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北鬥PNT技術分室成立

2020-09-11 光明網

9月9日,廣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廣工」)和泰鬥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鬥科技」)在廣州舉行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揭牌儀式,並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北鬥PNT技術分室。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導航、定位和授時(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 —簡稱「PNT」)系統是北鬥落地工程順利實施的核心技術,其技術突破是實現全面自主國產技術替代的關鍵。

據介紹,泰鬥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提供北鬥定位、導航和授時基礎信息的國家高新技術晶片設計企業,參與了多項國家北鬥相關標準的制定。廣工智能信息處理研究團隊是教育部創新團隊,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主要從事智能信息處理、智能檢測與製造物聯方面的研發工作。此次雙方牽手,成立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和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北鬥PNT技術分室,將有力地促進PNT技術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高層次PNT人才培養,助力加快北鬥PNT技術攻關。

揭牌儀式上,廣工副校長杜承銘代表廣東工業大學致辭並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揭牌。他介紹,廣工始終堅持「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的辦學理念,積極與企業開展兩位一體的產學研合作,廣泛建立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建設全面開放的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共同打造培養創新性、複合型的高層次科研創新人才的示範平臺和開展以產業化為目標的高新科技研發平臺,為廣工開展全日制研究生聯合培養,實現產、學、研的良性互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已建有校企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195個,其中國家級基地2個,省級基地47個。與泰鬥科技合作的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將採用「1+2」培養模式,研究生在第一年課程學習之後,在泰鬥科技就北鬥衛星信號處理及其應用開展校企聯合攻關,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通過此次掛牌,推進校企進一步深度融合,推動北鬥系統高端人才的培養和我國PNT核心技術發展,實現校企「共生、共融、共享」。

廣工智能信息研究所所長、泰鬥科技首席科學家謝勝利介紹了合作雙方在北鬥導航晶片技術方面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情況和成果,他認為分室的成立在突破面向領域應用的北鬥PNT關鍵技術、培養高層次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

廣州黃埔區、開發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段煥逵表示,泰鬥科技與廣工的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以及北鬥PNT技術分室的成立,是開發區創新校企合作機制的一個成功樣本。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了高校與聯合培養單位的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構建了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開發區將為雙方產學研技術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培養、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雷愛俠、通訊員陳少徐)

