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 | 靈長類動物中間神經元的新發現
來源:BioArt
跨物種和腦區的皮層中間神經元的比較分析
9月30日,來自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系的Steven A. McCarroll課題組和Fenna M. Kriene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合作發表題為 Innovations present in the primate interneuron repertoire 的文章,作者通過使用單核RNA測序技術(single-nucleus RNA sequencing)檢測來自靈長類動物,齧齒動物和鼬鼠的同源大腦區域共188776個中間神經元的RNA表達情況,發現物種內部和物種間中間神經元的顯著差異,並鑑定出一組在靈長類動物中富集,而在嚙齒類動物和鼬鼠中沒有分子同源對應物的紋狀體中間神經元類型。這一新發現對於理解物種之間的進化差異至關重要。
閱讀連結:
2,王旭/Johan Auwerx合作團隊利用多組學研究揭示衰老的分子印跡
來源:小柯生命
9月29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Johan Auwerx及上海交通大學王旭共同通訊在Cell Reports發表題為「The Gene-Regulatory Footprint of Aging Highlights Conserved Central Regulator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通過研究衰老過程中小鼠和人類不同組織中存在的分子印跡,揭示了衰老的重要調節因子。
閱讀連結:
3,Cell Reports | PTEN缺失型膠質母細胞瘤中PI3K不同剪接體的功能
來源:BioArt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是發病率高、侵襲性強、預後差的惡性腦腫瘤。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 信號轉導通路的關鍵分子如PIK,PTEN的基因突變在GBM裡最為常見,是靶向治療理想的分子靶點。
9月29日,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Jean J. Zhao和Thomas M. Roberts在Cell Reports雜誌上發表文章Divergent Roles of PI3K Isoforms in PTEN-Deficient Glioblastomas。研究人員利用動物模型發現不表達PTEN的GBM的生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p110α,而p110β主要在腫瘤的遷移和侵襲起關鍵作用。基因敲除任何一種催化亞基p110α或p110β都可以抑制小鼠的腫瘤進展,但同時基因敲除p110α和p110β可以完全阻斷GBM的腫瘤發生。通過一系列實驗都表明同時抑制p110α和p110β才可以比較理想地阻斷GBM的腫瘤生長及抑制腫瘤信號通路地激活。
閱讀連結:
4,AM:基於2D材料的憶阻器作為神經形態電子的人工突觸
來源:奇物論
憶阻器是記憶和電阻的複合詞,近年來已成為大腦啟發式神經形態計算的最重要電子組件之一。該設備能夠通過記憶先前的電輸入歷史來控制多種狀態下的電阻,從而使其能夠模仿人腦神經網絡中的生物突觸。在許多憶阻材料候選材料中,包括金屬氧化物、有機材料和低維納米材料,二維層狀材料因其出色的物理性能和電可調諧性,低功率轉換能力以及異質集成兼容性而被廣泛研究。
高麗大學Chul‐Ho Lee等人在本文概述了基於二維材料的憶阻器的結構、機理和憶阻特性的最新進展。此外,總結了調節和增強基於二維憶阻器的人工突觸的新型突觸功能的新策略。最後,作為一個前瞻性的觀點,還討論了這些新興材料對未來神經形態電子學的潛力和挑戰。
閱讀連結:
5,帝國理工學院(IC)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以解決癱瘓的腦機設備
來源:腦機接口社區
對於許多患有運動障礙的人來說,僅靠大腦活動控制的輔助設備是他們與周圍環境互動的唯一方法。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IC)的Aldo Faisal和他的團隊開發了一種腦機接口(BCI),該技術將使癱瘓患者通過他們的大腦控制的腦機接口設備執行現實世界中的身體動作。由於該系統旨在以一種用戶友好的方式在家庭環境中使用,因此研究人員選擇了非侵入性腦電圖(EEG)信號和卷積神經網絡(CNN),這種網絡在分類任務中能夠找到最優特徵。
閱讀連結:
6,Human Brain Mapping: 多尺度人類神經質的神經生物學相關研究
來源:天津市功能影像重點實驗室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市功能影像重點實驗室於春水教授課題組利用ALLEN人腦圖譜對神經質人格進行多尺度遺傳和神經影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在線發表在Human Brain Mapping,題目為Multiscale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human neuroticism。
在這項研究中,對274位中國青年人的體素水平相關性分析顯示神經質與腹側紋狀體的神經質和功能連接密度(FCD)正相關。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表明FCD-神經質相關圖譜與基因在空間上顯著相關。神經質相關基因富集於化學突觸傳遞,晝夜節律,長時程增強效應,瞬時受體電位通道的炎性介質調節,以及苯丙胺成癮途徑。蛋白質間相互作用分析顯示上述途徑涉及的四個樞紐基因,包括G蛋白亞基γ10、5-羥色胺受體2C,強啡肽和鈣/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IIα。通過結合多尺度相關分析和功能注釋,這項研究提高了我們對神經質的遺傳和神經基礎的認識並強調紋狀體的重要性。
閱讀連結:
7,情緒越積極,心理旋轉範圍就越大?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當某人提起你朋友的名字時,即使這位朋友不在眼前,你的腦海中也會浮現出他(她)的形象。這種形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表象。以心理表象為基礎,會產生一種有趣的現象,被稱為心理旋轉。它與視知覺類似,也存在整體優先效應,如複合字母刺激心理旋轉任務中,整體的反應時顯著短於局部。青少年時期是心理旋轉能力發展變化最迅速的時期。
該研究採用三種不同的身體姿勢——前傾、直立、後倚,配合面部表情誘發中性情緒和趨近動機不同的積極情緒,要求被試對旋轉過的複合字母刺激做正像/鏡像判斷。研究結果表明,高中生心理旋轉存在整體優先效應。趨近動機較高時,高中生在心理旋轉任務中對局部的反應更準確,趨近動機較低時對整體的反應更準確。積極情緒的趨近動機對高中生心理旋轉範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整體旋轉上,而對局部旋轉無影響,青少年可依據情境調節情緒,促進認知和學業發展。
閱讀連結:
8,當我戀愛時,正念可以如何發生作用
來源:正念研習
2020年七月Mindfulness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內容關於正念對戀愛如何產生好結果的作用機制。結果符合研究人員的假設:特質正念一方面會增加情侶面對衝突時用建設性而非破壞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伴侶之間的親密感;而這些都可以用來預測積極的愛情結果,體現在三個方面——伴侶關係質量、伴侶關係滿意度、性滿意度。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