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臺新研究∣新單細胞平臺助力挖掘治療血管疾病新靶點

2020-12-07 騰訊網

  近幾年,單細胞測序領域發展迅速,最近的研究表明,每個細胞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同類型細胞,基因表達也會出現差異。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解讀最新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的一篇有關使用WaferGen ICELL8單細胞捕獲分選平臺研究血管疾病的一篇文章。

  研究簡介

  2018年6月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王利研究組在《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題為「Histone Variant H2A.Z is Require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mooth Muscle Cell Identity as Revealed by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單細胞轉錄水平分析患者動脈中的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群體,鑑定了維持VSMC特性的新的關鍵調控因子-組蛋白變體H2A.Z。關於該組蛋白變體H2A.Z是如何參與細胞命運決定的,作者提出了對VSMC命運起到決定作用的轉錄調控模型。該研究成果不僅提供了關於組蛋白變體在維持細胞特性中的調節作用的新見解,同時開闢了預防和幹預血管疾病的新途徑。

  背景

  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具有顯著的可塑性,使得VSMC能夠參與血管發育和疾病發生的多種分子事件當中。通常情況下,VSMC通過表達收縮基因來穩定分化表型以維持血管的收縮;在血管損傷或重塑時,VSMC的表型發生轉換。理解VSMC如何維持細胞特性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或治療血管再狹窄和動脈粥樣硬化等血管疾病。前期的研究主要基於組織樣本,病變組織的異質性信息常常被掩蓋,因此迫切需求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研究血管病變組織中細胞的特徵,將由於細胞間差異而隱藏的未被認知的分子特徵突出顯示,從而揭示在調節血管穩態和疾病發生中起作用的新調控因子。

  研究手段

  單細胞RNA-Seq

  2名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病變組織,共計551個單細胞,385個單細胞質控合格用於後續研究;

  單細胞捕獲分選平臺2:WaferGen ICELL8

  NextSeq500 sequencer (Illumina) PE26和PE50

  ChIP-seq:

  NextSeq500 sequencer (Illumina), PE35

  RNA-Seq:

  NextSeq500 sequencer(Illumina),PE35

  結果1-單細胞RNA測序揭示H2A.Z和VSMC特性之間較強的相關性

  本研究對2名患者的385個單細胞進行測序,測序深度約為0.53M reads/細胞,基因的檢測數目約為2,540個/細胞。通過tSNE分析將收集的細胞分為3個不同的細胞群(圖1A)。 其中免疫細胞標記基因主要集中在C2和C3群,經典的VSMC標記基因主要集中在C1(圖1B)。有趣的是,IPA分析顯示C1群中的特異性基因顯著富集在血管發育和形態通路,表明C1細胞具有VSMC特徵(圖1C)。為了進一步確定決定VSMC特性的關鍵調節因子,作者根據細胞中ACTA2表達量情況將C1細胞分為兩個亞群, 在ACTA2High與ACTA2Low相比440個顯著上調的基因中,作者意外的發現了組蛋白變體(圖1D)。對所有組蛋白變體表達分析發現H2AFZ在ACTA2High亞群中顯著表達(p = 0.02),表明H2A.Z基因表達與VSMC特性之間較強的相關性(圖1E)。與IMA對照相比,CEA中H2A.Z陽性細胞核的數量顯著減少,同時VSMC標記基因ACTA2的表達降低(圖1G和1H),同時在CEA中H2AFZmRNA水平顯著降低,幾種VSMC標記基因的表達受損(圖1I)。上述結果表明H2A.Z與VSMC特性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

  圖1.單細胞RNA測序揭示H2A.Z和VSMC特性之間較強的相關性

  結果2-H2A.Z直接調節VSMC特異性基因的表達

  上述結果揭示了H2A.Z表達與VSMC特性之間較強的相關性,但兩者的因果關係未確定。H2afz沉默材料的RNA-seq結果顯示2/3的差異基因是下調表達,且幾乎所有VSMC標記基因劃分到這一類差異基因中,而與去分化相關的標記基因上調表達(圖2A),圖2B是對RNA-seq結果的進一步驗證。為了理解H2A.Z如何影響VSMC特性,在對H2A.Z KD和兩種治療方式引起的基因表達變化的比較發現,H2A.Z KD與導致VSMC特性的喪失的這兩種治療方式相關性顯著。暗示了H2A.Z在維持VSMC特性中的關鍵作用(圖2D)。為了驗證H2A.Z是否直接調控特異基因,進行ChIP-seq。圖(2E-2F)表明H2A.Z佔據VSMC標記基因附近且在基因表達中起到激活作用。在935個H2A.Z KD-抑制表達的基因中,803個在脈管系統發育途徑顯著富集的基因是被H2A.Z所佔據的,推測VSMC標記基因是H2A.Z直接調節的靶標(圖2G-2H)。