相關焦點

  • 廣工攜手泰鬥科技深度參與北鬥PNT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
    9月9日,廣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廣工」)和泰鬥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鬥科技」)在廣州舉行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揭牌儀式,並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北鬥PNT技術分室。這一看似平常的牽手,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廣東省工程師學會今天成立 廣東省第一批粵港澳大灣區工程技術人才...
    廣東省工程師學會今天成立 廣東省第一批粵港澳大灣區工程技術人才專業資格互認協議籤訂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11日
  • 凱普生物與中科院深圳先進研究院籤約成立精準醫療聯合實驗室
    下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會展中心舉辦《科學與中國》院士巡講暨重大項目籤約儀式,凱普生物(300639)董事兼副總經理管秩生受邀出席並籤約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凱普生物「精準醫療聯合實驗室」。  精準醫療作為新一代診療技術,已經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之一。
  • 科大訊飛攜手鵬城實驗室 AI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新基建」
    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深化人工智慧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布局,共同促進智慧醫療和多語種智能語音語言處理等前沿技術及應用研發落地的深度合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科技創新引擎。持續深耕粵港澳大灣區源頭技術創新 鵬城實驗室於2018年在深圳成立,由23位院士、1800多位國內外優秀青年學者組成,這個廣東省實驗室直接對標國家實驗室,構建以人工智慧為重點的「人工智慧、網絡通信和網絡空間安全」三位一體重點研究方向布局。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Ⅰ 研究型大學提供人才和技術  舊金山灣區聚集著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20多所大學,以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25所國家級或州級實驗室,在創新方面有著堅實的基礎。除自行研發外,舊金山灣區的大學還積極通過跨學科和多校聯合合作研究等推動技術革新,如與其他地區的大學聯合研究、組建聯合實驗室、創立合作基金等多方面展開合作,以此激發大學內部、校企之間的創新生態系統,鼓勵與產業建立合作夥伴,促進科技創新和大學研究成果商業化。
  • 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指數發布
    新華社深圳4月10日電(記者孫飛)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深交所全資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聯合工信部下屬單位賽迪研究院9日在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開幕式上,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指數(簡稱:灣創100,代碼:980001)。
  • 觀點|陳新滋: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機遇,如何能夠把握好機遇,不管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地區,還是對中華民族今後的發展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陳新滋29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上如是說。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2020 年 7 月 24 日,首屆中國國際智慧睡眠發展高峰論壇暨數字睡眠與腦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辦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二)開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充分利用粵港澳三地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優勢,建立開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區域氣象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在大灣區氣象數據共享、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精細化天氣預報預警技術、氣候變化影響與應對、海洋大氣綜合探測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申報氣象領域相關科技項目,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
  • 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召開
    11月27日至29日,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氣候及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舉行。會議由廣東省氣象學會、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氣象學會天氣學專業委員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和汕頭市氣象局協辦。
  • 大灣區四大重點實驗室「開跑」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教授楊永聰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批實驗室將為當地主導產業提供新的動能,「廣佛深莞四個城市的主導產業正處於一個上升周期,而要真正形成世界一流的產業集群,還需要非常強勁的科研儲備力量,而這幾個實驗室的建設,正好提供了這方面的支撐。」
  • 中科湖南久森新能源技術聯合實驗室落戶我縣
    6月10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湖南久森新能源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標誌著我縣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及廣東省電池行業協會的合作關係進一步加深,將為我縣打造湘粵高新電池產業集聚區注入強勁動能。
  • 粵港澳大灣區量子通信首條示範幹線落地
    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量子通信 首條示範幹線落地   2月16日,「廣佛肇量子安全通信時頻網絡建設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啟動大會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在肇慶舉行。大會透露,粵港澳大灣區量子通信首條示範幹線——廣佛肇量子安全通信示範網將於四年內建成。
  • 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材料試驗創新工作室聯盟成立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子垤 通訊員 鄧聯旭 劉胡 李瀟娜)近日,在廣州鐵路樞紐白雲站大朗制梁場工地一線,「中國鐵建材料試驗創新工作室聯盟」揭牌成立。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以材料試驗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創新工作室聯盟,將聚焦工程項目材料試驗領域科研技術攻關,構建集智創新、協同攻關的新平臺,進一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程建設,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通訊員供圖 今年以來,為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集結所屬21家二級單位工會、70個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組建創新工作室聯盟。
  • 前海認真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在第十章「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中,用一個專節闡述前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作用和要求,提出「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強化前海合作發展引擎作用」。
  • 《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藍皮書》即將發布
    隨著「中國製造2025」、「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出臺和一系列政策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積極謀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系統性戰略布局,相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 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今日揭牌
    峰會上,「全國城鄉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導小組」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揭牌。 據悉,新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注重政策協調,深入研究、協調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空間需求壓力與有限的國土資源之間的矛盾,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對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規劃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並提出政策建議,全面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規劃決策的科學、民主和法制水平,不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榜單:科技與製造TOP30率先出爐!
    它們是引領未來的全球灣區經濟領航者,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強勁而持久的動力。 無冕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GBA50(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第一個分榜單「科技與製造」,正式揭曉。
  • 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科學儀器創新中心籌備工作啟動
    論壇上,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科學儀器產業促進會籌備工作宣告啟動。以國內質譜領域龍頭企業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信」)為代表,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向粵港澳大灣區發出邀約,以期在高端科學儀器產業實現協同發展。「高端科學儀器研製投入大、周期長,培育上下遊產業不容易。」禾信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周振對此深有感慨。
  •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創新高地」見聞:科創走廊蓄能量
    新華社深圳8月3日電題:科創走廊蓄能量——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創新高地」見聞新華社記者 孫飛、王豐位於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位置的深圳光明科學城,今年核心區建設項目已有60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這裡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近期,致力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深圳灣實驗室,正式落地光明科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