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陸軍網12月20日報導,12月15日中午12時許,陸軍第81集團軍某陸航旅機場迎來了一架國產運-9型運輸機,這也是陸軍第二架運-9型運輸機,這也是中國陸軍裝備的最大的國產固定翼飛機,2016年12月22日,該旅列裝了陸軍第一架運-9型運輸機。僅僅一年時間,第一架陸軍的運-9運輸機就基本形成戰鬥力,飛行員裝備掌控能力、技術水平和特情處置能力大幅提高,裝備的維護保障能力也有了大的躍升,從最初的大型故障依託廠家維修到現在完全可以自主維護。而在這一年裡,陸軍的第一架運-9還先後參與完成建軍90周年閱兵保障、國際軍事比賽-2017等大項任務,進一步錘鍊了作戰能力,軍事專家告訴記者,用四個字形容就是「開天闢地」。
運-9是以運-8F600方案發展而來的中型戰術運輸機,但改動量高達80%,外觀和運-8截然不同,基本上已經是完全不同的飛機,所以才會改稱運-9。該機繼承了運-8F600的總體布局,仍採用平直梯形懸臂式上單翼,雙梁箱式結構,低阻層流翼型。尾翼沿用了普通梯形布局。為了平衡發動機非對稱力矩的影響,運-9採取了加大垂尾和方向舵面積的措施,將運-8的方向舵調整片和隨動補償片合二為一,形成新的方向舵調整片,提高了飛機的整體操縱性能。此外,運-9機身前段、尾段、發動機艙和背鰭外形都進行了重新設計,使機體尾部線條更加流暢。運-9採用了機翼整體油箱,機內載油提高到20噸左右,航程由運-8F400的3100公裡提高到5000公裡,滯空時間增加到8小時以上。
為了適應我國草地、雪地和沙土地等簡易跑道起降的要求,運-9的起落架進行了必要的改進,如改進液壓剎車裝置和使用低壓輪胎。運-9的駕駛艙風擋布置也有所改進,有更好的向下和向前視野。
運-9的動力裝置為4臺國產渦-6C(WJ-6C)發動機,單臺功率5300馬力,同時換裝新型六葉複合材料螺旋槳,降低了油耗和噪音。新型動力裝置使運-9明顯改善了高溫、高原起降性能。最大起飛重量由61噸提高到65噸,載重由15噸提高到20噸,在拉薩機場最大載重從5噸提高到15噸。
運-9的航電系統很先進,採用了基於HB6096-SZ-01數據總線(對應美國的ARINC429)的聯合式航電系統,將飛行、通信、導航、氣象等系統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網絡,實現了數據的統一處理和綜合顯示。座艙顯示方面,運-9實現了「玻璃化」,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能夠用數字、圖表的方式顯示飛行狀態、發動機參數等信息,更加方便直觀,飛行員可以迅速獲取相關信息。此外,運-9還在機頭下方裝有光電吊艙,飛行員可以在晝夜全天候條件下獲取地面地形信息,提高了飛機的低空飛行及起降能力。
運-9列裝中國陸軍,標誌著中國陸軍的遠程投送能力提升進入快車道。據悉,陸軍第81集團軍某陸航旅在基礎性訓練的基礎上,下一步將瞄準精練,組織運-9進行如3000米以上高原機場訓練和編隊訓練等高難科目的訓練。可以預見,隨著更多的運-9未來進入陸軍服役,陸軍的全域快速機動、遠程投送能力將會上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