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後仍脆弱:王紅陽院士發布首個恢復期新冠患者免疫細胞分析

2020-11-28 網易新聞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疫情已呈現出全球大流行的趨勢,美國、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等歐美國家疫情形勢極為嚴峻。今天美國累計確診人數更是突破10萬,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美國或將成為全球新冠疫情的「震中」。

住院患者和康復患者的免疫分析對了解COVID-19病症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在COVID-19患者中已觀察到免疫系統失調的現象,如淋巴細胞減少、炎症細胞因子風暴等,然而,但仍不清楚患者的關鍵免疫細胞亞群及其狀態的變化。

近日,第二軍醫大學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王紅陽院士團隊在醫學預印本medRxiv上發表題為:Immune Cell Profiling of COVID-19 Patients in the recovery stage by Single-cell sequencing 的研究論文。

此項研究指出:

1、在COVID-19的早期恢復期(ERS),免疫反應持續7天以上,說明COVID-19患者出院後仍有一定的脆弱性

2、單細胞分析顯示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其特徵是COVID-19患者的ERS將增加CD14++ IL1β+單核細胞群體。

3、新發現的病毒特異性BCR改變將有助於開發針對SARS-CoV-2的疫苗和抗體。

4、 IL-1β和M-CSF是炎症細胞因子風暴的新介質,並可能是COVID-19治療的潛在候選靶點。

5、TNFSF13、TNFSF13B和IL4、IL18是恢復機制的新介質。

COVID-19症狀表現為發熱、乾咳、疲勞、腹瀉、結膜炎和肺炎,部分患者出現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儘管全球的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為生產疫苗和探索抗病毒藥物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和疫苗。

免疫系統失調,如淋巴細胞減少和炎性細胞因子風暴,被認為與致病性冠狀病毒感染的疾病嚴重程度有關。然而,COVID-19患者的關鍵免疫細胞亞群及其狀態的變化尚不清楚。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技術對10例COVID-19治癒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的轉錄變化進行了綜合分析。他們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COVID-19在人體內誘導了一種獨特的免疫細胞信號,特別是在早期恢復階段(ERS)。

在ERS患者中,T細胞顯著減少,單核細胞增加。對單核細胞的詳細分析顯示,具有高水平炎症基因表達的典型CD14++單核細胞比例增加,同時CD14++ IL1β+單核細胞的豐度也增加。

對於自然殺傷(NK)細胞和T細胞來說,CD4+ T細胞明顯減少且炎症標誌物表達增高,而與之相對,NK細胞數量增加。此外,T細胞呈現高度擴增,尤其是CD4+ T記憶細胞和CD8+ T細胞。

在B細胞中,漿細胞明顯增多,而幼稚B細胞明顯減少。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新的B細胞受體(BCR)變化(IGHV1-8; IGHV3-7),之前用於病毒疫苗開發的亞型(IGKV3-11; IGHV3-21)以及與SARS-CoV-2特異性相關的單克隆狀態(IGHV3-23+IGHJ4)。

除此之外,綜合分析表明,IL-1β和M-CSF可能是炎症細胞因子風暴的新候選靶基因, TNFSF13、IL-18和IL-4可能有利於COVID-19患者的康復。

總而言之,王紅陽院士團隊的研究描述了COVID-19患者在早期恢復階段(ERS)的炎症免疫特徵,這些研究證據表明COVID-19患者在出院後仍然是脆弱的。此外,研究人員還鑑定了新的B細胞受體(BCR),這將有助於COVID-19的疫苗和抗體的開發