  圖2.H2A.Z直接調節VSMC特異性基因的表達

  結果3-H2A.Z佔有率的動態變化與VSMC表型轉換密切相關

  鑑於H2A.Z在激活VSMC標記基因表達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試圖確定H2A.Z是否與VSMC表型轉換相關。對P1和P10時期VSMC的H2A.Z進行ChIP-Seq表明H2A.Z由佔據肌肉組織發育相關的基因轉換到其他類型基因上;與P1時期相比,P10時期這些基因的表達在減少而SRF結合位點沒有變化(圖3A-3E)。綜合上述結果:當SRF結合沒有變化時,H2A.Z佔有率顯著下降,VSMC特異性基因表達減少,推測H2A.Z通過特異性調控基因表達來調控血管平滑肌細胞命運(圖3G-3I)。

  圖3. H2A.Z佔有率的動態變化與VSMC表型轉換密切相關

  結果4-H2A.Z降低VSMC標記基因的核小體佔有率

  為了剖析H2A.Z-激活的基因表達的分子基礎,作者觀察在P1-P10期間核小體在VSMC標記基因的佔有率。隨著H2A.Z佔有率的減少,核小體在VSMC標記基因的佔有率顯著增加(圖4A和4B)。此外,H2A.Z沉默顯著增加了VSMC標記基因的核小體信號(圖4C)。在全局範圍內,H2A.Z KD特異性的增強H2A.Z.抑制基因而不是H2A.Z激活基因上的核小體信號,表明從H2A.Z的存在降低了核小體佔有率以促進基因表達(圖4D和4E)。

  圖4.H2A.Z降低VSMC標記基因的核小體佔有率

  結果5-H2A.Z促進SMAD3向VSMC標記基因的募集

  基於前人的研究,假設H2A.Z可通過促進募集SMAD3和SRF等因子來激活VSMC標記基因的表達。與此假設一致,H2A.Z佔據啟動子近端區域與SMAD3和SRF密切相關(圖5B)。通過對H2A.Z KD材料進行ChIP-Seq來驗證H2A.Z是否需要募集這些因子來行使功能。結果表明SMAD3與VSMC結合,標記基因明顯受損,而SRF結合不受影響(圖5C)。圖(5D-5J)與具有相對低的H2A.Z佔有率的區域相比,較高的H2A.Z佔有率區域SMAD3結合位點受到的影響更深刻;此外,在H2A.Z KD下調的基因附近,SMAD3結合減少,而在其他基因附近不變。總之,H2A.Z優先促進對維持VSMC特性的SMAD3進行募集。

  圖5. H2A.Z促進SMAD3向VSMC標記基因的募集

  結果6-H2A.Z促進MED1佔據VSMC標記基因

  MED1是參與轉錄調控機制的重要成員,其佔有率對確定細胞特性至關重要。ChIP-Seq結果表明,H2A.Z佔用率與MED1結合呈正相關(圖6A)。此外,H2A.Z的耗竭削弱了MED1在VSMC標記基因上的募集(圖6B)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整體水平上,較高的H2A.Z佔有率對MED1結合基因的影響更明顯(圖6C和6D)。H2A.Z耗竭降低了MED1與H2A.Z.KD抑制基因的結合,而不是其他的基因;表明H2A.Z是促進MED1在VSMC標記基因上的募集並促進其表達(圖6E-6G)。

  圖6. H2A.Z促進MED1佔據VSMC標記基因

  結果7-過表達H2A.Z可減輕由損傷誘導的VSMC去分化和內膜形成

  上文描述了H2A.Z在激活VSMC特異基因表達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一個疑問H2A.Z是否介導VSMC表型轉化和病理過程?基於這個問題作者分別在有無PDGF-BB的環境下培養過表達H2A.Z的VSMCs,VSMC標記基因的表達情況見圖7A。在對於小鼠構建的頸動脈損傷模型研究發現:在損傷後2周,H2A.Z的表達急劇減少,與人動脈病變組織研究結果一致(圖7B)。有趣的是,在損傷的動脈過表達H2A.Z,VSMC標記基因在mRNA和蛋白的表達水平均顯著提升(圖7B和7C)。此外,H2A.Z的過表達強烈抑制新生內膜形成,而膜的面積沒有受到顯著影響(圖7D、7E)。總而言之,H2A.Z在促進VSMCs的細胞特異性基因表達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作為血管疾病治療中一個潛在的可逆靶點(圖7F)。

