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結直腸癌除了手術、放療外,藥物是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通常情況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會經歷多線不同的用藥方案。
晚期結腸癌的一線治療用藥,通常情況是以化療藥為基礎的方案。耐藥或者不耐受之後,將改為二線方案,接下來三線方案,四線方案……
既然有這麼多種用藥選擇,那麼先用哪些後用哪些呢?其實大有講究。
確診為晚期結直腸癌後,首先要區分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水平,經過一系列檢查後,患者可分為:適宜高強度治療和不適宜高強度治療的兩類,然後再選擇不同的用藥方案。
另外,基因檢測已被NCCN指南列入為一線治療前的步驟。晚期腸癌確診後,一線治療前,至少需要完成4個基因檢測BRAF、KRAS、NRAS、HER2擴增(各自檢測或作為二代基因測序[NGS]的一部分,NTRK也可以作為檢測的一個基因),還要確定腫瘤的MMR或MSI狀況。
什麼是MMR和MSI?
MMR基因是DNA錯配修復基因,它的表達缺失可引起DNA複製過程中錯配的累積,導致微衛星不穩定(MSI)的發生,約15% 的結直腸癌是經由MSI途徑引發的。
1997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在結直腸癌中制定了MSI的分級標準,並推薦使用5種特定的標記物進行微衛星的分級。
1、2個或2個以上的序列長度發生變異,則為MSI高度不穩定(MSI-H);
2、1個位點發生變異,則為MSI低度不穩定(MSI-L);
3、0個位點不穩定則成為微衛星穩定(MSS)。
此外,臨床實踐中一般都會默認MMR基因表達缺陷(dMMR)=高頻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MMR基因表達正常(pMMR)=低頻微衛星不穩定性(MSH-L)或微衛星穩定(MSS),兩者一致率高達90%以上。
因此,也可以通過檢測MMR蛋白缺失來反映MSI狀態。
表1:MSI狀態檢測方法學比較
MSI檢測的臨床意義
// 指導化療用藥;
CPT-11治療中,UGT1A1*28等位基因的存在可導致伊立替康活性代謝產物SN-38的顯著增加,從而發生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率顯著增加,因此建議該基因純合型患者每3周最大輸注劑量降低至400mg。
接受氟尿嘧啶類藥物治療的患者,需要考慮DPYD的基因狀態,並根據突變狀態給予合適的藥物劑量。
//指導靶向、免疫治療用藥;
以KRAS、NRAS和BRAF的檢測結果為例,如果這三個基因均是野生型,可以推薦使用兩藥或三藥化療(5FU/奧沙利鉑、卡培他濱、伊立替康)±西妥昔單抗/帕尼單抗(左半結腸癌),患者PFS( 無進展生存期)和OS(總生存期)均有受益,其他基因對應治療方案如下。
//幫助篩選林奇症候群;
林奇症候群(LS),是遺傳性結直腸癌相關的症候群中的一種,與EPCAM, MLH1,MSH2, MSH6和PMS2的胚系致病性突變相關,會增加結直腸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研究證實,由這些基因突變導致的結直腸癌佔總患者群體的2-4%。
針對LS個體,結腸癌的風險管理措施:
1、從20-25歲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是MSH6致病性突變,可適當延遲結腸鏡檢查時間,如從30歲開始,如家族中有親屬罹患結腸癌);
2、需早於被確診親屬發病年齡的10年開始結腸鏡檢查(如果最早的結腸癌患者早於25歲被確診,建議早於確診年齡的2-5年開始,每1-2年進行結腸鏡檢查)。
//判斷預後;
MSI-H是II期結直腸癌患者預後良好的一個標誌物。
1、PETACC-3研究結果顯示,右半結腸癌MSI-H發生率是左半的5倍;
2、無論左半還是右半,MSI-H患者有更好的RFS(無復發生存);
3、在右半腸癌中,MSI-H的患者OS(總生存期)好於MSI-L/MSS患者,而左半腸中無上述表現;
4、對於II期左半結腸癌,MSI-H與MSI-L/MSS的RFS相似;而III期右半結腸癌,MSI-H的RFS明顯好於MSI-L/MSS患者。
如何提高MSI-H患者的治療效果?
這就離不開診+治兩手策略。
2017年7月31日和2018年7月10日,FDA基於CM142研究分別批准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O藥)單藥及聯合低劑量CTLA-4抑制劑伊匹木單抗(YERVOY,Y藥)用於治療氟尿嘧啶、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治療後進展的 MSI-H/dMMR結腸直腸癌患者。
2020年6月29日,FDA基於KN177研究批准K藥單藥用於不可切除或轉移性MSI-H結直腸癌患者的一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