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必知系列:進化和演化的區別

2020-10-04 子民好好說

生物學中進化和演化被翻譯成了同意詞,對應同一英文詞evolution,是指種群裡的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性狀」在繁殖過程中,基因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基因的突變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同時,新性狀又會因物種遷徙或是物種間的水平基因轉移 ,而隨著基因在種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選擇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在種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不再稀有時,就表示發生了進化。

常用漢語中進化和演化還是有明顯區別的。進化帶有「進步」的含意,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且暗含由人為推動因素;演化在字面上的意義比較中性,是表達連續與隨機的自然發展過程,不涉及人為因素。由於漢語中「進」與「退」是代表相反意義的兩個字,進化與退化相對應,而演化則沒有對應的反義詞。

對Evolution到底是翻譯成進化還是演化,是近年來學術圈爭論的一個熱點,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耳熟能詳的達爾文「進化論」。

讓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其實達爾文在闡述進化論(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一書中並未用過Evolution這個詞,而是用「經過改變的繼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改變過程」(processof modification)或是「物種改變的原理」(doctrine of 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es)等詞。他非常反對將「進步」之類的用語來描述生物改變的過程,在《物種起源》第7章中寫道:「(天擇)的最後結果,包括了生物體的進步(advance)及退步(retrogression)兩種現象」。之所以會改用evolution來描述生物演化現象,是因為達爾文進化論擁護者、英國大哲學家赫伯特·史賓賽((Hebert Spencer)在自己的很多著作裡將所有的描述分支進行了統一。

從此以後, 學術界普遍接受了斯賓塞的用法,用evolution 一詞表示生物演化現象。演化則被定義為生物物種為了因應時空的嬗變,在形態和行為上與遠祖有所差異的現象,而這種差異既有進化也有退化,明顯較適用於生物學的討論,也比較貼近達爾文的原意。

換言之,達爾文「進化論」中的evolution本身是沒有方向性的,而「進化」則將低級到高級的,由簡單到複雜的方向變成了預設條件。

將英國著名生物學者、 達爾文主義的忠誠擁護者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翻譯為中文的學者嚴復是最早反對使用「進化」者之一,他將evolution作為書名翻譯為《天演論》,取物競天擇,自然演化之意,是比較符合達爾文的語境的。

