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長江水產研究所發表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

2021-01-15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記者張建林)近日,記者從長江水產研究所處獲悉,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主導、深圳華大海洋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The American paddlefish genome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chromosomal evolution and bone mineralization in early vertebrates.」《匙吻鱘基因組為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礦化開拓了新視野》被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進化生物學》在線刊發。

匙吻鱘的染色體進化模式圖

該研究成果首次成功解析了匙吻鱘科代表物種匙吻鱘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複雜多倍體鱘魚類特有的染色體進化機制,並解析了早期脊椎動物關鍵的骨礦化過程,為早期脊椎動物的進化研究開拓了新視角。

匙吻鱘,又名美國匙吻鱘,即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緩慢流動水域。它們與鱘魚密切相關,匙吻鱘是目前世界上匙吻鱘科僅存的兩屬兩種之一,另一種為生活在中國長江的白鱘,後者幾近滅絕。

長江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長期致力於中華鱘、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和遺傳研究,這是繼2019年該團隊合作發表了全球首個鱘魚類-小體鱘的基因組研究之後,在鱘魚類研究領域裡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性進展。

據了解,長江所程佩琳助理研究員、深圳華大海洋研究院黃玉博士、內江師範學院呂云云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長江所危起偉研究員和深圳華大海洋研究院院長石瓊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農業部農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國際合作項目和長江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的聯合資助。

相關焦點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重要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圖1)。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葉星研究員團隊發布首個大口黑鱸染色體...
    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葉星研究員團隊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for the 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provides insights into adaptation to fresh and brackish
  • 科研人員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12月16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及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6年,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並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
  • 匙吻鱘_淡水養殖(鱘魚養殖)_水產養殖網
    學名:Polyodonspathula匙吻鱘簡介&nbsp匙吻鱘是一種大型淡水經濟魚類,它與中華鱘一樣,同屬於鱘形目,是鱘魚的一種,&nbsp屬世界珍稀名貴魚類,原產於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我國從1990&nbsp年開始每年從美國引進匙吻鱘受精卵,1993年8月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進
  • 首個染色體級別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7日電 (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宋平 王舒琦)7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日前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重要成果: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 昆明植物所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 6 年,與華大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首個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9月22日電(記者李慧)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孫效文研究員牽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昆明植物所獲悉,由該所和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 「項目案例」首個高質量中國真蛸基因組帶您走進paper新世界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四清研究員團隊與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中國真蛸(Octopus sinensis)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該研究是陳四清研究員團隊繼今年5月發表首個超高質量綠鰭馬面魨基因組後在水生生物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要研究成果。
  • 世界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的基因組圖譜誕生
    2020年9月25日,《細胞》旗下iScience雜誌發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以下簡稱西藏農科院)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牟振波團隊最新成果。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參考。牟振波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
  • 我科學家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通訊員 宋平 王舒琦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重要成果:The Litsea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urel family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20日半島記者獲悉,黃海水產研究所完成國際首個蚶科基因組參考圖譜。在不久之前,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產業擴大但質量下降 破譯基因組意義重大日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崇明研究員團隊、楊愛國研究員團隊與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赫爾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Umberto Rosani博士等合作,成功破譯魁蚶基因組,研究成果於7月9日正式發表在GigaScience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該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發育所基因組分析平臺與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等合作,最新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倫敦時間5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
  • Nat Genet:破譯首個比目魚基因組 揭秘性染色體起源及底棲適應機制
    近日,迄今為止世界上首個比目魚基因組——半滑舌鰨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在青島宣布完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表示,這是世界上首個測序完成的比目魚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鮃鰈魚類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 西藏完成世界首個裂腹魚類基因組圖譜
    9月25日,記者從自治區農牧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區農科院水產所」)了解到,該所牟振波研究員團隊,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
  • 黃海水產所等單位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圖譜繪製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2014-10-28 16:51:38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吳濤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未尋到白鱘的那次長江調查,還有140種魚類也未發現,白鱘悲劇不是...
    (杜軍供圖/圖)本次全面調查中,研究人員重點調查了長江幹流、8條重要支流和洞庭湖、鄱陽湖,並將整個長江流域劃分為20×20公裡的網格。在每個網格區域內,研究人員採取抽樣捕撈、調查當地水產市場的方式,希望能全面調查區域內的所有魚類物種。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
  • 未來組ONT文章||赤點石斑魚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發表
    2019年7月20日福建省水產研究所與武漢未來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以「De novo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