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工作可以拯救地球

2020-09-04 呆在家裡看世界

自病毒傳播以來,我們的工作方式發生了變化。我們中有些人承擔著雙重負擔,除了全職託兒服務外還從事日間工作。其他人發現我們曾經充滿緊急截止日期的時間突然空了。然後,我們當中有些人每天要上班-堆放架子,清空垃圾箱,照顧病人-不僅是一項工作,而且是,受到陽臺和門階社會的稱讚。

菲利普·弗雷(Philipp Frey)說,從這一切中可以吸取教訓,這對人類和地球都是有利的。去年,他發表了一篇引人入勝的建議為了防止氣候崩潰,歐洲人應該減少到每周工作9個小時。

弗雷說:「碳排放量與工作時間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係。」 「我們大多數人在周末產生的碳排放量少於正常工作日。」

這不僅適用於製造業和能源生產等高碳行業的工人。也是一個因素。我們的工作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消費方式。

研究表明,更長的工作時間與消費增加有關,這種影響不僅與收入有關。閒暇時間少的工人更有可能使用代替公共運輸工具,購買耗能大,省時的產品,選擇方便食品代替採購本地產品,用一項的話說,「有利於顯著的支出和不花錢的時間。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責怪消費者

弗雷說:「每個人都知道你必須減少消費。」 我們知道,西方生活方式固有的能量和資源吞吐量是不可持續的。但是,專注於消費會將責任放在個人選擇上,而不是問我們為什麼首先生產出太多對地球有害的東西。

「我們沒有就如何實際度過工作時間進行辯論,因為這暗示著,而不是就個人如何正確行事,向人們講道德,道德講課,實際上是在談論我們如何組織經濟以及對社會有用的東西。產品」,弗雷說。如果沒有其他事情,冠狀病毒的封鎖時間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哪些工作實際上可以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這些通常是公共部門的,低薪的,或者實際上根本沒有薪水。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世界完成的所有工作中有是無償的:例如,照顧兒童和老人,家務勞動和取水。畢爾巴鄂女權主義者經濟組織的經濟學家佩雷斯· (Amaia Perez Orozco)表示,這個數字不包括自給農業等活動,這些活動會使在市場經濟之外開展的工作所佔比例提高到50%以上。

這些活動對於維持社會和保持經濟運轉至關重要,但它們不會產生利潤,而且大部分留給婦女使用。

Orozco表示:「我們認為對資本積累更有利可圖的工作比對生活可持續性有利可圖的工作要有價值,因此,我們對工作價值的思考方式完全扭曲了。」

營養基礎Vs. 「癮君子經濟」

西班牙瓦利亞多利德大學系統工程教授瑪格麗塔·Mediavilla稱,在一個面向利潤和增長的系統中,我們獎勵將,而忽略了人類和生態的「營養基礎」。

Mediavilla說:「崩潰發生在基數變弱並且系統試圖保持增長的時候。」 「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崩潰的模式和過度開發的模式。」 她補充說,COVID-19「增加了我們的脆弱性,並且更加清楚地顯示了崩潰的模式。」

Mediavilla說,傳統社會旨在滿足人們的需求而,而關心其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相比之下,當今依賴廉價石油,廉價勞動力和廉價資源的「垃圾經濟」,「需要越來越多的生產才能使人們過上體面的生活」。

對於某些社區而言,為該系統提供燃料的生態成本在其就業機會中十分明顯。

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的政治生態學家布羅蒂·羅伊(Brototi Roy)對印度煤炭行業的衝突進行了研究,他採訪了被困在一個已經汙染了曾經使土地和漁業受到汙染的行業的工人。

當我們談論出於環境原因而減慢生產速度或關閉有害行業時,這些目標總是與維護工作的需要背道而馳。但是羅伊說,人們對工人的實際需求很少關注,我們應該問:「我們仍在提倡什麼樣的工作,為什麼我們不問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是否可以提供替代方案?」

