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記者張建林)近日,記者從長江水產研究所處獲悉,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主導、深圳華大海洋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The American paddlefish genome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chromosomal evolution and bone mineralization in early vertebrates.」《匙吻鱘基因組為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礦化開拓了新視野》被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進化生物學》在線刊發。
匙吻鱘的染色體進化模式圖
該研究成果首次成功解析了匙吻鱘科代表物種匙吻鱘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複雜多倍體鱘魚類特有的染色體進化機制,並解析了早期脊椎動物關鍵的骨礦化過程,為早期脊椎動物的進化研究開拓了新視角。
匙吻鱘,又名美國匙吻鱘,即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緩慢流動水域。它們與鱘魚密切相關,匙吻鱘是目前世界上匙吻鱘科僅存的兩屬兩種之一,另一種為生活在中國長江的白鱘,後者幾近滅絕。
長江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長期致力於中華鱘、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和遺傳研究,這是繼2019年該團隊合作發表了全球首個鱘魚類-小體鱘的基因組研究之後,在鱘魚類研究領域裡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性進展。
據了解,長江所程佩琳助理研究員、深圳華大海洋研究院黃玉博士、內江師範學院呂云云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長江所危起偉研究員和深圳華大海洋研究院院長石瓊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農業部農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國際合作項目和長江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的聯合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