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選育新品種,不遺餘力推動羅非魚產業...

2021-01-19 水產養殖網
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選育新品種,不遺餘力推動羅非魚產業發展2021-01-16 09: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633 次 我要評論

│盧邁新│



二級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遺傳改良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水產養殖技術、遺傳育種及病害防控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廣東省農業攻關重大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40餘項。

我國羅非魚全產業鏈發展日趨完善,但短板仍然突出,轉型升級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鏈球菌病防控與良種選育。一直以來,研究和推廣良種良法,成為了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為代表的羅非魚產業科學家們持之以恆的工作追求。自2009年以來,作為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盧邁新帶領團隊不斷為羅非魚良法推廣貢獻最佳方案,為產業的發展壯大選育優良品種,滿足市場需求。

為羅非魚健康養殖提供最佳方案

在實驗室裡,他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是研究生眼中溫文爾雅的良師益友;在魚塘邊上,他解困答惑,談笑風生,是養殖戶的「及時雨」漁專家。這些年,盧邁新的足跡遍布我國華南羅非魚養殖主產區。

2009年夏天,一場席捲我國南方(海南廣東廣西)羅非魚養殖主產區的爆發病,導致養殖戶損失慘重,引起行業恐慌。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盧邁新便帶著團隊成員深入病害首發地海南島以及廣東多個羅非魚主養區進行調查與採樣。

「當時關於這場病害的致病原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是海豚鏈球菌,而我們經過實驗室的嚴謹實驗分析後判斷是無乳鏈球菌。」盧邁新告訴記者,病原菌的鑑定對於制定有效病害防控措施、正確合理用藥,以及下一步疫苗的研製都至關重要。事實上,羅非魚這兩種病菌之前國內外都曾有過報導,但此次病害究竟是哪種病原菌引發的呢?

回到實驗室,結合傳統病原鑑定方法以及分子鑑定方法,團隊很快確定了引發此次病害的病原菌為無乳鏈球菌。為了多方面進一步核實,他找到了對海豚鏈球菌有深入研究的中山大學李安興教授進行探討。「李教授根據我們的實驗結果,也排除了導致這次羅非魚爆發病的病原是海豚鏈球菌,認同我們的研究結果,即導致羅非魚大面積發病的病原是無乳鏈球菌。」盧邁新告訴記者,這個結論後來成為了行業的共識。

羅非魚鏈球菌病的爆發,攪動了整個行業的神經,暴露了產業發展的嚴重問題,引起了大家對良種選育、良法推廣和病害防控的空前關注。「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的盲目擴大,及養殖環境的惡化等因素造成魚塘生態系統脆弱,導致魚的抵抗力下降,這些都是病害爆發的誘因。」盧邁新指出,「針對這些短板,我們通過後期對養殖模式的改良、調整優化,推廣健康養殖理念並建立健康養殖示範點,讓健康養殖理念深入民心,規範養殖戶的養殖行為」。與此同時,「我們對羅非魚鏈球菌病的防控進行不斷嘗試,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大疫之後,科學防控鏈球菌病成為了行業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

「首先我們在藥物防治方面下功夫,也篩選出一些相對有效的藥物,但實際上,羅非魚一旦發病,再用藥已經沒有什麼效果了。」盧邁新進一步指出,「所以還是要預防為主。」

疫苗免疫自然而然成為了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首選。一時間,行業內對鏈球菌病疫苗免疫的研究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這是比較迫切的事情,&nbsp到2010年,我們研究開發出了滅活疫苗,並進行初試。」盧邁新告訴記者,「試驗的效果還是不錯的,打疫苗與沒有打疫苗的魚塘差別很大,免疫的魚塘成活率能提高30%以上,整體成活率能達到80%以上。」

「鏈球菌病爆發初期,一般是大規格的羅非魚容易感染,但通過多年的跟蹤發現,近些年不管規格大小都可能感染髮病。這種變化給了我們今後研究防控方案啟發。」隨著研究的深入,盧邁新發現,「關於疫苗的很多東西,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搞清楚。比如什麼時候注射最適合(多大規格打才有效),注射的環境如水溫天氣等什麼情況最好等都是未知的,很多細節都還需要深入研究。」隨著疫苗研究層層推進,技術攻關逐個擊破,他發現了更多問題,同時也萌發了新的思路,「通過定向投餵有益菌提高羅非魚免疫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我們正在研究羅非魚免疫器官的發育過程,關鍵要搞清楚什麼時候羅非魚的免疫器官才算發育完善。」

