus、Thundercat、Ladyhawke 等在各領域內具備發言權的音樂人對各時期的遊戲音樂進行評論。從他們的童年經歷和懷舊情緒中,我們也能體會到這些古老音樂所具備的文化意義。

幾位音樂人

作為紀錄片的原聲,《Diggin' In The Carts》共收錄了 34 首原聲曲目,來自一系列並不為人所熟知的遊戲。部分遊戲原聲聽起來較為抽象晦澀,但考慮到早期硬體的條件限制,抽離遊戲來看,這些音樂可謂極富前瞻性的大膽嘗試之作,也能幫助當下的音樂人突破創作瓶頸。

專輯封面圖由曾監製《黑客帝國動畫版》(The Animatrix)的日本藝術家森本晃司(Koji Morimoto)繪製

紀錄片的內容遵循時間歷程,本文將介紹部分相關遊戲作品及其對應音樂人,作為紀錄片和原聲專輯的內容補充。

主機

任天堂發售於 1983 年的遊戲主機 FC(Family Computer,美版主機簡稱 NES),在音頻體系上具備五個聲音通道:其中 3 個模擬聲道用於演奏樂音, 1 個雜音聲道用於表現槍聲、爆炸等特殊聲效,以及 1 個採樣回放通道用於發出重複音。在 FC 時代,遊戲音樂已具備了基本的樂曲結構,較早期的單調配樂已大有提升;而發源自 FC 平臺的遊戲音樂,也成為了 8-bit 時代的明確標誌。

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g0633whnzqe&tiny=0&auto=0

紀錄片中出現的採樣了《吃豆人》的 Footwork 音樂,建議 wifi 環境下觀看

1988 年,世嘉推出了家用遊戲機 Mega Drive(美版名為 Genesis)。Mega Drive 的誕生為 16-bit 遊戲的美學理念和呈現形式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在音樂體系上,Mega Drive 配備了來自山葉的 FM 聲音晶片,使得調節各聲音的音調成為可能。這些晶片使得遊戲音樂較 8-bit 時期更為柔和,被視為遊戲音樂在 16-bit 時代的一大進步。古代祐三(Yuzo Koshiro)和梅本竜(Ryu Umemoto)是 16-bit 時代將 FM 晶片玩轉出色的遊戲音樂創作人,後文將展開介紹。

1990 年,任天堂推出了 FC 後的第二款家用遊戲機 SFC(美版稱 SNES)在聲音處理上,SFC 允許最多同時 8 個聲音通道同時播放聲音採樣,且每個聲音通道都有單獨的左右聲道及頻率調節。這般配置在當時算是奢華,任天堂憑藉自己牢靠的遊戲開發水平,創作出了屬於一個時代最偉大的遊戲配樂。

科樂美矩形波俱樂部

科樂美矩形波俱樂部(Konami Kukeiha Club)是科樂美(Konami)公司的音效團隊,「Kukeiha」即是「矩形波」的意思,指代晶片音樂中使用的矩形波形。

科樂美公司的經典Logo

早期,KKC 幾乎包攬了科樂美所有的遊戲音樂創作,後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KKC 逐漸成為了在 Konami 工作過的遊戲音樂人的統稱,其成員數目已超過 90 人,包括山岡晃(Akira Yamaoka)、山根美智留(Michiru Yamane)、福井健一郎(Kenichiro Fukui)等遊戲音樂業內知名的藝人。因此,提及 KKC 所創作的音樂,基本可以與科樂美公司出品畫上等號。科樂美早期的經典遊戲諸如《魂鬥羅》、《沙羅曼蛇》、《赤色要塞》等,遊戲原聲皆來自 KKC。

紀錄片中提到了很多 16-bit 時期的優秀遊戲,但沒有提及科樂美發行於 Mega Drive 平臺上的《魂鬥羅:鐵血兵團》(Contra:Hard Corps)。實際上《魂鬥羅:鐵血兵團》以山根美智留為主打的 KKC 音樂陣容可謂豪華,「R.A.V.E」、「Contra Overdrive」等熱血曲目也是 Techno、Electro 舞曲在 16-bit 主機中的另類詮釋。至於科樂美旗下更為經典的《寂靜嶺》、《惡魔城》等遊戲音樂作品實在過於知名,本文不再贅述。

