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視點版「網聞尋真」9月2日報導了「網曝海口上萬斤『垃圾魚』流向魚煲店,海南漁業部門到鬧市區魚塘抽樣檢測」一事。記者9月5日從海南省海洋漁業廳獲悉,漁業部門檢測報告正式出爐:送檢的水抽樣檢測結果不達標準,5份魚樣本中3份不合格2份合格,魚塘不符合淡水魚養殖標準。海洋漁業專家表示,因檢測出的化合物以及微生物超標會殘留鯰魚魚體內,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
9月5日上午,海南省海洋漁業廳市場與質量監管處副處長曹愛民對《法制日報》記者說,9月4日下午,檢測報告才正式出爐。因為涉及的養魚規模比較大,魚塘內還有大量飼養的鯰魚待售,海南省海洋漁業廳當即召集相關部門以及海口市政府開會研究此事,並提出解決問題對策。根據屬地管理原則,已將此事交給海口市當地政府和漁業部門進行研究處理。
就此,海口市海洋漁業局副調研員楊長江對記者說,海口市委副書記、市長倪強連夜召開由市衛生、食藥監、農業、工商、海洋和漁業、龍華區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緊急會議,研究處理意見,將對鬧市區的這7個「問題魚塘」依法取締。
送檢的水抽樣到底是哪些方面不達標準呢?據海南省海洋檢測預報中心出具的送檢魚塘水樣的檢測報告顯示:水中的BOD5、氨氮、總磷、總氨、油類、糞大腸菌群等超標嚴重,魚塘不符合淡水魚養殖標準。
關於送檢的鯰魚抽樣,記者從其中一份樣品檢測報告中看到,呋喃唑酮代謝物一項嚴重超標不合格。
針對此事,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賴秋明教授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述檢測報告結果說明該養殖魚塘中鯰魚的生長環境非常差,尤其是油類、糞大腸菌群等超標,表明魚塘中烴類化合物、大腸桿菌等化合物比較嚴重,鯰魚長期在此環境中生長,會造成魚的肌肉中有大量烴類、大腸桿菌等化合物殘留。人若吃了這些有化合物殘留的鯰魚,會導致嘔吐、拉肚子、暈眩等不良症狀,對人的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關於鯰魚呋喃唑酮代謝物超標嚴重不合格,賴秋明表示,呋喃唑酮是一種殺菌劑,具有較廣的抗菌譜,最敏感菌為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肺炎桿菌等。鯰魚體內殘留會產生耐藥性,人食用這些鯰魚以後也會殘留在人體內,導致產生耐藥性,以後生病再服用此藥將失去作用,對人體的健康極為不利。
賴秋明分析稱,呋喃唑酮作為一種抗菌素出現在該魚塘的鯰魚體內,有兩種可能:一是醫院的廢水排放進了魚塘;二是養殖戶把呋喃唑酮拌進魚料中給魚治病。這種情況一般是嚴厲禁止的。(記者邢東偉)
(責任編輯:袁霓)