「目前,我們實驗室一方面繼續做疫苗研發,一方面做拮抗菌(有益菌)篩選,通過口服直接投餵羅非魚,在腸道定植定向增強免疫功能拮抗鏈球菌,達到整體免疫效果。」盧邁新認為,這應該是提高羅非魚免疫力的較佳解決方案。他告訴記者,相關的研究工作有了新進展。

「對於羅非魚鏈球菌病,我們要從多個方面正確認識。出現病害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它從另一方面也會倒逼養殖戶提高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從業門檻,這對行業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在與鏈球菌病害的長期較量中,盧邁新從中深深感受到了行業的進步。

選育良種助力產業發展

漁農朋友讚譽「珠江所的盧教授是及時雨」,不僅僅是因為他在羅非魚健康養殖和病害防控上不斷貢獻最佳解決方案,還在於他為產業的發展選育優良品種,滿足市場需求。

2020年12月5日,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在廣州開幕,匯聚全國水產種業創新成果,向世界亮出水產種業「中國芯」,同時公布了2020年國家水產新品種,其中「粵閩1號」全雄羅非魚備受關注。這是繼莫荷羅非魚「廣福1號」之後,盧邁新主持選育的第二個獲得國家審定的羅非魚新品種。

盧邁新介紹,羅非魚「粵閩1號」目前已經在廣東、雲南、福建和海南等地區推廣規模養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粵閩1號』的優勢很明顯,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比一般羅非魚高出2%~3%,很受加工廠歡迎。」盧邁新笑稱,「這是一款專門為加工廠出口加工量身訂做的產品。」

「從質量安全上看更勝一籌,『粵閩1號』的整個選育過程中,與其它羅非魚品種選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不用藥物轉性,這在種質上確保了不會存在藥物(甲基睪丸酮)殘留。」

「品種好不好,主要由市場選擇,金杯銀杯不如養殖戶的口碑。」看到自己辛苦選育的新品種獲得市場認可,盧邁新說,「感覺很開心,這麼多年的辛苦努力沒有白費,選育出能贏得養殖戶和市場認可的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粵閩1號』在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區推廣試養很成功,雖然經常在廣東和雲南兩地之間來回顛簸很辛苦,但能為我國邊陲山區養殖戶帶去好品種,創造經濟效益增加收入,也就實現了我們科研的價值。」盧邁新很欣慰。

「疫苗研發離成功推出市場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盧邁新告訴記者,「所以,我們同時還在品種選育上並駕齊驅,尋求突破,做抗病選育,選育抗病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的品種。」

這是市場需求決定的。盧邁新認為,我國羅非魚養殖業是出口主導型產業,出口加工產品佔比很大。「加工廠更加青睞出肉率高的羅非魚,而市場上養殖的品種出肉率不太理想。」市場的生產需求是研究啟動的推動力。他表示,「選育和推廣養殖全雄羅非魚,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我們的研究應該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加快了優良品種的選育,通過選育和推廣良種養殖,增加養殖效益,推動產業發展壯大。」