《魂鬥羅:鐵血兵團》

《Diggin' In The Carts》收錄的來自科樂美矩形波俱樂部的遊戲音樂包括橫版射擊遊戲《宇宙巡航艦》(Cosmic Wars / Nemesis)系列、任天堂 Game Boy 平臺競速遊戲《越野摩託》(Motocross Maniacs)、漫改 RPG 遊戲《魍魎戰紀摩陀羅》(Moryou Senki MADARA)、ARPG 遊戲《Esper Dream》、反俄羅斯方塊式射擊遊戲《Quarth》。這其中以來自《宇宙巡航艦》的曲目「A Planet Of Plants」最為高燃爽快,而《魍魎戰紀摩陀羅》的「Road To Agartha」則更富踏上徵程前的蒼茫未知感。

齋藤學

1981 年,日本電器公司(NEC)發售了家用電腦 PC-8801,在當時非常暢銷,也吸引了世嘉、Falcom、萬代等諸多公司在其平臺上開發獨佔軟體。此期間誕生了許多經典遊戲的首作,如《伊蘇》、《RPG 製作大師》等,任天堂也將《大金剛 3》、《敲冰塊》等遊戲授權移植至 PC-8800 系列。不過後來任天堂的 FC 面世後,PC-8801 很快從市場中銷聲匿跡了,其後直至 1989 年的多款 PC-8800 系列主機同樣表現一般。與 PC-8800 一同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還有此平臺上的一些遊戲,以及對應了一整個 PC 時代的諸多遊戲音樂。

90 年代曾就任於 System Sacom 的齋藤學(Manabu Saito)即是一位在 PC-88 系列主機上創作遊戲原聲的音樂人。雖然其配樂的遊戲作品如《Euphony》、《Valna》等大都沒什麼名氣,但就其音樂作品而言,其出色的旋律感和溫柔宜聽的音色,在聲波鋒利的晶片音樂時代都實屬難得。1992 年,齋藤學因腎衰竭而去世,終年 22 歲,令人扼腕。

齋藤學

《Diggin' In The Carts》收錄了齋藤學為 PC-88 遊戲《Chatty》創作的原聲曲目「Telepathy」(實際名為「Detective」),也是這張合輯中最為舒適,溫柔的曲目之一。合成器音樂怪才 Legowelt 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採樣這首曲目。

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q0633slbnbs&tiny=0&auto=0

齋藤學 - Telepathy,建議在 wifi 環境下觀看

古代祐三

曾就職於 Falcom 的古代祐三(Yuzo Koshiro)是一位將 FM 聲音晶片玩轉於手的遊戲音樂天才。作為一位高水平的程式設計師,古代祐三的編程技法足以從最基本的程序中打造令人難以置信的聲音,並通過激發聽者想像的方式達到樂器聲音的復現;同時,古代祐三也會將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融入遊戲音樂的創作中,達成意想不到的融合效果。這些品質,都在《怒之鐵拳》(Street of Rage)系列中彰顯的淋漓盡致。

《怒之鐵拳》

《怒之鐵拳》是 SEGA 在 90 年代初發行的橫版捲軸打鬥遊戲三部曲。當製作《怒之鐵拳3》時,古代祐三甚至開發了一套「自動合成」系統,通過自動的隨機序列來產生實驗性的聲音,以適應 Jungle 等高速的音樂曲風。雖這些實驗性的聲音在當時並不為大多玩家所接受,但這套編曲技術足以令人驚嘆;而古代祐三利用 FM 聲音晶片,再現了電子舞曲標誌性的 Roland TR-808、TR-909 和 TB-303 音色,打造出了味道純正的 Detroit Techno、Hardcore 式原聲音樂。「Go Straight」這樣的 Detroit Techno 式曲目簡直是 Derrick May 附體,很難相信是由來自日本的音樂製作人一手打造而成。

