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葉星研究員團隊發布首個大口黑鱸染色體...

2020-11-25 食品夥伴網

  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葉星研究員團隊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for the 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provides insights into adaptation to fresh and brackish water」正式發表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上。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自然分布於北美淡水流域,但在海岸鹹淡水環境中也有分布,是北美水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生態學與經濟學意義的黑鱸屬重要成員之一。自1983年引進以來大口黑鱸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養殖魚類,2019年我國養殖產量達47.8萬噸。為更好地了解大口黑鱸的物種進化史、開展其重要性狀遺傳基礎的研究以及種質資源開發與利用,該團隊開展了大口黑鱸基因組研究。結合PacBio單分子實時測序與Hi-C技術,獲得了首個高質量染色體水平的大口黑鱸基因組。大口黑鱸基因組大小為964Mb,contig N50和scaffoldN50分別為1.23Mb和36.48Mb。結合PacbioRNA測序一共注釋出23,701個基因。


  多數鱸形目魚類單倍型染色體數量為24條,而大口黑鱸卻僅有23條。本研究通過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其1號染色體為融合染色體的證據:大口黑鱸的1號染色體分別對應於花鱸的20和24號染色體、歐洲鱸的18-21和24-25號染色體,同時在大口黑鱸1號染色體的中上部24Mb處發現了高密度端粒元件區域,提示大口黑鱸1號染色體由2條端部著絲粒染色體融合所成,其中一個著絲粒可能丟失或退化。


  論文還探討了大口黑鱸的鹹淡水適應的分子機制。通過收縮與擴張分析、正選擇分析和轉錄組分析,共發現大口黑鱸與離子調控相關基因294個。其中大口黑鱸閉合蛋白基因明顯擴張,產生27個家族成員共68個拷貝,該家族成員在調節細胞間緊密連接,離子與水的進出、維持滲透壓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口黑鱸基因組精細圖譜的完成,為其種質資源保護與改良、進化歷史及重要性狀的遺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


  該期刊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態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中科院JCR分區生物學1區(Q1),IF為6.286。該研究受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資金(CARS-46)和水科院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的支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孫成飛博士與李佳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葉星研究員和石瓊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文章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1755-0998.13256

  Fig. 1The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and circos atlas of the largemouth bass.

  Fig. 2Chromosomal fusion in the Chr1(Left)and the proposed gene network map for ion regulation in LMB(Right)

