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阿爾茲海默症新藥的關鍵性論文遭質疑,耗資30億,歷時22年研發

2021-01-10 騰訊網

2019年11月3日,中國原創、國際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GV-971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新聞通稿稱:「中國原創新藥填補全球17年空白」,迅速引起廣泛關注和一片讚譽。

據報導,GV-971研發耗時22年,累計投入人民幣30億元。

隨著巨量關注度,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

這4篇論文和該團隊開發的抗阿爾茲海默症藥物GV-971並無關聯。

然而,就在今天,PubPeer網站再次指出,耿美玉團隊今年9月份發表的Cell Research論文存在多個圖片問題。這篇Cell Research論文,正是GV-971的關鍵性論文

這篇論文認為,新型阿爾茲海默症治療藥物GV-971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降低外周相關代謝產物苯丙氨酸/異亮氨酸的積累,減輕腦內神經炎症,進而改善認知障礙,達到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效果

該論文的解讀也掛在了綠谷製藥的官網。

PubPeer對於該論文的質疑:

在補充圖1中,圖片(a)7M和圖片(h)7M之間存在圖像重複。

將這兩張圖片放大後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這兩張圖片是經過旋轉後裁剪的同一張圖片。

此外,論文中 Iba1 的染色結果不正確,激活的小膠質細胞是阿米巴蟲樣,在激活的小膠質細胞中Iba1的染色是非常容易的,該圖片的出現說明該團隊不知道激活的小膠質細胞的正確形態。

這篇Cell Research論文,除了PubPeer網站指出的圖片問題外,著名微生物學家,腸道菌群研究專家趙立平教授認為,論文中腸道菌群的變化不能支持通過改變菌群來降低炎症的結論。

趙立平,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2014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2018年3月9日,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雜誌發表腸道菌群研究論文。

除了關於GV-971機制研究論文的質疑外,GV-971的臨床試驗也受到強烈質疑

在新聞稿中的一張關鍵幻燈片,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得分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平均差異為2.54。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安慰劑組的分數在第24周到第36周之間急劇下降,這很奇怪,並且沒有給出任何解釋。

而且,阿爾茲海默症研究專家認為,一項為期36周的研究太短了,無法評估任何阿爾茨海默氏病藥物的中長期影響

PubPeer之前報導的四篇論文分別發表在Oncotarget(2015年)、Journal of Cancer(2017年)、Cell(2018年)、Hepatology(2019年)。其中CellHepatology論文的通訊作者為耿美玉,另外兩篇論文,耿美玉研究員並非關鍵參與者。

今日,Journal of Cancer論文的通訊作者在PubPeer網站回復了網友對於這篇論文出現8處圖片旋轉、裁剪、重複等問題的質疑。

通訊作者回應稱:論文第一作者由於無意的錯誤而使用了錯誤的實驗圖片,我們將會對論文進行修正。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偽造和篡改數據以誤導審稿人和讀者。儘管如此,對於此次的疏忽,我們深表歉意。

網友Lyophyllum Pulvis-horrei回復道:一次可以說是失誤,多次出現同樣的問題就是一種模式了,說明圖片處理的標準模式不對,通訊作者的監督也不到位。

註:本文內容是翻譯自Science官網,以及pubpeer網站(pubpeer.com)上網友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等人關於通訊作者為耿美玉等人的若干研究論文的質疑。限於譯者英文水平,如有翻譯不當的地方,歡迎指正,譯者將第一時間回應和修改。

參考連結: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610206AC7EC968E85BA8389C674A3C

https://blogs.sciencemag.org/pipeline/archives/2019/11/05/more-unfortunately-on-the-chinese-alzheimers-drug-approva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相關焦點