https://doi.org/10.1101/2020.03.23.2003936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重慶一待出院新冠患者突發心臟驟停死亡,屍檢發現肺部深處隱藏完整...
    重慶一待出院新冠患者突發心臟驟停死亡,屍檢發現肺部深處隱藏完整毒株  olivia chan • 2020-04-30 15
  • 待出院新冠患者意外死亡後發現肺部仍殘留病毒,或解復陽之謎
    此外,研究團隊的研究為鼻咽拭子連續3次PCR陰性的肺部病毒殘留患者提供了首個病理學證據。因此,研究團隊強烈建議對可以出院的患者再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的SARS-CoV-2進行PCR核酸檢測,並延長檢疫時間。迄今為止,數以萬計的新冠患者已經臨床治癒並出院,但有的治癒患者卻再次出現SARS-CoV-2核酸檢測陽性,這引起了對「復陽」問題的關注。
  • COVID-19患者治癒出院後反覆核酸陽性病例的分析
    但是,部分COVID-19患者經住院治癒後在隔離期間,其核酸檢驗結果反覆陽性。本例報導的COVID-19患者,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規定的出院標準治癒後出院後,又在隔離期核酸檢測反覆兩次陽性。對此患者的淋巴細胞亞群及抗體檢測的分析,可能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未完全建立有關。現將診治過程報導如下。
  •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2020-09-25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院士論壇 | 王紅陽院士: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
    ,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院士論壇上,王紅陽院士針對此問題,向我們展示了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王紅陽院士分享了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首先,建立膽管癌患者來源異種移植模型
  • 群體免疫來了?無症狀或輕症恢復期患者強大的T細胞免疫
    原創 Cell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新冠資源中心生命科學Life science2020年1月31日,Cell Press新型冠狀病毒資源中心正式開放。
  • 王紅陽院士揭示抗衰老新寵——煙醯胺能改善癌症免疫治療效果
    最近研究發現NAD+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NAD+會促進衰老細胞分泌促炎因子,刺激腫瘤細胞生長。然而,NAD+代謝在免疫檢查點調節和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該研究揭示了NAD+代謝通過調節免疫檢查點PD-L1的表達,驅動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並提出了通過補充NAD+前體增強免疫治療耐受腫瘤對抗PD-1/PD-L1抗體治療敏感性的新策略。
  • ...和流感患者的免疫應答,發現新冠的獨特免疫通路,或增加T細胞凋亡
    根據金銀潭醫院發表的研究數據,新冠患者中約38%中性粒細胞水平高於正常值,51%血紅蛋白低於正常值。另一項研究數據顯示,約35%的患者存在淋巴細胞水平降低的表現。這都說明,新冠患者的細胞免疫可能是存在缺陷的。
  • 王紅陽:靶向藥物與免疫治療有局限,腫瘤防控需前移
    書展首日(12日)的上海科協大講壇再度聚焦「神奇的生物細胞」,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分子生物學與醫學科學家王紅陽從歷史沿襲發展的角度揭開腫瘤細胞的奧秘。「腫瘤何其多,但對腫瘤又知多少?實際上,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科學家對腫瘤的了解都遠遠不夠,目前學術研究的成果也遠沒達到能夠控制腫瘤發病率的水平,但防控與臨床診療的新方法、新技術、新策略正在助力攻克腫瘤。」
  • 新冠患者「復發」有三種情況?武漢醫生建議分類施策
    導讀專家呼籲,針對復陽現象,要結合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病情程度等因素進行分層管理,細化出院策略武漢一線醫生發文稱,大量病癒患者出院,部分患者出院後出現再次發熱、核酸檢測陽性的現象,原因多種,既與患者基礎帶病相關,也有臨床治療、核酸採樣等原因。多名臨床醫生提醒,新冠病毒狡猾,目前對其認識尚不夠全面。
  • 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存在很大風險嗎?
    來源標題: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存在很大風險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堅戰」中,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立下了汗馬功勞。全國各地紛紛採集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截至目前,共採集血漿上千例,用於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取得了顯著成效。那麼,到底是什麼「魔力」使得康復者血漿治療在眾多治療方法中脫穎而出呢?
  • 新冠肺炎咽拭子陰性出院,肛拭子卻陽性了,應該如何看待?
    而肛拭子是將取樣拭子插入肛門的2至3釐米處採取標本,或在肛門周圍的褶皺處擦拭取樣,,核酸檢測陽性提示的是患者大便樣本裡存在病毒基因片段或者病毒,之前鍾南山院士的團隊已經在糞便中培養到了活的新型冠狀病毒,說明糞便是有傳染性的。要警惕糞便排毒,小心糞口傳播!
  • 國內首個!陳薇院士團隊新冠疫苗獲得專利!
    近日,有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發布,陳薇帶領的疫苗研製團隊所研製的Ad5-nCoV新冠疫苗正式被國家授予專利。該疫苗是一種以人5型複製缺陷腺病毒為載體,以整合腺病毒E1基因的HEK293細胞為包裝細胞系,攜帶著優化設計後的2019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
  • 新冠患者復陽會怎樣?血清IgG、IgM檢測結果如何解讀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劉輝國等人在發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後「復發」原因分析及治療策略》論文中,將新冠患者分為四類:(1)未曾使用過激素的普通型患者;(2)曾使用過激素的普通型患者;(3)大於60歲的老年患者;(4)危重症或重症轉為普通型的患者。
  • 【學術前沿】王紅陽團隊發現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和改善免疫...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生物體氧化還原反應中非常重要的輔酶,在包括代謝、衰老、細胞死亡、DNA修復和基因表達在內的各種生物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最近研究發現NAD+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NAD+會促進衰老細胞分泌促炎因子,刺激腫瘤細胞生長【4】。然而,NAD+代謝在免疫檢查點調節和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 基因簡報丨轉化醫學首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啟用,重症新冠患者或與...
    新CAR-T免疫療法倫理指南發布  為深入落實北京市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任務,加強醫學倫理管理和審查能力建設,2020年12月16日,北京市衛健委發布工作通知,促進倫理審查結果互認,推廣專項倫理審查指南,其中包括《CAR-T細胞免疫療法臨床研究倫理審查指南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細菌感染加劇新冠肺炎患者肺損傷?新「合影」技術從免疫細胞中找到...
    然而,臨床中卻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後,大肆破壞人體正常的免疫系統,引發多器官功能衰退,此時細菌也會趁虛而入,在免疫細胞和病毒的「混戰」中「漁翁得利」。細菌感染如何讓新冠肺炎患者的肺臟雪上加霜?會因個體不同產生特異性結果嗎?
  • 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在穗成功構建
    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在穗成功構建  可用於抗新冠病毒藥物、抗體、疫苗的應急驗證等研究  昨日(1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廣州市第125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廣州抗疫力量發布專場),市科技局、市衛健委、團市委
  • 中國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文章是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成果
    每經編輯:彭水萍5月6日,Science雜誌官方網站發布了中國科研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文章《SARS-CoV-2病毒滅活疫苗的快速開發》,這是首個公開報導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此前的4月19日,該論文的預覽版在生物科學預印本論文平臺bioRxiv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