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2019年12月,Elisabeth Bik博士在pubpeer網站上對裴剛院士的一篇文章提出質疑。被質疑的論文一篇於2014年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論文發現傳統中藥複方「聰明湯」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為治療這項複雜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在注意到這件事後回復稱,非常感謝告知信息,將對此事進行調查。裴鋼課題組所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回應稱:中心高度重視,已經在組織人員對該論文進行初查,並將積極配合第三方權威部門的核查。
裴鋼 1999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 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長,中藥全球化聯盟副主席,《Cell Research》主編和國際多種學術刊物編委。並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計劃)第四屆、第五屆專家顧問組成員,「幹細胞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第一屆專家組召集人,國家重大基礎平臺建設專家組成員等。2006-2017年曾任同濟大學校長。
論文一作和通訊作者裴鋼連夜回應:抱歉,用混圖
針對此論文存在的圖像異常,第一作者Yujun Hou在文末解釋道,「抱歉,在寫作中把兩張圖片用混了,但是圖片混淆並不影響實驗結果。為我的錯誤致歉」。被質疑論文中明確說明了每組小鼠數量為5隻,理論上每隻小鼠都進行了染色,所以會產生大量圖片而出現圖片選擇失誤的可能。為此,第一作者Yujun Hou展現了用於統計處理的5組染色原始圖片,獲得了質疑者的認可。
通訊作者裴鋼也作出回應稱,「我是這篇文章的負責人。我為這一嚴重的錯誤和可能帶來的困擾道歉,非常感謝」。Elisabeth Bik博士評論稱,「謝謝提供及時回復和原始圖片,期待見到錯誤更正」。
brainnews 小編 注意到,今年8月初,裴剛課題組的勘誤正式發表了:
正如去年12月2日接受科學網記者採訪時,裴鋼談到,「加強學術規範管理和倫理道德建設對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一方面,科研人員要嚴以律己,將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為國為民作為科研目的;另一方面,要嚴格建立規範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和查處程序,嚴肅處理造假事實責任方,防止不作為和炒作,以創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科技創新環境」。
這幾年,因學術不端而被質疑的文章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是院士課題組。目前還有很多依然正在調查中……
希望,我們共同努力,使國內的科研環境越來越好!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周刊、荔枝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