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很多練拳的拳友,甚至一些太極拳的大家,總喜歡用力學原理來解釋太極拳,這本是科學的態度。但一提太極拳的力學原理,就講槓桿原理,似乎太極拳的力學原理就是槓桿原理,這其實是對太極拳力學原理的錯誤認識,太極拳的力學原理很難用一個或幾個力學原理來描述的。用槓桿原理來描述是不合適的:

所謂槓桿原理,是經典力學的內容,最初是由阿基米德提出來的。經典例子就是: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槓桿,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這個例子不可能實現的,即使給他這個支點和槓桿,他也不能翹起地球,因為他要運動的距離要以光年計算,更何況地球是有自轉和公轉的,如何撬?槓桿原理本質上就是力矩平衡原理:F1·L1=F2·L2。其中,F與L的乘積稱為力矩,當作用力F1與力臂L1的乘積等於F2與L2的乘積的時候,即稱槓桿兩端達到了力矩平衡。當一側的力矩大於另一側力矩時,另一側的物體即被撬起,這就所謂的槓桿原理,如下圖所示。

關鍵是槓桿中的這兩個力矩都是直來直去的,與太極拳的力學關係不是沒有,而是非常的小。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講:「太極者,纏絲法也......,不名此即不名拳」,洪公均生正是基於此,明確定義纏法為自轉的順纏與逆纏,公轉的正旋和反旋。我在《淺談洪式太極拳的纏法》中,將纏法定為連接太極陰和陽兩個方面的橋梁,通過纏法將太極的陰與陽,剛與柔等對立的一對矛盾體,有機地統一起來,即為剛柔相濟。因而我認為太極拳的核心是纏法,也就是說太極拳的運動形式自轉加公轉的立體螺旋,因而太極的纏絲勁是立體螺旋勁。下圖為陳鑫所做的太極纏絲圖,與槓桿沒有任何關係。

再回頭看槓桿原理,裡面有立體螺旋的勁嗎?最多是平面的勁。用力學的槓桿原理來解釋太極拳是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僅沒有使人明白其科學性,反而更加的矛盾了。哪怕最常用六封四閉或閃通背的挒拿胳膊,也不單純的槓桿原理,不信的話,可以試一下略帶旋轉與直接以槓桿模式直接撬,哪個更省力。也許有人說:此槓桿原理非彼槓桿原理。難道力學上還有其他槓桿原理?要知道物理名稱的定義具有排他性,槓桿原理既然給了此原理,彼原理肯定是不能用這個名稱了。所以不要亂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名稱來裝點門面,否則會貽笑大方。

如果非要用一個物理名詞來形容,不如用機械力學上常用的一個詞叫:扭矩,也稱轉矩。在扭矩作用下,機械不再是單一平面轉動,而是扭轉,從而讓發動機、電動機、齒輪等機械的運轉起來。類似於汽車傳動軸的傳動,如果齒輪不匹配,是無法獲得最大扭力的。這個力非常複雜,不同的設備有不同的轉矩表達式,不是機械專業的人,也看不懂這些公式。我恰好是知道些電動機等的工作原理,在槓桿原理大行其道的時候才想到了這個詞來描述太極拳的纏絲勁。舉個例子,比如說以纏法拿對方的手掌,一般是力點是作用在手掌的兩側旋轉,以增加力臂以比較小的力來拿,如果只是這樣轉是拿不到人的,因為這只有自轉很容易被解脫,必須要同時再加一個向著對方中心方向的力,形成公轉,這就變成了自轉加公轉的扭矩力。

但太極拳運動,抑或太極拳的實踐,是細緻入微的周身運動,細到一個肌肉束的運動,細到一個微小的動作,都可以將力合到所需要的點上,又怎能用一個扭矩來形容呢?所以用機械力學的「扭矩」來描述纏絲勁,來形容太極拳中的力學原理,也只是比經典力學的槓桿原理接近一點而已。實際上,洪公均生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中舉過一個例子:太極拳運動,就像一臺機械,大小輪軸配合著運轉。雖然這裡沒有用力學原理,但已經將太極拳的力學原理形容的很貼切了。

太極拳的力學一定是公轉與自轉的力學,並不只限於剛體力學,還有衝量轉換、人體力學等等,無法用一個力學名稱來描述。也有人把電場力,磁場力等等也加進來,不但不能裝點門面,更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你不是力學從業者,也不是電磁場的從業者。亂用物理名詞,更顯得自己知識匱乏,不如多用身體去體會些古人的拳論,柔和地多練,把力練順了,以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來的更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