普遍基本收入

對於印度以及世界各地其他社區的一些低薪工人,已經嘗試了一種可能的替代方法-普遍(或無條件)基本收入(UBI)。自大流行以來,這個想法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西班牙計劃為貧困公民提供無息每月付款,蘇格蘭首相尼古拉·斯特金(Nicola Sturgeon)說,UBI的「時機已經到了」。

UBI的生態支持者表示,這將賦予工人更大的權力,拒絕對自己或地球有益的工作。它還將使從事重要無償勞動的人獲得財務獨立,並使我們更多的人有機會參加諸如志願服務,社區園藝和基層組織市場經濟以外的資源之類的活動。

有了更多的時間在彼此和我們的環境上進行投資,我們可能就不太可能被吸引-購買使自己感覺更好的東西,無論是地位象徵還是當我們感到精疲力盡和精神不振時都會振作精神的對待。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可以提供更持久的精神健康益處。

人類和星球健康的最佳時間

希臘經濟學家亞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也提出了UBI的解決方案,以解決人們因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而失業的問題,他建議通過公司利潤的股息而非勞務稅為UBI供資。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其1930年的論文《預測,自動化意味著我們只需要每周工作15個小時。弗雷·凱恩斯和他那個時代的其他人說,「低估了可能擴大的消費量」。現在,我們應該認真質疑所有這些消費是為了什麼。

「我們的主要重點是什麼?」 弗雷問。「這是使用儘可能少的生態資源來滿足人類的需求嗎?還是(經濟)組織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營業額和企業利潤?」

弗雷說,他對自己的計算產生的最佳工作時間感到驚訝。大幅削減工作時間可能對氣候有利,但他認為這樣做在經濟上不會持續。

相反,他主張重新分配我們所做的工作,同時有計劃地將每周的工作時間減少至20或24小時-研究表明,這對於也是最佳的選擇

他說,在大流行之前,一個社會部門已經發揮了帶頭作用-未來運動家的星期五將他們的上學時間減少到四天,要求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學生們在做什麼是完全合理的。這樣,他們真的領先於遊戲。」

按照這裡理論,我們工作越繁重,地球就越累唄!

那乾脆,我們就少上班,5+2改成2+5,我們就受累,少上幾天班,讓地球也輕鬆幾天!我覺得這主意不錯,你認為呢?