《Diggin' In The Carts》收錄的古代祐三的遊戲音樂作品為任天堂平臺上的橫向捲軸射擊遊戲《雷莎出擊》(ActRaiser)。在 Hyperdub 的合輯之外,古代祐三對《太空哈利》(Space Harrier)、《超級忍》(Shinobi)系列、《莎木》(Shenmue)等遊戲打造的原聲音樂同樣可圈可點。

齊藤博人

齊藤博人(Hiroto Saito)是一位來自東京的遊戲音樂人,曾就任於軟體公司工畫堂工作室,自 1988 年離職後即是自由音樂人身份。曾參與的配樂包括工畫堂旗下知名的《水之魔石》、《指極星》等,以及萬代南夢宮開發的《超七龍珠 Z》等遊戲作品。

《Diggin' In The Carts》收錄了 3 首齊藤博人的單曲,分別來自 PC Engine 平臺的《時空巡航 II》(Time Cruise II)和《金屬斯託克》(Metal Stoker)兩款遊戲。這兩部遊戲都來自 Face,即日本一個不怎麼知名的遊戲開發商。

《時空巡航 II》是一部地圖巨大的彈珠遊戲。從高空高爾夫到多向迷宮,花樣多變的玩法令彈珠遊戲在 PC-Engine 平臺上有了更多發展空間。由齊藤博人創作的背景音樂「Main Stage BGM 1」編排上可謂複雜充實,在其高速的節奏下,簡單的彈珠操作也令人愛不釋手。

《時空巡航 II》

儘管 PC Engine 平臺上大部分射擊類遊戲都表現平庸,但鮮豔色彩和高節奏關卡使得《金屬斯託克》從諸多射擊遊戲中脫穎而出。雖然自動瞄準系統上手有點彆扭,但適應之後還算是一款非常具有可玩性的遊戲。「Site 3-1 Torrid City」一曲的旋律令人熱血澎湃,仿佛正身處於槍林彈雨的熱帶高空戰地中。

《金屬斯託克》

吉田博昭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初曾是日本電子遊戲公司 Data East 的全盛時期。Data East 也稱 DECO,其開發的遊戲大多腦迴路迥異,畫風放飛自我,甚至在日本形成了獨有的「DECO Game」(デコゲー)遊戲風格。

騎滑板掉了腦袋的聖誕老人和被揍成碎雞的肯德基爺爺,可以說是非常 Badass 了

不只是遊戲,Data East 公司本身業務同樣不著調,做彈珠機還算行業內跨界,但 Data East還涉及衛星電話製造、松茸種植栽培、防毒面具生產等業務,就實在讓人費解了。泡沫經濟崩潰的 1990 年後,Data East 開始被眾多新世代遊戲廠商所超越,此時負債纍纍的 Data East 開始靠新項目的事業研究來重振雄風——研究負離子設備的生產。歷經多年的研究,到了 2003 年,Data East 終於把自己折騰破產了。好在,Data East 的遊戲大多由 G-Mode 所收購併移植至手機,使得這些古老的街機遊戲在 21 世紀還能繼續為玩家們造成精神汙染。

近期 Data East 的遊戲甚至都移植到了 Switch 平臺上,希望廣大任天堂持有者們見到這個公司的遊戲時都能保護好自己的主機

1992 年由 Data East 發售的街機射擊遊戲《魔龍》(Dragon Gun),即是能表現 Data East 遊戲大觀的作品。這部光槍射擊遊戲中,敵人大多是參考了《毀滅公爵》(Doom)的設定,從殭屍到飛行大蟲都長得一個比一個混蛋,而且每個 Boss 露臉之後都要先罵你幾句再開始戰鬥。

《魔龍》

吉田博昭(Hiroaki Yoshida)是 Data East 的作曲家和音效設計師,這部《魔龍》的音樂同樣來自他手。《Diggin' In The Carts》收錄了一首《魔龍》的曲目「Kyoushin [Lunatic Forest]」,在這首曲目中,能聽出 4/4 拍節奏中明顯的 Industrial - Rock 影響,結合這一飛行關卡中的雲層、樹木和被打得稀巴爛的噁心敵人,簡直令人勁爽無比。

