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流式平臺」對接「單細胞平臺」有助新冠免疫致病機制研究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專家稱「流式平臺」對接「單細胞平臺」有助新冠免疫致病機制研究

2020-08-08 20:27: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燕玲 責任編輯:張燕玲

  中新網上海8月8日電(李佳佳)在8日於上海舉辦的第二屆單細胞免疫學國際峰會上,來自中國抗擊新冠疫情最前線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教授說:「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我們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從不同組織部位分離了新冠病毒,構建了全球首個非轉基因小鼠動物模型。並與全球化醫療技術公司BD合作利用單細胞和流式細胞術等先進的細胞檢測與分析技術,完成新冠治療藥物效果評價、疫苗效果測試及新冠免疫致病機制等多方研究,並在CELL,JClinInvest,EID等多個高水平雜誌在線發表研究成果。」

  趙金存教授同時對BD在疫情之下的反應速度,積極與中國醫療衛生機構並肩作戰的行動表示由衷讚賞:「此次合作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高參數流式對接單細胞平臺的重要價值,未來這樣的技術合璧在病毒感染、疾病研究領域將大有可為,我們對未來雙方在『全鏈條』平臺的合作充滿期待和信心。」

  當天,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所長張政教授等多位重量級嘉賓領銜,國內眾多頂尖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滬齊聚一堂,聚焦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發展熱點以及新冠研究進展等課題,共同助力中國免疫學研究發展。

  「免疫」是人體極其重要的系統,幾乎人體內所有的疾病都與免疫息息相關,對免疫細胞的深入研究在發病機制、疾病預防、進展、診斷和治療方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對人體免疫的關注提升到更高更為重要的層面。近年來,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迅猛發展,免疫學研究重要性日益凸顯,擁有巨大潛力和廣闊未來。

  蘇冰教授在峰會上表示,「一場全球性疫情的暴發促使生命科學研究走向更深入更廣闊的空間,在這個進程中,我們希望中國的免疫研究也能夠承擔起一份重要的責任。近年來,我們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中國免疫研究的發展,以期能夠與國內外的科研工作者共同探討免疫研究領域的前沿技術與研究熱點。在過去的40多年裡,流式細胞術在細胞研究領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來,還將肩負起更重要的使命。」

  「流式平臺與單細胞多組學平臺的高效對接,意味著我們可以用1個樣本就能完成細胞檢測、分選和單細胞異質性研究的全流程,不僅節約了我們的研究時間和珍貴樣本,同時這種靶向性更強的單細胞研究,得到的信息量也更豐富。『全鏈條』平臺,十分有效地降低後續測序量,實質性地節約了整體成本,加速了實驗進程。」張政教授如是說。

  張政教授同時補充道:「隨著單細胞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單個維度基因檢測的單細胞研究已經難以滿足對生命功能的深入探索。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功能執行體,其研究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

  去年,BD以中國為全球首發地,正式上市其突破性的BDFACSymphony?S6高參數單細胞分選平臺,將細胞靶向篩選參數從20個大幅度擴增至60個,同時實現6通路的高效收集。自此,BDFACSymphony?系列高參數流式平臺(分析型A5+分選型S6)全面落地中國,實現了高參數精細檢測搭載高通量靶向篩選的合體。今年,以高參數流式平臺領航,無縫連結BD獨有的、可實現蛋白與基因「齊測」的Rhapsody?單細胞多組學平臺後,BD成為了業界首個可以為單個細胞研究提供從廣譜細胞檢測、靶向細胞篩選、單細胞多組學到生信分析的「全鏈條」閉環式服務領導者。

  「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為公共衛生領域帶來巨大的危機,而危機之下也蘊藏著生命科學研究的生機。BD第一時間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用我們先進的流式細胞儀和勇赴一線的專業團隊與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武漢病毒研究所、武漢金銀潭醫院、鍾南山院士所在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線抗疫機構共同進退。」BD大中華區生物科學業務副總裁胡軼清介紹說。(完)