相關焦點

  • 城市化可以拯救地球?
    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覺得發展城市有利於可持續發展、能夠拯救地球呢?它又是如何成為人們的共識的呢?美國學者Hillary Angelo和David Wachsmuth通過分析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氣候變化等問題的歷史發展,帶我們回顧了城市從一個阻礙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到一個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案的轉變。
  • 鯨魚的便便居然可以拯救地球
    鯨魚的大便可能是能夠拯救地球的英雄哦。在18-19世紀,捕鯨煉油算得上是當時的財富密碼了,在人類還未發掘出石油以前,鯨油為全世界新興的工業革命提供寶貴的機械潤滑油,並點亮了歐美大陸的城市生活;此外,鯨製品開始超越皮毛製品,成為殖民地輸入英國的最主要產品。到了20世紀,鯨魚肉成為了餐桌上的美食受人追捧,有錢人和貴族家中的鯨骨裝飾物象徵著他們的財富和地位。
  • 中國每年人均吃掉一隻羊 少吃肉可拯救地球
    少吃肉甚至可以拯救地球。每個國人一年吃掉一隻羊 2015年6月,我國農業部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肉類產量8707萬噸,比1978年增長了9.2倍。目前,我國每天消耗2.3億公斤肉類。國人愛吃肉,雖然增長速度和需求總量均已成為世界第一,但人均肉品消耗量仍比國外那些食肉大國少得多。
  • 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這樣的2020會給你什麼樣的思考?引言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已經有45億多年的歷史了,期間地球面臨過諸多毀滅性的災難,地球上的生物一次次瀕臨滅絕。自從人類發展工業化以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壞,海洋汙染,動物們備受牽連,物種消失的頻率不斷加快,令很多人對於地球的前景而感到憂心忡忡,呼喊著要「拯救地球」。事實上地球從不需要我們拯救,因為真正應該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 拯救地球,多吃蔬果少吃肉
    【新華社微特稿】多國營養和環保專家研究顯示,人類大幅減少肉類消費才能拯救地球生態,相應增加蔬菜、水果和堅果攝入能確保人類和地球健康發展。這份由英國《柳葉刀》周刊17日刊載的研究報告建議,每人日均最多攝入紅肉14克,相當於半片培根的量。
  • 漫威中被低估的蟻人,本可以從滅霸手裡輕鬆拯救地球
    但是你知道嗎,其實他是一位被低估的角色,本來僅靠他自己就能夠拯救地球。為什麼說,單憑藉蟻人的能力就能夠拯救地球呢?這都是源自於漫畫裡面的劇情。復仇者聯盟系列也是通過漫威漫畫進行改編。《漫畫復仇者集結》中蟻人為了防止滅霸找到地球,就利用皮姆粒子將地球縮小到了微觀。滅霸找不到地球,感嘆道地球不見了,只有月球還在。
  • 流浪地球結局是什麼意思?地球被成功拯救了嗎?
    拯救地球和人類的行動究竟有沒有成功,影片中向大家展示的浩瀚宇宙令人嘆為觀止,發生在未來的科幻劇情讓大家觀看的時候欲罷不能,同時吳京、屈楚蕭、趙今麥等實力派演員的主演讓電影更有看點。電影劇情介紹這部電影主要圍繞拯救地球這一行動展開,故事發生在未來,那個時候太陽即將毀滅,一直圍繞著太陽轉的地球將會受到波及,很有可能跟著太陽就此毀滅。為了保住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科學家們決定展開拯救人類和地球的計劃,為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都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 打敗伏地魔後,丹尼爾化身天使拯救地球
    時光網訊 打敗伏地魔拯救魔法世界之後,「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裡夫這次要化身天使拯救地球!TBS電視網原創新喜劇《奇蹟締造者》今天首發預告,由丹尼爾與老戲骨史蒂夫·布西密聯袂主演。  《奇蹟締造者》是一部以Simon Rich小說原作為基礎改編的七集迷你劇,故事將天堂打造成一家公司,面對越來越少的信奉者,大老闆上帝(史蒂夫·布西密 飾)成天無所事事。眼看地球人越來越作,上帝決定要炸掉地球,於是天堂裡最不起眼的部門天使Craig(丹尼爾·雷德克裡夫 飾)發動同事們展開了一場決定合力拯救人類的計劃。
  • 紀錄片《地球的力量》:所謂的拯救地球,不過是拯救自己而已