「羅非魚現在行情比較低迷,思路決定出路,養殖戶要根據市場風向調整養殖策略,可以嘗試走特色路線,同時兼顧生態效益。」針對當前國內羅非魚市場,盧邁新這樣建議。

作為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的崗位科學家,盧邁新在羅非魚病害防控和良種選育上孜孜以求,貢獻最佳解決方案,培育優良品種,正在為推動我國羅非魚產業的健康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海水羅非魚的產業化困局
    對科研者而言,選育出新品種就是一個重大突破。但對產業界而言,還遠遠不夠。現在,適合在海水裡養殖的羅非魚品種選育似乎正獲得突破,這意味著更好的魚肉品質、更寬泛的養殖區域。問題是,如果沒有加工廠等銷售環節的認同,不能實現優質優價,前景又在哪裡呢?
  • ...草魚、鯽魚、羅非魚、鱖魚、黃顙魚、東方魨、石斑魚、對蝦…
    — 12月3-6日廣州南沙見 —  文 | 農財寶典-大國漁業記者 孫歲寒  12月5日,在廣州南沙·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隆重開幕,在開幕式上,新一屆廣東十大名優水產品種揭曉,為來自全國的觀眾展示了新一批值得關注的良種。
  • 珠江水系新霸主?兇猛黑鱸現身珠江,連羅非魚都難逃其捕食
    不過,從整個珠江水系來看,釣上美國大嘴黑鱸(即市場上叫的加州鱸魚)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尤其是在廣東境內珠江水域,黑鱸魚快成了珠江裡的一種「常規魚種」,許多市民捕魚、垂釣時,經常能碰到它們的身影!兩廣地區都是黑鱸魚的養殖重地,每年的洪水,會將大量養殖黑鱸衝入自然水系,最後大多匯聚珠江。黑鱸有沒有機會成為珠江水系的「新霸主」?
  • 珠江新霸主?美國「大口」黑鱸入侵珠江,羅非魚也被它蠶食
    珠江是一個由多條河流所組合而成的複合水系,說到珠江不少人都會想到羅非魚,對於廣大的垂釣者來說最喜歡的就是羅非魚,但是當地人並不喜歡吃羅非魚,其實真正讓人討厭的就是一些個頭很小的羅非魚,這是非常貪吃的一群,殊不知羅非魚本來就屬於一種外來物種,並非是來源於我國本土,就是由於過度的放生,所以才會導致珠江支流都出現這種群體。
  • 中國吃貨所喜愛的羅非魚,為什麼會在野外泛濫成災,成高危入侵物種?
    按道理來說,羅非魚在中國應該活不過童年,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羅非魚是一種入侵物種,在野外已經泛濫成災。,共有100多種(包括亞種和雜交種),目前,養殖的主要品種為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莫三比克羅非魚及其各種組合的雜交後代:福壽魚(尼羅羅非魚與莫三比克羅非魚雜交種)、奧尼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與尼羅羅非魚的雜交種)、吉富羅非魚(八個來源地的尼羅羅非魚親種經家系選育的後代)、紅羅非魚(尼羅羅非魚與莫三比克羅非魚雜交的一個變異品種)。
  • 試看「喜記水產」是怎麼引領太陽魚產業發展的?
    在全國淡水池塘養殖產業構成和地區分布中,珠三角是主產區,而順德區是該主產區的核心區。該區是由珠江水系衝積和圍海造田而成,因為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多雨;境內河流縱橫,水網交織,池塘星羅棋布,土壤肥沃,生態優良,全年都可開展養殖生產。
  • 珠江新霸主?美國「大口」黑鱸入侵珠江,羅非魚也成了它的食物
    就如之前入主珠江的羅非魚,如今又來的新霸主&34;。,導致羅非魚迅速就在珠江安家了。羅非魚是當地垂釣者們的最愛,不過,他們也不希望自己釣到那種個頭小的。不過,近來越來越多的垂釣者發現,現在那種大的羅非魚很少了,不再有之前那種大鬧珠江的現象。
  • 黃海水產研究所多項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牙鮃新品種和舌鰨高雌苗種制種技術推廣後產生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69億元;將鮃鰈魚類基因組和性別調控機制研究提升至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海水魚類種業科技進步,社會效益巨大。歷任英國普利茅海洋研究所、英國淡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英國淡水生物學會水產化學部、浮遊生物部二部主任。1946年任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藻類研究室主任。回國後相繼任雲南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研究員,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首任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員,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國家科委水產組副組長、海洋組成員。首屆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葉星研究員團隊發布首個大口黑鱸染色體...
    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葉星研究員團隊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for the 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provides insights into adaptation to fresh and brackish