相關焦點

  • 打造免疫學細胞研究」全鏈條」,推動「流式平臺」與「單細胞平臺...
    此次科研盛會由大會主席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所長張政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教授等多位重量級嘉賓領銜,國內眾多頂尖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齊聚一堂,聚焦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發展熱點以及新冠研究進展等課題,共同助力中國免疫學研究發展。此次峰會還提供同步直播平臺,讓更多無法來到現場的科研工作者在線上共襄這場學術盛舉。
  • 澳機構研發人工智慧平臺有助尋找致病基因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坎培拉9月3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機構科研人員通過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平臺處理了1萬億個基因組「數據點」,以人工智慧技術達到這樣的處理規模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相關技術有助於查明人類基因組中那些特殊致病基因的位置。
  • 《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發布 新冠病毒研究入選
    一方面密切跟蹤全球工程科技最新動態,把握工程科技發展趨勢,遴選出6G、類腦智能、合成燃料等新興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針對新冠病毒、疫苗、公共衛生體系、晶片等當前我國亟須解決的重大需求和挑戰,提出工程科技的解決思路。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劫持」人體免疫細胞
    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境外媒體稱,科學家警告說,新冠病毒能殺死強大的人體免疫細胞,而這些免疫細胞本應殺死病毒。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2日報導,由上海和紐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團隊意外地發現了這一點,而這剛好符合一線醫生的觀察結果,即新冠病毒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報導稱,上海復旦大學和紐約血液中心的研究人員把活性新冠病毒置入實驗室培養的T淋巴細胞系。
  • 這個單細胞技術平臺研究1個月內連發三篇SCI論文
    而他們進行的單細胞平臺研究,則依據惡性腫瘤細胞的特異性,藉助目前最先進的細胞物理學手段,將一個細胞群體中更具有診斷意義的單個惡性腫瘤細胞篩查出來,在對單一細胞進行基因測序檢測,從而對惡性腫瘤提供最精準的單一細胞學診斷,為精準揭示腫瘤的異質性提供有效的手段。臨床亦可以此為依據,為患者的後續放療、分子靶向治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等提供更精準的細胞學診斷依據。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7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一研究小組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新平臺新研究∣新單細胞平臺助力挖掘治療血管疾病新靶點
    近幾年,單細胞測序領域發展迅速,最近的研究表明,每個細胞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同類型細胞,基因表達也會出現差異。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解讀最新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的一篇有關使用WaferGen ICELL8單細胞捕獲分選平臺研究血管疾病的一篇文章。
  • 動物是否需要新冠疫苗?目前尚未開展科學研究
    當人用新冠疫苗逐步開展接種後,新冠病毒易感的動物,是否也同樣需要疫苗?第一財經記者在諮詢中國相關動物疫病防控專家時,得到的回覆是:目前尚未開展動物疫苗的研究工作。新華社報導稱,丹麥政府12月20日說,為防止埋在地下的養殖貂屍體汙染水源,將於明年5月挖出並焚毀大約400萬隻貂的屍體,相關清理工作定於7月結束。法國農業部11月22日發表新聞公報表示,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於11月中旬開始一個科研項目,檢測4家水貂養殖場是否存在新冠病毒。截至目前,研究人員在厄爾-羅亞爾省一家養殖場發現了新冠病毒傳播的情況。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新冠病毒的生物學特徵和致病機理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受武漢大學邀請於2020年8月11日在微醫樂問教育平臺做了「 新冠病毒的生物學特徵和致病機理」的精彩報告。
  • 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病例銳減,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同一天,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下稱「康希諾」)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也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進入I期臨床試驗,目前首批接種了該疫苗的志願者已經結束了14天隔離期。對於重組新冠疫苗研發團隊而言,I期安全性試驗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將走向何方?是否會像當年SARS疫苗研發一樣因病毒忽然消失而告終?