    這部紀錄片是一部相當有意義的紀錄片,人們所謂的拯救地球其實不過是為了拯救自己而已。地球從來都不是依賴地球上的生命而存活,正如那句話所說的,地球不會因為你而停止轉動,地球也不會因為沒有人類而停止轉動。人們站在生物之巔已經太久了,好像忘記了自己是依賴地球而活,而非地球依賴人類而存在。 通過紀錄片的推演,地球形成之初是散落的很多宇宙碎片相互吸引而成,形成之初其實是一顆溫度很高的火球。
  • 科學家望培育少放屁奶牛來拯救世界
    趣味探索訊 21世紀的地球似乎正發生微妙變化,長存了數千年冰川相繼被宣布「消亡」,多處海拔較低的海景房已成為了「海中房」,厄爾尼諾現象也在頻繁出現。在2019年裡,颱風、洪水、暴雨、高溫、嚴寒等各種極端天氣都已經出現了。
  • 他要開著「地球車」拯救地球(圖)
    車子的左右兩邊各插了一面旗,車身後端則是一個巨大的地球模型。車子上被寫滿了環保標語。這輛奇異汽車的主人名叫蔣桂山,他一直在向圍觀人群散發傳單,告訴人們要多吃素,少吃肉,加入環保,拯救地球。為了宣傳環保,四年來,蔣桂山已經走遍了全國200多個城市。  誓將環保進行到底  2007年6月5日「世界環保日」之前,蔣桂山一直在浙江經營飯店。
  • 不要說「拯救地球(原創)
    不要說「拯救地球         nbsp;      佚風 「拯救地球
  • 吳京被罵、《流浪地球》遭質疑:中國人難道就不能拯救地球?
    熟悉電影圈的人都知道,拍科幻片往往費力不討好,受眾少、成本高、技術難、風險又大,遠不如找流量明星拍愛情片賺錢。所以,《流浪地球》的誕生,頗為坎坷。首先,找不到適合演劉培強的對象。以後,提起科幻片,不止是好萊塢,中國也可以。吳孟達更是讚嘆:我有點不相信是我們自己中國(拯救世界),劇本是中國人寫的。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於吳京的仗義出手。
  • 你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你自己!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氣候變暖等一些沉重的話題一次次的在各國領導人和各國媒體人的嘴裡和筆下出現。但是,我們總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話題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拯救我們的地球」。
  • 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而《流浪地球》也絕對不是《戰狼2》的太空科幻版。這裡沒有強調什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也沒有強調什麼「中國人拯救世界」的情節。我們看慣了「一人開掛,拯救人類」的歐美好萊塢科幻片,看膩了各種「不到最後一秒絕對不剪斷炸彈電線」的俗套劇情,也看煩了各種「不,為了愛情,我可以不要一切」的男主救女主而把全人類置於危險境地的惡俗情節。
  • 「物質第四態」——等離子體,真的可以拯救《流浪地球》嗎?
    你還記得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是怎麼拯救地球的嗎?影片中,提前衰老的太陽即將吞沒地球,為了推動地球遷徙,人類修建了1.2萬臺地球發動機,以巖石為燃料,利用巖石中的矽等重元素進行核聚變反映,產生高溫高能的等離子體流,通過等離子體流噴射產生的巨大反衝力,成功推動地球逃出了太陽系。
  • 科學家提出把陽光調暗以拯救地球計劃
    科學家提出把陽光調暗以拯救地球計劃 來源:cnBeta • 2020-11-25 17:44:51 據外媒報導,近日在《
  • 全球衛星同時發現:地球突然變得乾淨異常!地球難道在自我拯救?
    全球衛星同時發現:地球突然變得乾淨異常!地球難道在自我拯救?
  • 又來了一部史詩級動畫電影,保衛地球拯救全人類的魔幻大片
    不過有一個非常小的遺憾,那就是在內地公映的時長是94分鐘,而比原版少了1分鐘,相信這一分鐘也不會對大家造成太大的困惱的。該劇主要講述了一位邪惡的科學家地獄博士想要控制世界,成為人類的主宰,於是人類陷入了十分危急的十分,於是我們的拯救之神兜甲兒駕駛著一路陪自己戰鬥過無數次的機甲魔神Z,以及他的小夥伴們拯救地球,打敗地球博士,拯救世界成為英雄,在此讓世界恢復以往的和平。
  • 地球不需要我們拯救,我們只需要拯救我們自己
    地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尤為重要,為此我們經常說要保護環境,拯救地球。有人說人類目前擁有的核武器能夠毀滅地球幾十次,是嗎?人類真的有能力毀滅地球嗎?到現在為止,世界上最深的人為鑽孔也才一萬多米,而地球直徑達到了12756千米,拋開直徑不談就光地殼都有17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雞蛋,地殼就相當於雞蛋殼。人類現在連雞蛋殼都鑽不破拿什麼去毀滅地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