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阿爾茲海默症的文章圖片問題,裴剛院士課題組的勘誤正式發表

2020-08-19 brainnews

事件回顧

2019年12月,Elisabeth Bik博士在pubpeer網站上對裴剛院士的一篇文章提出質疑。被質疑的論文一篇於2014年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論文發現傳統中藥複方「聰明湯」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為治療這項複雜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在注意到這件事後回復稱,非常感謝告知信息,將對此事進行調查。裴鋼課題組所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回應稱:中心高度重視,已經在組織人員對該論文進行初查,並將積極配合第三方權威部門的核查。

裴鋼 1999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 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長,中藥全球化聯盟副主席,《Cell Research》主編和國際多種學術刊物編委。並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計劃)第四屆、第五屆專家顧問組成員,「幹細胞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第一屆專家組召集人,國家重大基礎平臺建設專家組成員等。2006-2017年曾任同濟大學校長。


論文一作和通訊作者裴鋼連夜回應:抱歉,用混圖

針對此論文存在的圖像異常,第一作者Yujun Hou在文末解釋道,「抱歉,在寫作中把兩張圖片混了,但是圖片混淆並不影響實驗結果。為我的錯誤致歉」。被質疑論文中明確說明了每組小鼠數量為5隻,理論上每隻小鼠都進行了染色,所以會產生大量圖片而出現圖片選擇失誤的可能。為此,第一作者Yujun Hou展現了用於統計處理的5組染色原始圖片,獲得了質疑者的認可。

通訊作者裴鋼也作出回應稱,「我是這篇文章的負責人。我為這一嚴重的錯誤和可能帶來的困擾道歉,非常感謝」。Elisabeth Bik博士評論稱,「謝謝提供及時回復和原始圖片,期待見到錯誤更正」。


brainnews 小編 注意到,今年8月初,裴剛課題組的勘誤正式發表了:

正如去年12月2日接受科學網記者採訪時,裴鋼談到,「加強學術規範管理和倫理道德建設對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一方面,科研人員要嚴以律己,將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為國為民作為科研目的;另一方面,要嚴格建立規範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和查處程序,嚴肅處理造假事實責任方,防止不作為和炒作,以創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科技創新環境」。

這幾年,因學術不端而被質疑的文章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是院士課題組。目前還有很多依然正在調查中……

希望,我們共同努力,使國內的科研環境越來越好!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周刊、荔枝新聞、科學網