  • 俄專家:免疫系統對「衛星V」與對新冠的反應一樣 但不會感染病毒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日消息 「衛星V」疫苗臨床試驗組織方之一、俄羅斯衛生部所屬謝切諾夫大學轉化醫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瓦季姆塔拉索夫稱,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單細胞轉錄組水平,單細胞水平解析表觀調控機制也鮮有報導,而從單細胞、全基因組範圍研究組蛋白修飾和轉錄因子如何控制細胞譜系發生、命運決定則尚屬空缺。研究這一問題,需要在單細胞水平解析全基因組範圍內DNA-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圖譜,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seq)技術是捕獲蛋白質-DNA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單細胞ChIP-seq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極大限制了人們對細胞命運特化的調控機制的認識。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何愛彬課題組利用Tn5轉座酶切割DNA,切割完的DNA直接帶上可供PCR擴增的DNA序列。
  • 免疫學專家:病例銳減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同一天,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下稱「康希諾」)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也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進入I期臨床試驗,目前首批接種了該疫苗的志願者已經結束了14天隔離期。對於重組新冠疫苗研發團隊而言,I期安全性試驗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將走向何方?是否會像當年SARS疫苗研發一樣因病毒忽然消失而告終?
  • 英俄允許「混合接種」新冠疫苗?中國專家:可能增加不良反應
    無獨有偶,俄羅斯也宣布將在烏克蘭對混合使用新冠疫苗展開臨床研究。這些混合接種疫苗的做法靠譜嗎?  美國《紐約時報》1日稱,英國政府批准接種輝瑞與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後,最近更新相關規範,允許「混合接種」已批准的新冠疫苗。根據指導方針,若民眾無法獲得同款疫苗的第二劑,或者不清楚第一劑疫苗的藥廠,則第二劑可使用另一款疫苗代替接種。
  • 出院後仍脆弱:王紅陽院士發布首個恢復期新冠患者免疫細胞分析
    今天美國累計確診人數更是突破10萬,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美國或將成為全球新冠疫情的「震中」。住院患者和康復患者的免疫分析對了解COVID-19病症十分重要。此項研究指出:1、在COVID-19的早期恢復期(ERS),免疫反應持續7天以上,說明COVID-19患者出院後仍有一定的脆弱性。2、單細胞分析顯示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其特徵是COVID-19患者的ERS將增加CD14++ IL1β+單核細胞群體。
  • 多種單細胞RNA測序平臺性能大比拼,七大平臺各有所長
    自2009年以來,單細胞RNA測序一直是推動生物醫學研究進步的重要動力。越來越多的單細胞RNA測序平臺被應用於科研和臨床。對於大規模的單細胞RNA測序研究來說,一個主要的技術障礙是高通量和靈敏度,還要考慮成本問題。
  • 北京大學白玉副教授最新成果:多維度有機質譜流式細胞儀實現單細胞...
    儀器信息網訊 近日,北京大學白玉副教授團隊在常壓質譜免疫分析平臺工作的基礎上,設計並拓展質譜探針,利用基於狄恩流的微流控晶片實現單細胞排列,結合納升電噴霧-高分辨質譜(nanoESI-HRMS),搭建了多維度有機質譜流式細胞分析平臺。
  • 研究發現新冠感染八個月後仍有記憶性免疫反應 為疫苗帶來希望
    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機制正在有更多的了解。繼牛津大學上周五發表了一項關於新冠再感染的大規模研究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周一也在預印版網站上發表論文稱,初次感染新冠的人至少可以防止八個月內再次感染。領導該研究的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稱,該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證據,以證明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會長期發揮作用。
  • ...多維度有機質譜流式細胞儀實現單細胞中蛋白質和代謝物同時分析
    儀器信息網訊 近日,北京大學白玉副教授團隊在常壓質譜免疫分析平臺工作的基礎上,設計並拓展質譜探針,利用基於狄恩流的微流控晶片實現單細胞排列,結合納升電噴霧-高分辨質譜(nanoESI-HRMS),搭建了多維度有機質譜流式細胞分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