  圖7.過表達H2A.Z可減輕由損傷誘導的VSMC去分化和內膜形成

  本研究的一大亮點是在單細胞水平研究病變組織,避免了研究病變組織樣本將異質性信息掩蓋的現象,新穎的高通量單細胞分選平臺WaferGen ICELL8對獲得具有活性的單細胞做出巨大的貢獻。下面我們認識一下這「功臣」(見圖8)。MultiSample NanoDispenser被比作 「靈巧的雙手」;Imaging Station被比作「銳利的眼睛」;Cellselect Software被比作「聰明的大腦」,三者的協調配合,將平臺優勢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強大

  最多可以分離1800個單細

  快速加液和成像,實現通量最大化

  實現細胞無偏向分離

  靈活

  單次可處理多至8個樣本

  分析感興趣的細胞實現實驗效率的最大化

  洞察

  先進的成像軟體篩選所需的(活的單細胞)

  微分基因是美國WaferGen ICELL8高通量單細胞分選平臺在中國的唯一代理商,我們提供利用該平臺在單細胞轉錄組水平上的研究。

  圖8. ICELL8單細胞系統組成

  好了,今天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現在是不是為WaferGen ICELL8單細胞捕獲分選平臺強大的功能深深吸引,瘋狂打call?如果您有單細胞研究需求,歡迎致電諮詢。微分基因是一家專業提供高通量測序服務的公司,可根據您的個性化需求,定製個性化的方案。

  微分基因為國家大基因中心「基因檢測平臺」運營方,專注於高通量測序技術,公司憑藉國際領先的高通量測序平臺,依託獨具優勢的高通量基因測序和大數據挖掘技術,為各大高校、醫院、科研單位以及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務平臺,提供專業的基因檢測和數據分析解讀服務。2017年,微分基因在國家大基因中心建成2133平方米的潔淨分子生物實驗室,公司科研團隊匯聚了一批國內外優秀的基因組學實驗和生物信息分析研究人員。

  科技服務部依託公司先進的自動化建庫儀、高通量測序儀等實驗設備,提供多種測序服務;憑藉強大的科研團隊,為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單位提供領先的生物信息分析服務。主營業務包括DNA測序、RNA測序、表觀組學測序、單細胞測序、ICELL8單細胞表達譜測序、晶片服務、三代全長轉錄組測序等。