細井聰司

《麻雀·鬥牌傳》(The Mahjong Touhaiden)是日本 Capcom 公司於 1995 年發行於 SFC 的一款麻將遊戲。和大部分麻將遊戲類似,《麻雀·鬥牌傳》的玩法就是逐一擊敗對手,獲得「雀王」稱號。但就是這部看似沒有任何亮點的麻將遊戲,其原聲配樂成為了《Diggin' In The Carts》中最引人注目的單曲。

《麻雀·鬥牌傳》

但凡是對 Steve Reich、Philip Glass 等 Minimal 音樂有所了解的樂迷,聽到《Diggin' In The Carts》所收錄的單曲「Mister Diviner」時,都會感嘆這簡直就是 16-bit 年代的 Steve Reich;這種精簡而層疊的短小旋律,簡直如 ASMR 的腦電波般美妙。實際上,為這部遊戲作曲的細井聰司(Soshi Hosoi)確實是在早期深受 Steve Reich 的當代實驗音樂影響,並在為《麻雀·鬥牌傳》創作音樂時與策劃的想法背道而馳,將個人的音樂特色融入其中。

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633cvc8jy&tiny=0&auto=0

《麻雀·鬥牌傳》,建議在 wifi 環境下觀看

對細井聰司的音樂風格造成影響的,還有在 80 年代產量驚人的作曲家久石讓(Joe Hisaishi)。在家喻戶曉的《哈爾的移動城堡》、《風之谷》等與宮崎駿的動畫音樂合作之外,久石讓早期的音樂專輯可聽出其對於 Fusion Jazz 的嘗試,《α BET CITY》等專輯也極具 Minimal、Experimental 的特徵。

久石譲 -《α Bet City》

在這些音樂人的影響下,細井聰司開創性地在各遊戲作品中找到了最具個人特色的聲音,例如 1990 年代初,瘋狂迷戀上 Jungle 舞曲的細井聰司在《空中鬥士》(Aero Fighters)系列 SFC 遊戲中,將 Jungle 和 Breakbeats 重改造成為新興高能的遊戲配樂。除這些外,細井聰司還曾參與過《三國戀戰記》、《降魔錄》等遊戲的原聲創作,並曾於 2008 年在大阪和東京舉辦自己的現場獨奏音樂會。

藤田靖明

日本遊戲音樂作曲家藤田靖明(Yasuaki Fujita)曾就任於 Capcom,最為知名的作品為 FC 時代的《洛克人 3》(Mega Man 3),以及同時期的《怪鴨飛天德》(Darkwing Duck)、《吞食天地II諸葛孔明傳》(Tenchi wo Kurau II)等。FC 時代後,藤田靖明為《龍息之焰》、《合金彈頭》等遊戲系列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順帶一提,藤田靖明最出名的作品,都是以外號「蹦蹦」(Bun-Bun)的名義創作的。

《Diggin' In The Carts》收錄的藤田靖明的曲目「What Is Your Birthday」,來自一款 SFC 平臺上算命遊戲——《神秘塔羅牌》(Tarot Mystery)。這部「遊戲」實則沒有任何遊戲關卡或動作,僅是還原了真實塔羅牌算命體驗的模擬器。遊戲中玩家可以提出問題,並抽取若干張卡牌來了解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狀況。《神秘塔羅牌》是藤田靖明最後一次為 FC 作曲的項目,其原聲音樂也充滿了似佔卜現場般的夢幻迷離體驗。

《神秘塔羅牌》

其他

除上述作品外,《Diggin' In The Carts》還收錄了包括中潟憲雄(Norio Nakagata)、新田忠弘(Tadahiro Nitta)、半澤紀夫(Kazuo Hanzawa)、石橋浩一(Koichi Ishibashi)、Technosoft 公司、Goblin Sound 組合等在內的音樂作品,涵蓋了《源平討魔傳》(Genpel Touma Den)、《戰斧 II》(Golden Axe II)、《雷霆力量 IV》(Thunder Force IV)等遊戲。因篇幅原因及筆者覆蓋水平有限,這些遊戲音樂的背景留給讀者自行探索吧。