當然,在如今的學術界還有一派意見也很有意思,他們認為,無論是進步(advance)及退步(retrogression),對於生物種群而言必然是適應所處環境的最優解或者較優解。(責任編輯王世新,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必知系列:實驗與試驗的區別
    試驗,是實驗的一種,大多帶有盲目性和試探性,為了節省經費,一般是根據猜想設定操作條件。下面,我們詳細地分析一下這兩個詞的區別。試驗是評估某物質量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其他手段還包括依賴邏輯和數學關係、權威、歷史先例和自然觀察等。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實驗與試驗的區別。通過數學考試來確認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數學熟練程度,並採用字母A-F來量化。數學實驗旨在探索新的事物,如確定教學的最佳方式。
  • 科研人員通過丁氏花為花朵演化提供重要證據
    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如何演化是進化生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被Science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 科研人員找到恐龍演化成鳥的重要分子學特徵
    新華社南京1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早期帶羽毛的恐龍與現代鳥類相比,構成羽毛的結構蛋白不同。這一區別,是恐龍演化成鳥在分子生物學層面的重要特徵,相關研究也為進一步探索羽毛的演化提供了新依據。
  • 職場必知:CV和Resume啥區別?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職場英語>職場百科>正文職場必知:CV和Resume啥區別?   問:CV和resume?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Answer: The primary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sumeand a curriculum vitae (CV) are the length, what is included and what each is used for.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初到研究所,經常在夜晚看到辦公樓還是燈火通明,老一輩科學家在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工作。」袁訓來認為是興趣支撐了科研,他欽佩這些既能坐得了冷板凳,又能出國際一流成果的前輩。 「在我們還是中科院部門實驗室的時候,就集中優勢資源努力走向國際前沿。」袁訓來記得當年這個實驗室跟其他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起參加全國性評估,仍處於同類優秀、名列前茅的位置。
  • 演化和進化,進化論思維的兩種用法
    關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現在很多人都覺得應該翻譯成《演化論》。進化兩個字,帶有一種肯定是往更好的方向演化的傾向性,而演化則會顯得更客觀。畢竟現在每一種物種,包括我們人類現有的樣子,都是經過突變——選擇這個步驟不斷重複最後演變而成的。
  • 藥學人員必知:外文
    這些天給大家分享了各種藥學人員必知,都是各種藥學考試都會考到的:顏色、假劣藥、藥品有效期。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2019-03-27 16:48:2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
  • 科研人員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
  • 美科研人員發現蠑螈與蛇在「毒素戰」中進化
    新華網倫敦4月14日電 美國科研人員最近發現,為了不永遠成為天敵烏梢蛇的美餐,蠑螈變得越來越「毒」,而烏梢蛇也在不斷改進自身的抗毒能力。  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研究生莎娜·熱弗雷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說,蠑螈皮膚裡具有的神經毒素如果附著在蛇的肌肉細胞蛋白質上,鈉就會無法通過原來的通道進出肌肉細胞,肌肉就會因此癱瘓,進而致命。
  •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星耀武 攝中新網昆明7月31日電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1日發布消息:該園科研人員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高寒生物區多樣性較高的18個被子植物類群共計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的演化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推斷出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 科研人員發現新品種鯊魚,不僅體型小,還會貼著海底「走路」
    而且鯊魚有著相當豐富的種類,目前據統計在海洋中有著三百多種鯊魚的存在,就在前不久,科研人員又在海裡發現了鯊魚的一個新品種。就常見的鯊魚來說,它們和普通魚類基本上無差,都是通過魚鰭和魚尾的擺動來在水中進行遊動,但這次新發現的鯊魚卻有些特別,在它們的腹部有著如同足蹼一般的存在,藉此貼著海裡的巖石進行移動。
  • 生物們存著演化的過程,那麼我們人類是否還在進化?
    我們都知道,動物存在著一種天生的本性,那就是進化。當生物在進行演化的過程當中,經常會發生基因突變的情況,經過一系列的自然篩選之後,將更能夠適應環境的變種留存在下來,這就是人類所說的進化。有人會質疑,人類似乎並沒有什麼改變。
  • 首屆昆蟲系統學與演化生物學培訓班的通知(第二輪)
    專業背景:從事昆蟲學、古生物學、動物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等各有關專業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博士後,研究生以及技術人員。   2. 英語要求:聽力和口語水平能與國際專家交流。   五、報名辦法   國內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政府部門和其他單位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及研究生報名參加本次培訓班,請於2017年7
  • 科研|一朵1500萬年前的花 讓我們接近花朵演化的真相
    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的演化史卻是植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甚至被《科學》雜誌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猜測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 Uber論文5連發宣告神經演化新時代,深度強化學習訓練勝過SGD和策略...
    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者們就已經反覆嘗試過用這樣的思路探索高效的神經網絡架構(不再憑研究人員的直覺去設計),比如初始化一百個互相之間略有區別的網絡,訓練以後選出表現最好的那個,然後再拷貝出 100 個它的帶有小的隨機改變的副本(模擬生物進化中的突變),進行下一輪測試篩選和帶突變複製;前沿學術研究機構谷歌大腦(Google Brain)的負責人 Jeff Dean 也表示過神經演化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研究方向
  • 演化皆因緣:物理定律雖然根本,但偶然性才是物種進化的關鍵
    從進化論來解釋原因就很簡單,無非就是它們都有共同的魚祖先。祖先的結構決定了所有後代的相似性。進化論說明,越是複雜的生命,演化時就越需要依靠祖先的遺傳特質,就只能通過修改完善來逐漸地在生存競爭中繁衍下來。大自然不可能憑空產生一種和人一樣高等複雜的生命。如果當年海中頭足綱的動物先爬上陸地,或者節肢動物有更高效的肺,那麼現在地表上的物種就會完全不同了。
  •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進化系列講座 · 夏季學期總結
    EES alpha系列,主要面向低年級研究生和本科生,邀請校內師生分享自己的科研經歷,由研究生舉辦;EES beta系列,邀請國內外優秀學者進行學術報告,於2018年由學院老師升級加設。EES系列講座籌備小組於本學期初正式成立,小組內各位老師負責EES beta的嘉賓邀請、接待和講座主持,小組秘書負責申報講座和外賓機票住宿等事宜,學生們負責EES alpha的嘉賓邀請和講座主持、系列講座的海報製作張貼和公眾號編輯推送。截止今日EES系列講座官方公眾號已有286粉絲,講座預告的穩定閱讀量已達200人以上,本系列講座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 人類是一系列進化的奇蹟,其他星球極不可能存在智慧...
    生命若要以相同的方式在宇宙中其他地方進化,將需要比整個地球預期壽命更長的時間。因為從大爆炸到現在,地球上的進化涉及了一系列所謂的「進化過渡(evolutionary transitions)」,這些變化是偶然的。換句話來說,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個奇蹟。
  • 人類是一系列進化的奇蹟,其他星球極不可能存在智慧生命!
    生命若要以相同的方式在宇宙中其他地方進化,將需要比整個地球預期壽命更長的時間。因為從大爆炸到現在,地球上的進化涉及了一系列所謂的「進化過渡(evolutionary transitions)」,這些變化是偶然的。換句話來說,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