相關焦點

  • 院士教科書般處置學術質疑,獲得盛讚
    發表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向世人展現研究成果,供同行參考。在同行的閱讀過程中,產生了問題和質疑、發生觀點的碰撞、甚至迸發出合作的火花是存在可能的。但很多論文作者針對同行質疑,採取不理睬、暴跳如雷、法律威脅等方式處理,完全背離了其發表文章的初衷,更難以洗刷學術不端的標籤,最終將被釘在科學的恥辱柱和永恆的網際網路上。
  • 院士團隊Nature Nano.發表勘誤:圖片不小心放錯了
    然而,這篇文章發表不到半年,就被人質疑造假。他們認為,這項工作留下了許多問題和疑問,主要包括:1)拉曼數據不同樣品多張圖片重複2)透射電鏡選區電子衍射數據不同樣品多張圖片重複Young Hee Lee教授為韓國科學院院士、ACS Nano副主編,國際納米材料領域的頂級科學家,還是韓國的11名國家學者(National Scholars)之一。一時間,引起科學界重要關注。
  • 國產阿爾茲海默症新藥的關鍵性論文遭質疑,耗資30億,歷時22年研發
    這4篇論文和該團隊開發的抗阿爾茲海默症藥物GV-971並無關聯。然而,就在今天,PubPeer網站再次指出,耿美玉團隊今年9月份發表的Cell Research論文存在多個圖片問題。這篇論文認為,新型阿爾茲海默症治療藥物GV-971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降低外周相關代謝產物苯丙氨酸/異亮氨酸的積累,減輕腦內神經炎症,進而改善認知障礙,達到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效果。該論文的解讀也掛在了綠谷製藥的官網。
  • 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學兇手們
    58-79%,早髮型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率則高於90%。目前已經發現超過50個與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位點,表明阿爾茲海默症由多方面的因素導致。晚發性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因素中有一半以上已經被發現,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計算多基因風險分數,以高達90%的準確性預測疾病的發生。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其實,關於阿爾茲海默症為何會發作,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比較冷門的理論:這種神秘的疾病是由潛在的病毒引起的。就在 6 月 21 日,發表在神經領域權威期刊《Neuron》的一篇文章則為這個理論提供了支持,並有望成為已經頗為吃力的阿爾茨海默症治療藥物研發新突破口。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新聞...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仇逸)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北大藥學院院長被指涉嫌學術造假,同組院士做出回應
    3月26日晚,與周德敏同課題組的中科院院士、北大藥學院教授張禮和回應《中國科學報》:「北京大學已經做過調查,發表的(論文)結果都沒有問題。」 另一位知情人士則透露,北大調查沒有學術不端,但是涉及不嚴謹。 周德敏是何許人也?
  • 2019年終盤點: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進展
    阿爾茲海默症的預防與治療一直以來是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年來,研究者們也對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將對2019年度阿爾茲海默症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阿爾茲海默症發病機制的探索在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方面,很多研究揭示了其病症的起源以及惡化的根本原因。
  • 腦部膽固醇會促使阿爾茲海默症發生!
    2018年5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與beta-澱粉樣肽的異常聚集有關。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膽固醇在阿爾茲海默症發病進程中發揮作用,但是其中的詳細機制還沒有研究清楚,研究人員並不知道這種脂質分子和這種疾病之間有何關係。
  • 為什麼阿爾茲海默症越來越「年輕化」?你對認知障礙了解有多少?
    人一旦老了,生活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障礙,而且越往後走,一些身體功能障礙會越來越多,阿爾茲海默症就是其中之一。據調查表明,我國的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人數高達八九百萬,在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中比例佔據一半之多。
  • 再生密碼:NMN11000,讓阿爾茲海默症症狀減緩甚至從根源避免
    【摘要】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圖片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
  • 薑黃素可以治療癌症和阿爾茲海默症!
    2018年2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長期以來,人們都始終相信薑黃中的薑黃素具有藥用價值,但是關於其生物利用度的問題以及不知道它如何發揮作用使得它的功效撲所迷離。圖片來源:倫敦大學在一項最新發表在《Disease, Models and Mechanisms》上的研究中,來自倫敦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Robin SB Williams教授發現了一種薑黃素可能發揮治療效果的方式
  • 蔡立慧:探究 DNA損傷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
    Li-Huei Tsai 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MIT Picower 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董事 Li-Huei Tsai 教授,以及在實驗室展開系統性研究的 Ping-Chieh Pao 博士,Tsai 教授對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研究有超過 20 年的豐富經驗,她本人也是美國國家發明院院士。
  • 阿爾茲海默症,俗稱的「老年痴呆」可能離我們並不遠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剛開始只是丟三落四,容易忘事,後來可能健忘和糊塗更加嚴重,總是反覆談一件事情,熟悉的環境也會感到陌生,甚至可能在某一天忘記自己最愛的人。 一提到阿爾茲海默症,大家總會想到記憶力下降,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人正常老化的一種現象。
  • 患了阿爾茲海默症,我的大腦怎麼會變成這樣?!
    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症最常見的類型,約佔認知症患者總數的六成。因此,患了阿爾茲海默症之後,人的腦部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拿一些直觀的圖片對比一下。左圖為正常人的大腦,右圖為患病大腦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與正常健康的大腦相比,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表現出大腦皮層極度收縮,腦室嚴重擴張和海馬體極度收縮的特徵。其原因在於老年痴呆症導致了在大腦皮層和特定皮層下區域的神經元和突觸喪失。
  • 尿液氣味有望檢測早期阿爾茲海默症
    最近有研究發現,可以通過尿液氣味檢測出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為這種常見痴呆症帶來一種非侵入式的檢測方法。  據研究的作者,美國農業部國家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的化學生態學家Bruce Kimball博士介紹,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了一些證據表明尿液氣味特徵,會因為大腦中由阿爾茲海默症引起的變化而改變。這一發現也可能用於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檢查當中。
  • 企業的「阿爾茲海默症」,該怎麼治?
    範偉飾演了一個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範老師,記憶回退到了1992年,望溪村支教時最後一節課的課堂上。以幫範老師找回記憶為線索,講述了一個關於教育和師生情的打動人心的故事。  其實不只是人,同樣企業也會得「阿爾茲海默症」。  症狀1:數據被刪除  許多人都熟悉《MySQL從刪庫到跑路》這樣的梗了,這是典型的誤刪除。
  • Elisabeth M Bik再次質疑中國院士的文章,這一次是裴鋼
    上個月,Elisabeth M Bik博士質疑中國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的幾十篇論文的圖片有問題,引起了中國學術界的轟動,並且同樣收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著名的《Science》《Nature》等雜誌均對此事做了報導和評論。
  • 專訪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阿爾茲海默症與...
    今年「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的主題是「從容面對,不再迴避」,實際上「從容面對」阿爾茲海默症並不容易。儘管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阿爾茲海默與其他失智症列入全球前五大致死原因,但人類始終對阿爾茲海默症束手無策。與此同時,阿爾茲海默病還是老齡人口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中國近七成老人走失事件均源於阿爾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