Hyperdub

在最後,我們來聊聊《Diggin' In The Carts》這張合輯對於 Hyperdub 廠牌的意義。

Hyperdub

提及英式低音舞曲的生長,註定和 Hyperdub 這個廠牌脫不了干係。從 2004 年正式建廠至今,Hyperdub 旗下的音樂涵蓋並引導了低音舞曲從 Drum & Bass、Jungle 向 Garage 再向 Dubstep、Grime 的變遷歷程。當下的 Hyperdub 除一脈繼承的英式血統外,在 Footwork、Experimental、Gqom 等音樂類型上同樣領先。

實際上,古老的 8-bit 和 16-bit 遊戲音樂具有的生硬矩形波音色,始終遊曳於 Hyperdub 的創作思路中,如 Quarta330 在 EP《Pixelated》中將 Chiptune 與 Dubstep、Footwork 等重組雜糅,或是 Ikonika 早期專輯中屢見不鮮的街機主題;至於 Hyperdub 的老夥計 Teklife 廠牌旗下的諸多 Footwork 作品中,對 Chiptune 的採樣玩法簡直不要太多。

對於 Hyperdub 主理人 Kode9 而言,製作《Diggin' In The Carts》這張合輯的初衷,就是因為拋除遊戲本身而言,這些音樂在當時來看實在過於驚人。早在 2006 年,Dubstep 遭遇創作瓶頸時,Kode9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從遊戲音樂中採樣。這些短小的遊戲配樂所具備的影響力是如此之高,可以感染到 Hip Hop、Dubstep、Grime、Footwork 甚至所有的電子音樂子分類。晶片音樂本身具有的鋸齒化聲音與低音音樂的氣質相符,而 Hyperdub 旗下的藝人大多曾深受電子遊戲音樂影響也是原因之一。

《Diggin' In The Carts》這張合輯,不但是 Hyperdub 向重要的靈感根源獻上的致敬,也是野心勃勃的採樣素材啟迪,音樂人可以以此合輯為基礎再度取材或深度挖掘,由此延伸出的創意浪潮似乎已可以預見。

由紅牛音樂學院與 Hyperdub 聯合舉辦的「Diggin' In The Carts」主題演出

目前,《Diggin' In The Carts》專輯已登陸 Bandcamp,Diggin' In The Carts」紀錄片也可以在B站觀看。

如果你對這張《Diggin' In The Carts》感興趣,建議你再聽聽以下專輯:

1、V.A. - Gaming Cult Trax Vol. 12、SEGA - Golden Axe II3、Disasterpeace - FEZ4、SEGA - Outrun5、She - Chroma

