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黏膜屏障功能障礙可導致腸黏膜萎縮、腸通透性增加、腸上皮細胞受損、腸局部免疫功能受損、腸菌群失調和腸動力障礙。輕者造成腸道功能受損,重者造成各種腸道疾病。腸屏障功能的檢測包括腸通透性檢查測定、腸黏膜損傷檢查、腸缺血指標等。
腸黏膜屏障功能的檢測可以為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乳糜瀉、慢性食物過敏、遺傳性過敏性皮炎、強直性脊髓炎、糖尿病等疾病病因的確定、治療、預防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對於腸黏膜功能障礙這類問題,功能醫學所能做的是通過對腸腔內滲透壓的改變、藥物作用、營養因素等危險因素和小腸滲透力的分析,再結合食物不耐受試驗等檢測,就可對腸黏膜屏障功能評估。進而通過「祛除(Remove)、補充(Replace)、再接種(Reinoculate)和修復(Repair)」的腸道4R修復模式,修復受損的腸黏膜。
具體的做法包括避免食用過敏食物,祛除腸道感染原及腸道壞菌和黴菌,避免腸道炎症;補充消化酶,改善消化不良情況;補充腸道益生菌,重建腸道健康菌群;給予足夠的抗氧化物質、礦物質、穀氨酸等。
近年來,健康管理的理念已逐步被民眾和政府所接受。無論是傳統的專業醫療機構,還是新生的健康管理中心,都在積極開展健康管理的實踐與探索。如何使健康管理這一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尋找科學、實用、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法和手段是解決這一難題的出路。
「健康猶如財富,需要管理和經營。」作為健康管理領域的專家,曾強一直強調功能醫學可以作為健康管理的有效工具,對健康管理的實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功能醫學在健康管理領域的應用體現於以下的三部曲。
一是基線檢測。例如,基因檢測發現機體與生俱來的易感基因。還有代謝檢測、系統及器官功能指標檢測、體內毒素檢測、營養狀況檢測等。
二是監測。需要監測易感基因所對應疾病的蛋白質生物標誌物的變化,同時監測那些反應人體功能變化的指標,後者也叫Delta監測法。曾強說,Delta監測法可以真正以個人的生理變化為參照物,而不是以群體指標的平均值來參照。
三是幹預。根據上述檢測結果,以及功能醫學的問診,制訂排毒、飲食和營養補充、生活方式調整計劃。
曾強認為,功能醫學對於疾病診療的引領,已經為千萬種疑難雜症,特別是慢性病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以功能醫學來指導健康管理就是要在疾病發生之前,維護好人體器官系統的功能,使人不發病、少發病,並保持旺盛的身心狀態。對已病者則利用功能醫學的整體觀和非藥物手段,使其更快更好地痊癒。(文/本報記者林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