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中醫思維研究室主任、國醫大師張琪學術繼承人高燕翔
我們平時看中醫的時候,經常會被醫生問:
吃東西胃口怎樣?吃下去肚子脹不脹氣?喜歡吃涼的還是熱的?
到底這些問題在中醫生眼中,都代表了什麼?
其實這些問題,就是中醫生了解患者脾胃狀態和特點的最基礎的提問。
在有經驗的中醫生看來,患者的回答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常見的幾種脾胃問題
第一種 吃嘛嘛香
有些人吃東西胃口很好,吃什麼都香,吃完之後也沒有什麼不舒服。
「吃嘛嘛香」,意味著這類人群吸收、代謝功能都好,精神體力都不錯。
第二種 口味有偏好
很多人吃東西都有偏好的口味,例如有的人喜歡吃酸,有的人喜歡吃辣,有的人喜歡吃甜。
千萬不要小看食物的偏好,因為這往往能提示一個人的體質。
比如喜歡吃辣的,可能是體內有寒溼,需要食物的辛辣溫性去化解;喜歡吃甜的,往往多見脾虛的小孩,這類孩子常見面色恍白,聲音低怯,喜歡吃點甜食甘溫益脾。
身體對食物的喜惡,往往提示了體質的偏勢,中醫生一問便知。
第三種 沒有胃口
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偏偏有些人吃什麼都沒胃口,而他們往往又是中醫脾胃科的「常客」。
「沒有胃口」看似雷同,但其實對應到不同的人身上,又會出現不同的情況。
1.一吃東西就腹脹。這類人群往往伴有進食後劍突(心臟與胃部之間)下脹滿不適,還有噯氣反酸、口乾口苦等,中醫上稱為「胃痞」,這是一種脾胃因寒熱雜錯而造成升降能力失常,推薦用半夏瀉心湯來緩解。
2.完全吃不下東西。如果是一點食慾都沒有,伴有體力下降或體重減輕,常見於脾虛或者伴有其他疾病影響的人群。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有一段時間,建議及時就醫,請正規醫院的醫生判斷與指導具體問題;
3.只想吃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種人非常挑食,只對吃喜歡的東西有胃口,不喜歡的食物就沒胃口,常見於脾胃虛弱的小孩子,以及一些長期伴有慢性疾病的老人。
第四種 光吃不長肉
這種人一聽就「拉仇恨」,他們很容易飢餓,吃得也多,就是不長肉,整個人看起來乾瘦乾瘦的。
從中醫來看,這種人就是通常說的「胃強脾弱」。一方面,胃裡有虛熱,所以很容易飢餓,能吃;另一方面,因為脾弱,所以雖然吃得多,但運化吸收能力不行,不能轉化成身體可以利用的營養,人就乾瘦。
第五種 喝水都胖
這類人往往胃口很好,吃了很容易長胖,就是俗話說「喝水都胖」。
其實從中醫看來,這也是脾胃運化代謝能力下降的表現,還同時兼有水溼停滯在體內的狀況。這種「胖」,往往是一種虛浮的胖,只要摸摸身上的肉就知道了——松松垮垮,一般沒啥肌肉,不結實。
第六種 一吃涼的就腹瀉
有的人胃腸功能很弱,吃東西一定要吃熱的,只要一吃涼的或者寒性的食物,馬上就會胃痛或者腹瀉。
這種人屬於脾胃虛寒的狀態,所以身體自然需要溫熱性質的食物來糾偏。
你看,身體其實是很智慧的,它在用自己的方法來不斷提示我們,應該怎樣去愛護它。
名醫薦方
1 天氣炎熱,很容易出現胃口不好,口淡不想進食的情況。這時我們可以在家裡煲點健脾養胃的湯水。
材料:山藥10克、芡實10克、大棗2枚、陳皮5克、乾花膠20克、豬展肉150克。
步驟:
1.所有材料準備好洗淨,泡發花膠;
2.瘦肉用開水焯水;
3.砂鍋內加適量清水,煮沸後改小火1個小時,加適量食鹽調味,即可盛出飲用。
功效:
此湯中山藥、芡實可以健脾益胃,陳皮芳香醒脾,花膠可以滋陰益腎,消除疲勞,適合於脾胃虛弱伴隨體力下降的人群。如伴有溼熱,表現出舌苔厚膩的人不適宜飲用。
2 還可以用穴位按摩的方法進行自我保健。推薦一個穴位,常按揉有健脾益胃、通調衝脈、消除痞疾之功。
公孫穴:足太陰脾經的絡穴,通於衝脈。這個穴位在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通訊員/宋莉萍 查冠琳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