相關焦點

  • 電子遊戲簡史:經典街機遊戲和老派家用遊戲機,到底是怎麼發展的
    電子遊戲簡史:經典街機遊戲和老派家用遊戲機,到底是怎麼發展的大家好。這裡是葉姐愛遊戲,今天繼續跟大家聊聊遊戲中的事兒。20世紀50年代,電視、3D立體電影及搖滾樂剛剛出現,電子遊戲也剛剛發明,不過當時只是極少數人在非常大的電腦上玩。
  • 恐怖電影大師約翰卡朋特:我非常想為電子遊戲編曲
    恐怖電影大師約翰卡朋特:我非常想為電子遊戲編曲 時間:2018-12-16 09:14:40 來源:3DM編譯
  • 聽懂你就老了 回味那些經典的遊戲音樂
    無數經典的遊戲陪伴我們度過了歡樂的童年時光,當然還有與遊戲一樣經典的背景音樂。    雖然現在的網際網路已經十分發達,電腦遊戲的技術水準也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但對於80後一代人來說,FC紅白機遊戲和一首首令人難忘的背景音樂,卻始終不會從童年的記憶中抹去。還記得那些讓你日夜鏖戰的遊戲嗎?還記得那些讓你陶醉的背景音樂嗎?
  • 日本稀有甲蟲瀕臨滅絕 電子遊戲可能是罪魁
    這種稀有甲蟲現在因為人們大量獵捕瀕臨滅絕,而日本流行的一種電子遊戲可能是罪魁禍首。  珍蟲將滅絕  英國《泰晤士報》4日報導,土耳其阿馬諾斯環境保護協會的環境學家們已向位於首都安卡拉的農林部遞交一份報告,針對所謂「昆蟲學家」對甲蟲造成的災難發出警告。  成批捕獵者從日本和德國蜂擁至土耳其南部哈塔伊省的阿馬諾斯山地區。
  • 經典不滅 曾經那些優秀的《侏羅紀公園》電子遊戲
    經典不滅 曾經那些優秀的《侏羅紀公園》電子遊戲 時間:2014-12-01 03:51:02 來源:3DM新聞組-druiber
  • 一段音樂 一場回憶:漫談遊戲音樂的歷史與發展
    電子遊戲作為「第九藝術」,本身就集合了畫面、操作、音樂等多種感官因素,優秀的遊戲音樂可以把遊戲的氛圍烘託得更加完美。體驗一部遊戲,迴繞在腦海的除了一幅幅精彩的畫面,可能還有那些或激昂或憂傷的音樂。這一次,我們就來聊一聊現今電子遊戲界越來越受到玩家們重視的,遊戲音樂。
  • 日本音樂大學排名TOP5
    眾所周知,日本的教育水平之高,政府投入之大,教育資源之豐富,都是名列前茅。日本的音樂擁有濃厚的東方文化氣息,這也吸引了眾多音樂留學生前來深造。那麼,你知道日本音樂大學排名是怎樣的嗎? 下面讓我們隨智課選校帝小編來看看。
  • 日本音樂世界聞名,你可能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些就知道了
    網上現在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日本,一個天使與惡魔的混居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除了一部分愛搞事情的人之外,還有一部分人喜歡安靜的去感受自然與生活,從而去創作一些空靈唯美的音樂,本期文章就來說一下為什麼日本音樂世界聞名,你可能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麼你就知道了。
  • 電子遊戲的敘事研究
    本次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關於敘事(narrative)的介紹,我們主要討論了關於電子遊戲敘事的定義、特徵以及為什麼電子遊戲敘事會吸引玩家。 第二個部分主要從電子遊戲敘事結構的角度出發,探討不同敘事結構下的電子遊戲特點。
  • 【經常玩電子遊戲的人,電子遊戲對腦功能的影響​】
    研究表明,玩某些電子遊戲與提高決策能力和認知靈活性之間存在聯繫。經常玩電子遊戲的人和不玩電子遊戲的人的大腦結構有明顯的不同。實際上,在負責精細運動技能控制、記憶形成和戰略規劃的領域,電子遊戲增加了大腦的體積。電子遊戲可能在治療腦損傷引起的各種腦部疾病和疾病方面發揮治療作用。
  • 電子遊戲為何總是描述世界末日?
    打殭屍、打外星人、打怪物,電子遊戲一直對世界末日情有獨鍾。將人類文明設置為遊戲背景,為什麼能夠吸引玩家?電子遊戲為何著迷於世界末日?Why video games are obsessed with the apocalypse?
  • 遊戲論·書評|和電子遊戲一起攻克德勒茲