相關焦點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重要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圖1)。
  • 珠江新霸主?美國「大口」黑鱸入侵珠江,羅非魚也被它蠶食
    珠江是一個由多條河流所組合而成的複合水系,說到珠江不少人都會想到羅非魚,對於廣大的垂釣者來說最喜歡的就是羅非魚,但是當地人並不喜歡吃羅非魚,其實真正讓人討厭的就是一些個頭很小的羅非魚,這是非常貪吃的一群,殊不知羅非魚本來就屬於一種外來物種,並非是來源於我國本土,就是由於過度的放生,所以才會導致珠江支流都出現這種群體。
  • 珠江新霸主?美國「大口」黑鱸入侵珠江,羅非魚也成了它的食物
    大自然是神奇的,多年來形成的生物鏈條很是神奇,物競天擇又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但是對於外來物種而言,或許一個新的環境正是他們繁衍的好時機。就如之前入主珠江的羅非魚,如今又來的新霸主&34;。
  • 長江水產研究所發表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記者張建林)近日,記者從長江水產研究所處獲悉,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主導、深圳華大海洋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The American paddlefish genome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chromosomal
  • 珠江水系新霸主?兇猛黑鱸現身珠江,連羅非魚都難逃其捕食
    原來,這是一條外來入侵物種,美國大口黑鱸魚,俗稱大嘴黑鱸、加州鱸魚等。大嘴黑鱸是一種兇猛淡水掠食魚,原產於美國密西西比流域,近年來作為一種上佳食用魚被引入我國,多存在於養殖水域,在廣西的自然江河裡確實比較少見。
  • 漁民珠江口捕獲200斤鱘魚 經鑑定系雜交鱘(圖)
    昨日,記者從珠江水產研究所獲悉,有漁民於上周六在珠江口捕獲巨魚,疑似中華鱘,立馬上報漁政管理部門。  經珠江水產研究所專家鑑定,巨魚系鱘魚與鰉魚的雜交養殖品種,在珠江口定居已經多年。專家表示,雖然巨魚非中華鱘,但是也看到了希望,說明珠江口的水生環境依然適合鱘類生活。目前科研人員正在珠江西江段用聲吶尋找中華鱘蹤跡。
  • 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選育新品種,不遺餘力推動羅非魚產業...
    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選育新品種,不遺餘力推動羅非魚產業發展2021-01-16 09: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633 次 我要評論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合成訪問南海海洋所
    7月18日下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黨組書記張合成在水科院南海水產所、珠江水產所領導的陪同下到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訪問和交流。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黃羽庭及所辦公室、科研處、工程中心總工辦,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東省應用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熱帶海洋生物標本館等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參加了座談。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博士李恆德:醉心水產的「碼農」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博士李恆德:醉心水產的「碼農」2019-01-24 11: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團結報        瀏覽量: 3036 次 我要評論 他參與的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項目,在三個維度上都完美達標,尤其在經濟效益方面,僅近三年的產值就超過33億,利潤高達11億。他所在的團隊在扇貝育種時採用了最先進的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而李恆德正是確保這項技術從實驗室到工廠的關鍵人物。
  • 「項目案例」首個高質量中國真蛸基因組帶您走進paper新世界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四清研究員團隊與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中國真蛸(Octopus sinensis)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該研究是陳四清研究員團隊繼今年5月發表首個超高質量綠鰭馬面魨基因組後在水生生物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要研究成果。
  • 首個染色體級別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7日電 (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宋平 王舒琦)7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日前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重要成果: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 魚種 北美魚王,大口黑鱸(Largemouth Bass)
    在自然環境中,大口黑鱸喜棲息於沙質或沙泥質且混濁度低的靜水環境,尤喜群棲於緩慢流動的清新水體。一般活動於中下水層,常藏身於植物叢中。大口黑鱸為肉食性魚類,攝食性強,食量大,且會相互殘殺,特別是在苗種培育期間。
  • Nat Genet:破譯首個比目魚基因組 揭秘性染色體起源及底棲適應機制
    近日,迄今為止世界上首個比目魚基因組——半滑舌鰨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在青島宣布完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表示,這是世界上首個測序完成的比目魚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鮃鰈魚類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 大口黑鱸是「外來物種」不能再作為路亞對象魚了嗎?
    外來物種黑鱸如今在我們市場上最常見的淡水「鱸魚」並不是我們國家的本土物種,而是來自美國的大口黑鱸,它在中國是不折不扣的外來物種。鱸魚肉質不錯,沒有什麼骨頭,價格也比同類產品便宜很多,是日常吃魚不錯的選擇。
  • 首個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9月22日電(記者李慧)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孫效文研究員牽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水生所聯合華大揭示四大家魚之鰱鱅進化史
    水生所聯合華大揭示四大家魚之鰱鱅進化史】日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員團隊聯合華大基因等多家單位在英國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短讀長測序技術,結合遺傳圖譜輔助掛載染色體的組裝策略,獲得連續性較好、準確度高的染色體水平的鰱魚和鱅魚基因組,同時對鰱魚20個野生樣本(珠江7個,黑龍江4個,長江9個),鱅魚22個野生樣本(珠江8個,黑龍江4個,長江10個)進行群體重測序分析,揭示了東亞鯉科魚類的進化歷史,並進一步探討了鰱魚、鱅魚物種形成和群體分化的遺傳學基礎。
  • 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造單染色體細胞
    大膽猜想,能否用1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萊特·文特爾及其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所「對蝦集約化池塘綠色高效養殖技術...
    近日,汕尾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深圳試驗基地開展的「對蝦集約化池塘綠色高效養殖技術」試驗示範進行現場測試檢查。專家組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學、韓山師範學院等單位專家組成。
  • 新聞動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華大基因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
    6月1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華大基因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深圳舉行。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蔣丹平、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技術引進與條件建設處處長張振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顯良、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梅永紅等及中國水科院屬相關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和有關企業等專家代表參加會議。張顯良院長回顧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華大基因長期合作研究及取得的重要成果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