  • 阿爾茲海默症國產新藥發明人學術造假?
    該篇論文的圖3、圖4、圖5是不可能真實的,只有造假才能產生(眾所周知GPCR需要七重跨膜區域才有功能,裴鋼號稱只要5重跨膜,而且居然兩個GPCRs都是這樣的,出了3個同樣錯誤的圖)。貴委20年不觸及這一問題,現在這是實名舉報,貴委不要推卸躲避,洗刷中國科學院因這篇造假文章選出院士的恥辱。
  • 2019年 9個國產1類新藥上市!
    年底是盤點的好時候,2019年,共有9個國產1類新藥上市或即將上市,其中6個已正式獲批,3個處於"在審批"狀態,獲批是大概率事件。這9個新藥涉及糖尿病、癌症、阿爾茲海默症、感染等多個領域。
  • 大腦被「黑洞」一點點吞噬——阿爾茲海默症
    2016年,全球約4000萬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相當於1.6個上海的全部常住人口,這個數字預計每20年增長一倍。在我們國家,患者約600-800萬人。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平均每增加6.1歲,患病率升高1倍。發達國家65歲以上人群中4%-8%患有此病,85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達20-30%。
  • 專訪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阿爾茲海默症與...
    今年「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的主題是「從容面對,不再迴避」,實際上「從容面對」阿爾茲海默症並不容易。儘管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阿爾茲海默與其他失智症列入全球前五大致死原因,但人類始終對阿爾茲海默症束手無策。與此同時,阿爾茲海默病還是老齡人口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中國近七成老人走失事件均源於阿爾茲海默症。
  • 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學兇手們
    現實中,這種通常隨著衰老到來的疾病發生在許多家庭中,給逐漸老齡化的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觸目驚心:據美國阿爾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統計,2000年至2018年間,腦卒中、愛滋病和心臟病導致的死亡人數顯著減少,而阿爾茲海默症所致的死亡人數增加了146.2%。
  • 阿爾茲海默症卡巴拉汀首個中國仿製藥獲批上市
    日,這意味著抗阿爾茲海默症藥物卡巴拉汀國內首仿藥即將正式上市。(簡稱AD)權威組織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大概每3秒鐘就有1例AD患者被確診,2015年全球AD患者約為4680萬,預計到2050年全球AD患病人數將達到1.315億人,而中國65歲以上老人AD的發病率為4%~6%,目前各類痴呆症患者約為600萬,患病人數每20年將翻一番。
  • 最新研究:只需幾滴血,能提前30年預測阿爾茲海默症
    最新研究成果:只需幾滴血,就能提前30年預測阿爾茲海默症田中耕一 拿了諾貝爾獎 他也從未停止腳步1989年至2019年,平成30年間,日本共有18人獲得自然科學系諾貝爾獎,這一現象被稱為「諾貝爾熱潮」。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其實,關於阿爾茲海默症為何會發作,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比較冷門的理論:這種神秘的疾病是由潛在的病毒引起的。就在 6 月 21 日,發表在神經領域權威期刊《Neuron》的一篇文章則為這個理論提供了支持,並有望成為已經頗為吃力的阿爾茨海默症治療藥物研發新突破口。
  • 再生密碼:NMN11000,讓阿爾茲海默症症狀減緩甚至從根源避免
    【摘要】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圖片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
  • 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涉嫌學術論文造假?
    近日,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的4篇論文出現在了PubPeer網站,這四篇論文被質疑存在圖片不當裁剪、一圖多用等問題。 這四篇論文分別發表在 Oncotarget(2015年)、Journal of Cancer(2017年)、Cell(2018年)、Hepatology(2019年)。
  • 2019年終盤點: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進展
    阿爾茲海默症的預防與治療一直以來是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年來,研究者們也對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將對2019年度阿爾茲海默症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阿爾茲海默症發病機制的探索在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方面,很多研究揭示了其病症的起源以及惡化的根本原因。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1.52 億。當前,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護理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費用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達到目前的兩倍。
  • 蔡立慧:探究 DNA損傷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
    Li-Huei Tsai 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MIT Picower 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董事 Li-Huei Tsai 教授,以及在實驗室展開系統性研究的 Ping-Chieh Pao 博士,Tsai 教授對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研究有超過 20 年的豐富經驗,她本人也是美國國家發明院院士。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阿爾茲海默症(AD)是一種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以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減弱為主的症狀,並伴有情緒調節障礙以及運動能力喪失,極大地影響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發展。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1.52 億。
  • 阿爾茲海默症,俗稱的「老年痴呆」可能離我們並不遠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剛開始只是丟三落四,容易忘事,後來可能健忘和糊塗更加嚴重,總是反覆談一件事情,熟悉的環境也會感到陌生,甚至可能在某一天忘記自己最愛的人。 一提到阿爾茲海默症,大家總會想到記憶力下降,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人正常老化的一種現象。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企業的「阿爾茲海默症」,該怎麼治?
    範偉飾演了一個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範老師,記憶回退到了1992年,望溪村支教時最後一節課的課堂上。以幫範老師找回記憶為線索,講述了一個關於教育和師生情的打動人心的故事。  其實不只是人,同樣企業也會得「阿爾茲海默症」。  症狀1:數據被刪除  許多人都熟悉《MySQL從刪庫到跑路》這樣的梗了,這是典型的誤刪除。
  • 全世界的曙光:新AB疫苗有望阻止阿爾茲海默症的發展
    南佛羅裡達健康大學(USF Health)Chuanhai Cao(音譯:曹傳海)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努力拯救免疫力受損、過度炎症和其他幹擾阿爾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研發的各個阻礙。現在,曹博士團隊的一項臨床前研究表明,抗原呈遞樹突狀疫苗對寡聚體aβ有特異性抗體反應,安全性很高,對治療阿爾茲海默症有臨床益處。這種名為E22W42DC的疫苗使用做樹突狀細胞(DC)免疫細胞加載Aβ肽段抗原。阿爾茨海默病的兩個特徵性病變之一是大腦中神經細胞(澱粉樣蛋白斑塊)之間聚集的Aβ硬化沉積;另一個是腦細胞內tau蛋白的神經纖維纏結。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新聞...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仇逸)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