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江疏影日前發文回應了關於自己英語口語的爭議。她說:「緊張又興奮的採訪,謝謝託羅導演聽懂了我有點兒用力的英文,果然一日不練就退步三尺,我得努力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怪才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憑藉《水形物語》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我們的江疏影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後,第一時間獨家對話吉爾莫·德爾·託羅,全英文直擊導演「理想中的愛情」及獨特的怪物情結。大概是託羅聽得有點費勁吧,不少網友因此質疑江疏影的英語水平,所以有一些爭議。
對於江疏影的英語水平,我覺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她所說的緊張又興奮,我倒是更相信她的興奮。要知道,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受邀訪華到武漢大學出席湖北英國教育文化交流展的時候,江疏影可是作為靈動青春形象大使以及中國青年代表陪同梅姨並作了翻譯的, 兩人全程用英語直接溝通交流,完全沒有語言障礙。舉止言談落落大方,沒有一點扭捏之態。那麼大的陣仗都經歷了,難道見了託羅會緊張?不可能。
我倒是覺得,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爭議其實是我們的心態有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逢有外國人說了一句兩句中國話,不管是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哪怕說得爛成一坨屎,我們也沒人笑話他的舌頭大,反而為他所謂的友好無一例外地報以掌聲,為什麼呢?不就是一句應景的客套話嗎?我們的尊敬和仰視也太不值錢了吧。
我不知道那些外國人回去之後會不會被他們的同胞嘲笑,嘲笑他們的中國話說得不著邊際。反而是一些中國人因為外語不標準常常被我們自己人取笑,不知能不能算作極具中國特色的一大奇觀。就像雷軍的英語不標準,外國人沒覺得是問題,我們卻認為丟了醜;趙麗穎的一句「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不但被好多人嘲諷滿滿的土味,發音不標準,同樣被上綱上線冠以給中國丟人的帽子。有那麼嚴重嗎?
我想,我們對英語的「標準崇拜」,我們一向尊崇的皇室發音、倫敦腔或標準美語,不一定就是代表了優雅、高尚和風度。有時候,那不過是在高素質的外表下隱藏著的崇洋媚外罷了。就算你的英語賽過了英國的皇室成員,就一定能掩蓋住你思想的貧乏和膚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