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日,中國原創、國際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GV-971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新聞通稿稱:「中國原創新藥填補全球17年空白」,迅速引起廣泛關注和一片讚譽。
據報導,GV-971研發耗時22年,累計投入人民幣30億元。
隨著巨量關注度,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
這4篇論文和該團隊開發的抗阿爾茲海默症藥物GV-971並無關聯。
然而,就在今天,PubPeer網站再次指出,耿美玉團隊今年9月份發表的Cell Research論文存在多個圖片問題。這篇Cell Research論文,正是GV-971的關鍵性論文。
這篇論文認為,新型阿爾茲海默症治療藥物GV-971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降低外周相關代謝產物苯丙氨酸/異亮氨酸的積累,減輕腦內神經炎症,進而改善認知障礙,達到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效果。
該論文的解讀也掛在了綠谷製藥的官網。
PubPeer對於該論文的質疑:
在補充圖1中,圖片(a)7M和圖片(h)7M之間存在圖像重複。
將這兩張圖片放大後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這兩張圖片是經過旋轉後裁剪的同一張圖片。
此外,論文中 Iba1 的染色結果不正確,激活的小膠質細胞是阿米巴蟲樣,在激活的小膠質細胞中Iba1的染色是非常容易的,該圖片的出現說明該團隊不知道激活的小膠質細胞的正確形態。
這篇Cell Research論文,除了PubPeer網站指出的圖片問題外,著名微生物學家,腸道菌群研究專家趙立平教授認為,論文中腸道菌群的變化不能支持通過改變菌群來降低炎症的結論。
趙立平,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2014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2018年3月9日,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雜誌發表腸道菌群研究論文。
除了關於GV-971機制研究論文的質疑外,GV-971的臨床試驗也受到強烈質疑。
在新聞稿中的一張關鍵幻燈片,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得分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平均差異為2.54。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安慰劑組的分數在第24周到第36周之間急劇下降,這很奇怪,並且沒有給出任何解釋。
而且,阿爾茲海默症研究專家認為,一項為期36周的研究太短了,無法評估任何阿爾茨海默氏病藥物的中長期影響。
PubPeer之前報導的四篇論文分別發表在Oncotarget(2015年)、Journal of Cancer(2017年)、Cell(2018年)、Hepatology(2019年)。其中Cell和Hepatology論文的通訊作者為耿美玉,另外兩篇論文,耿美玉研究員並非關鍵參與者。
今日,Journal of Cancer論文的通訊作者在PubPeer網站回復了網友對於這篇論文出現8處圖片旋轉、裁剪、重複等問題的質疑。
通訊作者回應稱:論文第一作者由於無意的錯誤而使用了錯誤的實驗圖片,我們將會對論文進行修正。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偽造和篡改數據以誤導審稿人和讀者。儘管如此,對於此次的疏忽,我們深表歉意。
網友Lyophyllum Pulvis-horrei回復道:一次可以說是失誤,多次出現同樣的問題就是一種模式了,說明圖片處理的標準模式不對,通訊作者的監督也不到位。
註:本文內容是翻譯自Science官網,以及pubpeer網站(pubpeer.com)上網友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等人關於通訊作者為耿美玉等人的若干研究論文的質疑。限於譯者英文水平,如有翻譯不當的地方,歡迎指正,譯者將第一時間回應和修改。
參考連結: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610206AC7EC968E85BA8389C674A3C
https://blogs.sciencemag.org/pipeline/archives/2019/11/05/more-unfortunately-on-the-chinese-alzheimers-drug-approva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