  健康|醫療|基因|科普

  微分基因科技服務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朱濤: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朱濤教授分享了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朱教授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長期從事腫瘤分子病理及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發表SCI論文近60篇,篇均影響因子>5,論文他引總數超過2000次,H-index=24,朱教授此會議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以供交流學習。
  • 新靶點,新藥物,新策略!2020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盤點
    根據最新版NCCN肺癌指南(2020.1版)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療方案如下:非小細胞肺癌新靶點及藥物方案如下:因此,2020年非小細胞肺癌NCCN指南推薦肺癌患者應檢測的靶點為EGFR、ALK、ROS1、BRAF、KRAS、NTRK、PD-L1及新興靶點MET、RET、HER2、TMB。
  • 專家稱「流式平臺」對接「單細胞平臺」有助新冠免疫致病機制研究
    並與全球化醫療技術公司BD合作利用單細胞和流式細胞術等先進的細胞檢測與分析技術,完成新冠治療藥物效果評價、疫苗效果測試及新冠免疫致病機制等多方研究,並在CELL,JClinInvest,EID等多個高水平雜誌在線發表研究成果。」
  • 癌症幹細胞的新靶點
    來自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鑑定出一種新的靶點能夠幫助鑑別處於非活動期的癌症幹細胞。然後科學家們能夠觸動這些細胞活動起來以便採用放療或化療的方法去除他們。該研究小組發現一種特殊的蛋白(PCL1)能夠觸發身體內著名的癌症相關蛋白(P53)激活。P53蛋白懸浮細胞處於休眠非活動狀態又被成為「沉默狀態」。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B肝病毒複製全生命周期十分複雜,全球科學家已將可行靶點瞄向如cccDNA形成、B肝表面抗原形成與分泌、pgRNA以及HBx蛋白等。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
  • 【科技日報】脂肪細胞膜蛋白:治療前列腺癌新靶點
    近日,位於蘇州高新區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傳來消息,該所腫瘤標誌物中心高山實驗室在國際權威期刊《癌症研究》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脂肪細胞相關膜蛋白(APMAP)可作為前列腺癌診斷和治療的標誌物,並闡述了其背後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發現為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針對該靶點研發出的新藥物,有望進一步降低前列腺癌症的發展以及侵襲轉移。
  • 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2020-10-19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加速蛋白生產策略助力新冠中和抗體開發
    概述新冠乍現,牽動每位同胞的心,尤其醫藥從業者,肩負重擔。在此背景下,催生了許多新的技術和機遇,生物醫藥行業步入快車道。研究人員從包括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康復者血漿治療、疫苗和中和抗體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
  • 新一代治療性細胞試驗成「潛力股」,免疫治療新風口
    11月3日,康方生物公布全球首創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用於經標準治療後復發或轉移性宮頸鱗癌的階段性數據。這款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客觀緩解率達47.6%,同時降低聯合用藥的毒副作用,3級及以上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僅12.9%,安全性與PD-1單藥相當。T細胞接合器包括基因工程過繼細胞療法和雙特異性抗體目前已有產品上市。綜合看,治療性細胞研究大有可為。
  • 新冠中和抗體研究也有新突破|病毒|細胞|疫苗|血清_網易訂閱
    難點2  病毒突變可能導致抗體藥失效  近期多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已發生突變,並檢測到了一種新毒株。湯波表示,如果抗體藥物針對的病毒靶點發生了突變,就可能面臨失效。  5月4日,荷蘭烏得勒支大學、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報告說,他們已經鑑定出一種完全人源的單克隆抗體,可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培養的細胞。  5月5日,《細胞》雜誌發表一項新研究:比利時科學家發現羊駝體內產生的抗體可以消滅新冠病毒,並且效果良好。
  • 科學瞬息-新冠疫苗新靶點!抗體治療惡病質
    新冠病毒疫苗再添新潛在靶點!7月13日《nature·medicine》發表:康復新冠患者體液和循環濾泡輔助T細胞反應,在新冠疫苗開發以來,大多數都是針對病毒的糖蛋白(S),引導其與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識別,引發中和抗體;儘管在動物實驗上實現,也不能在人類中保證效果,藥物人類糖蛋白免疫原性特性很難區分;這項研究表徵COVID-19患者體液和循環濾泡性輔助性T細胞(
  • 軟控股份五項新產品新技術新平臺全球首發 助力橡膠行業智能化升級
    ,軟控股份接連發布了橡膠裝備新產品、智能橡膠裝備研發平臺(ROC2.0)、橡鏈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以及世界首創的EVEC橡膠新材料等重量級項目,助力橡膠行業製造工藝、產品質量、經營模式實現質的飛躍。NTS3全鋼三鼓成型機陸續攻關了定型過程充氣壓力的精確控制、胎圈平寬精準且不偏歪、膠料壓合效果的提升等課題,穩定性大幅提升的同時,可實現快速交付——10天安裝5天調試出胎,其中,組合壓輥是全球首創的專利技術,反包膠囊壽命由3000次提升至超過15000次,單胎膠囊平均成本由1元降至0.1元。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 線粒體DNA或成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
    因為此類乳腺癌缺乏內分泌及抗HER2治療的靶點,所以目前尚無針對性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線粒體DNA或是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曾有研究表明,線粒體缺陷與乳腺癌的發生存在著一定關聯,但科學家們依舊無法確定線粒體DNA改變與TNBC轉移和化療拮抗的關係。
  • Cancer Letters:靶向SRC-3為胰腺癌治療提供新靶點
    2018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SRC-3的高表達與PDAC病人不良預後相關SRC-3的沉默能夠抑制PDAC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SRC-3的沉默會阻止PDAC腫瘤在小鼠模型體內的生長SRC-3特異性抑制劑bufalin能夠顯著延緩PDAC腫瘤在小鼠體內的生長
  • 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進展_鄭大中科博生
    幹細胞治療作為新型的「抗疫治疫」技術,尤其是在重症患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將幹細胞應用到了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研究中,也有多個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獲批。中科博生。許多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原因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它是免疫過激導致的細胞因子風暴的常見臨床表現1。
  • 研究腫瘤微環境,尋求免疫治療新突破!
    因此,選擇最適合非Ⅰ型患者的靶點,是當前的重要目標。聯合治療提高抗腫瘤免疫活性目前,對免疫療法的臨床評價主要集中於單一靶點的藥物。然而,單一療法的療效有限,臨床效果佳的治療方案基本上都是幾種免疫療法的聯合。Michele W. L. Teng等認為,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體現了四個治療關鍵點(圖1),即:解除免疫抑制;誘導免疫原性腫瘤細胞死亡;促進抗原提呈;提高記憶性T細胞活性和存活率。
  • 上海確診了新病例!研究發現:褪黑素可能治療新冠病毒
    不過最近有一項克利夫蘭診所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新冠治療選擇。隨著新冠病毒繼續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褪黑素的重新使用已經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新治療藥物。,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平臺(AI),用於識別新冠病毒再利用的藥物,該研究表明褪黑素是最好的候選藥物。
  • 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
    封面新聞記者 沈軼7月13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根據組委會官方給出的相關評論顯示,這個實驗的意義重大,「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 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
    根據組委會官方給出的相關評論顯示,這個實驗的意義重大,「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然而,一個小學生,真的能夠完成如此複雜的實驗,同時再完成後續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有網友認為,其中可能存在「學術腐敗」或「學術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