  • 珠江又現新魚種,像是羅非魚和太陽魚雜交,美國孔雀鱸?
    廣東珠江水系,可以說是我國外來物種之「集大成者」,數量和品類都是全國獨一檔……並且近日,廣州許多釣魚愛好者反映,珠江裡又發現一種新魚種,外形奇特沒人見過,竟像是數種魚的雜交……像是羅非魚、太陽魚和鱸魚的雜交「頭一回釣到的時候我以為又是什麼羅非魚,後來發現不對
  • 中國水稻研究所展示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成果
    原標題:中國水稻研究所展示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成果近日,由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的「浙江省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課題新品種展示現場會在寧波召開,全面展示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成果。現場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和企業家們參觀了「中早39」「中嘉早17」「中組143」等浙江省主導早稻品種及「十三五」新審定早稻品種田間示範和研究成果展示,各品種長勢均較為旺盛,青稈黃熟,代表了浙江省乃至全國常規早稻的最高水平。與會代表們仔細了解觀摩了各品種的特徵特性及田間種植表現,紛紛為優異的常規早稻品種點讚。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軍一行到浙江舟山市定海區調研水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軍一行到浙江舟山市定海區調研水產養殖情況2016-08-01 09:3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定海區海洋與漁業局        瀏覽量: 80833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7月28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軍、副研究員徐士宏,煙臺海洋水產研究所教授江海濱等專家組一行
  • 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石斑魚...
    項目定位為國家級海水魚類原良種基地、海水魚類種苗繁育技術示範基地,建成後將打造熱帶海水魚類精子庫、種質資源庫,創建海水魚類繁育的關鍵技術體系,選育優良的海水魚類品種,為行業供應良種良苗,為水產養殖走向深藍,建設藍色糧倉提供有力保障。
  • 山東德州開展 「五大行動」 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生態健康發展
    山東德州開展 「五大行動」 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生態健康發展2020-07-10 17:19:00  水產養殖網德州市全力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五大行動」,以50家水產精準服務示範點為重點,積極開展網格化服務,著力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推廣生態、高效、健康養殖技術模式,不斷提升全市水產養殖業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水平。
  • 新時代的奮鬥者潘鳳榮:堅守33年選育十多個優良櫻桃品種
    新時代的奮鬥者潘鳳榮:堅守33年選育十多個優良櫻桃品種 作者:曲宏 2018-04-23 02:54   來源:遼寧日報
  • 「外來媳婦」羅非魚
    N海都記者 圖洋 關注理由 羅非魚其實有個福建人更熟悉的名字,非洲鯽魚。雖然在福建隨處可見,但其實是屬於典型的「外來媳婦」。它原產於非洲,福建是我國最早開展羅非魚養殖的省份之一,產量也在全國名列前茅。在美食家眼裡,羅非魚也是一道可口美味。
  • 你愛吃的羅非魚,有麻煩了……
    然而,一項新發現為培育尼羅羅非魚(一種最常見的養殖羅非魚)抵抗病毒提供了希望。Benzie及其同事上個月在《水產養殖》雜誌上報告說,2018年,病毒襲擊了WorldFish的一個池塘,那裡有許多用於繁殖實驗的羅非魚,而幸運的是,一些魚被證明對病毒具有抵抗力。
  • 國產羅非魚的困局:蠶食美國70%的市場,為何國內卻屢屢受挫?
    羅非魚在美國火爆程度,細節裡可窺探一二。美國80%的人群熟悉羅非,60%曾食用過羅非。和其他魚類品種有顯著地域劃分不同,羅非在美國幾乎是全地域覆蓋,這60%的人群也分布高中低各個階層。當然羅非低廉的價格,註定了多被美國底層人群食用。只需10美元,便能購買一袋4磅重的羅非,對於收入低微的人群,無疑是消費得起的低價肉食,關鍵是攝食它們,還不宜引起肥胖。
  • 聚焦羅非魚產業前世今生-促進會秘書長韓雪峰答SeafoodSource5大提問
    聚焦羅非魚產業前世今生-促進會秘書長韓雪峰答SeafoodSource5大提問2016-12-06 23: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南省羅非魚品促會        瀏覽量: 1992 次 我要評論 近期,全球領先的水產行業在線網站SeafoodSource發布了一則關於海南省羅非魚品牌建設促進會秘書長韓雪峰先生的問答式採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