    本書除了第五章之外,每個章節的題目都包含著德勒茲的一個概念——第一章:電子遊戲平面(plane)、第二章:平滑與條紋(the smooth and striated)、第三章:塊莖(rhizome)式遊玩、第四章:盧多圖示(diagram)、第六章:克分子(molecular)馬裡奧、第七章:多數/少數(major/minor)——整本書則由「情動(affect)」這一關鍵概念貫穿起來的。
  • 電子遊戲編年史(一)!從陰極射線管娛樂裝置到米羅華·奧德賽
    電子遊戲編年史(一)!今天很高興可以和大家聊聊關於電子遊戲的話題,筆者自從對遊戲文化產生興趣以來,也一直在對電子遊戲的發展歷史做考據和研究。首先,我們先要說說什麼是電子遊戲。目前比較容易理解的定義來自日本計算機娛樂供應商會對其下的定義,他們認為根據電腦程式設計而成的數位化遊戲便可以稱為電子遊戲。在電子遊戲的類別中,如果按照硬體分類,大體可以分為商用電子遊戲,計算機遊戲,家用電子遊戲和手機電子遊戲。商用電子遊戲大家可以理解為街機,還包括那些賭博機,抓娃娃機都算是此類。
  • 遊戲音樂人盤點
    植松伸夫更是參與了大部分《最終幻想》曲目的製作,由他譜寫的FF系列遊戲音樂,也是該作品得到全球認可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1999年他作曲的《最終幻想8》的主題曲,還找來了王菲演唱,雖然已經過去快20個年頭,如今聽起來還是經典!
  • 日本經典老歌《千曲川》,濃濃故鄉情,超級好聽
    整個信濃川水系,在長野縣境內被稱作為「千曲川「(因多曲折而得名),而流經長野縣下水郡進入新瀉縣以後才稱為」信濃川「。這條河非常漂亮,從古時萬葉時期開始,就有很多詩歌描寫千曲川(信濃川),在近代也有不少歌曲在描述她。比如一首詠懷「小諸古城」,瀰漫著優雅而清寂的典型的日本韻味,出自島崎藤村之手的詩歌《千曲川旅情之歌》。
  • 電子遊戲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愛情本就不應該這麼現實,況且電子遊戲本身並不難以戒掉。看看柯南就知道了柯南中的那句"一周只能玩一次"就能充分說明問題了吧。首先我不知道除了工作其他的時間玩遊戲算不算沉迷。但是我知道的是並非人人都能保持與時俱進。想到什麼就把它學會,才是一個健康的人生,打遊戲只是在平常中學到的一個小技能,你要知道一個人能掌握多少技能。
  • 暢遊在經典音樂的海洋中
    那時而鏗鏘有力、時而纏綿悽楚的中外電影音樂插曲,使得聽眾不停地在《紅日》、《三國演義》、《追捕》和《飄》等經典影片所營造的情緒氛圍中遊走。  長影樂團成立於1947年,是新中國建立最早、最具實力的國家級交響樂團。從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開始,長影樂團已經為700多部影視作品錄製過音樂。近十年來,長影樂團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百餘座城市演出了近500多場電影音樂會。
  • 世界十大經典音樂回顧:經典永恆,音樂不老!
    說來還真是,隨著年紀的越長,越喜歡經典的電影,經典的音樂…他們耐得住時間的檢驗,經得起歲月的洗刷,越發閃現出動人的光。tonight》同樣經典。07《The Sound of Silence》由保羅·西蒙創作的一首歌曲,這首歌也曾作為電影《畢業生》的插曲和片尾曲,作為歷史上最經典的音樂之一
  • 鑫愛2020,以音樂的「力量」致敬經典、傳遞愛與希望
    佳鑫希望通過自己精心的編排、用心的演繹,讓中國觀眾有機會對貝多芬的音樂產生全新的理解,讓觀眾們真正感受到來自音樂的強大力量。也恰因此,「熱愛的力量」可以說是「鑫愛2020」全國巡演的重要目的之一,聯結以「致敬經典」就產生了雙重力量的旋律疊加。
  • 秋聆「音樂之父」巴赫曠世經典
    詮釋巴赫音樂的第一人巴赫因對古典音樂的突出貢獻被譽為「音樂之父」,特定的時代背景賦予了巴赫音樂作品具有難掌控、難演繹的古典音樂典型特徵,甚至被定義為艱澀難懂、神秘古板。放眼當前,能夠完美指揮巴赫作品者鳳毛麟角,而德國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赫爾穆特·裡霖卻因對巴赫音樂的獨到詮釋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被公認為當今世上巴赫音樂最權威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